我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之达产达效篇

唯新唯实,全力助推达产达效

2021年01月11日

本报记者 陈永年

2020年12月9日,经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运城市项目建设综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主流媒体上发布公示,拟对81名干部予以记功奖励。

这些被记功表彰的干部既有县委书记、县长,也有局长、科员,他们唯一的相同点,就是在2020年一、二季度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贡献重大。这次奖励,属于我市推进项目建设“五个一”工作机制(一季一签约、一季一开工、一季一观摩、一季一考核、一季一通报)多个配套、支撑措施中的一个。

去年以来,我市围绕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积极创新服务举措,频出硬招实招新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助推企业达产达效,取得了亮眼的效果。

抓落实,创新“五个一”机制

2020年5月9日、7月24日、10月27日,这3个日子,全市13个县(市、区)、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领导印象可能都非常深刻。

这3天,是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全市一、二、三3个季度项目建设综合考核工作会议的日子。在这样重大的会议上,各县(市、区)的座次排名完全按照项目建设综合考核成绩来定。排名前两位的县(市、区)主要领导上台作典型发言,排名后两位的不仅县(市、区)委书记要作表态发言,政府主要领导还要在电视上公开表态如何改进工作、迎头赶上。

过去一年,在运城,项目建设做不好,严重的后果还有很多——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县(市、区)、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排名后两位的县市人事调整将在一定期限内冻结……

可以说,“五个一”项目建设新机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落实,就是最终实现项目的达产达效。一年来,全市组织举办了5个批次的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869.4亿元的567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全市开复工项目1730个,开复工率99.9%。其中,已复工项目449个,复工率为100%;已开工新建项目1281个,开工率99.8%。

紧跟着“一季一开工”的,是“一季一观摩”。市委书记丁小强和市长储祥好分别带领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各县(市、区)、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党政领导,对全市3个季度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集中拉练观摩。

最后,就是“一季一考核,一季一通报”了。根据《运城市2020年项目建设综合考核办法(试行)》,对各县(市、区)、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然后在综合考核工作会议上宣布结果。

省委“项目为王”要求在运城成功落地,背后是系统的制度保障和推进。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发改委会同相关单位,在前期研究、起草、完善、印发《运城市关于狠抓产业项目建设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见》和《运城市落实项目为王“五个一”推进机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起草了《运城市2020年项目建设综合考核办法(试行)》《运城市记功奖励暂行办法》等多个配套制度,以保障“项目为王”要求的有效落实。

以《考核办法》为例,根据不同县市的经济发展基础,分成一、二、三类,以不同的标准按照签约项目、在建项目、竣工投产项目、入规项目、优化环境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这种专项考核,相比于每年年底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更加及时也更加详细精准。比如,考核指标包括签约额,开工项目个数、产业项目个数占比、项目开工率、年度累计完成投资额、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竣工投产工业项目个数、单个项目投资规模、投资总额,当年工业投资增幅,入规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企业个数,等等。

抓重点,集中最优势资源

过去一年,很多地方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办公室墙壁上都挂着当地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图。“挂图作战”“责任到人”,成为全市项目建设的“标配”。哪个项目进行到哪一步,卡在哪个环节,需要哪些部门协调,是哪个部门哪个人的责任,一目了然。

项目为王,重点项目更是王中之王。

为了更好地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发改部门积极联动各相关部门,通过持续开展前期手续集中办理、“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等专题活动,明确项目清单、服务对象,确定工作目标,建立工作台账,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推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融资、环保等要素制约,突破痛点堵点,强化全要素供给,努力为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

专题活动期间,全市共梳理需办理前期手续项目712个、各类事项2853个,办结事项1546项,办结率达54.2%,224个项目手续已办理完成。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市各级各部门现场服务项目1066个,服务5349人次,发现问题961个,已解决问题895个,解决率达93.1%。

在市级重大项目建设上,我市全力推进“1311”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即以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牵引,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抓好100个产业转型升级项目、100个社会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全市产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围绕加快推进“1311”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我市落实“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直至达效”的工作机制,实行市级领导“一联五”工作责任制,每位市级领导包联一个重点企业、一个民生(基础设施)续建项目、一个民生(基础设施)新建项目、一个产业续建项目、一个产业新建项目,以压实项目责任,加强分类指导,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包联企业健康发展,包联项目有序推进。

对于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我市还建立了工作台账,每月对省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更新,每月召开省重点工程项目推进会,每月研究解决省重点工程项目存在问题。目前,我市有42项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全省占比12.6%,项目数量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太原市。

抓保障,建立体系性支撑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市在工业项目上着力甚多,效果明显。

2020年1月至10月,全市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09.4亿元,同比增长18.2%,超过市下达目标任务11.2个百分点;工业技改完成投资90亿元,同比增长23.3%。全市工业竣工投产的项目达162个,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83.6亿元,利税8.3亿元。

工业项目的亮眼成绩,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

我市建立工业转型项目储备库、建设库、谋划库、达产达效库,筛选了281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重点推进。这些项目总投资886亿元,全部投产达效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1349亿元,新增利税160亿元。

每个季度,我市都要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重点关注企业运行情况,把控企业运行趋势,根据企业面临的不同问题分类施策、及时解决。比如,为了推动辖内企业产业合作,我市组织开展了产需对接会,为20余户钢铁、陶瓷、水泥等建材企业与全市294家工地和项目单位牵线搭桥,达成协议金额10.9亿元。

如今,创新已是发展第一动力。高质量的达产达效,同样离不开技术创新的保障与推动。

作为技术创新全覆盖省级试点,我市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是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运城市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全覆盖行动计划》,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全覆盖活动。截止到2020年9月底,除34家企业停产外,全市正常生产运行的510家规上企业全部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二是深入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遴选运城制版、闻喜牧原、阳煤千军、天海泵业等10家企业参加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推荐阳煤千军、闻喜牧原、中条山机电、山西豪钢、中铝山西新材料5家企业申报2020年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三是组织拟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参加省工信厅举办的视频培训会议;启动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度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的通知》,认定了康力建材、红山机械、大运机车等2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政策倾斜扶持,制度跟进保障。我市一系列“组合拳”,有效加快了重点项目的投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为市域经济发展增添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