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岗开展科技增量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2021年01月13日

■原振民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是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战略支撑的改革项目。作为重大改革的“暴风眼”,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专项的在岗增量取酬项目,自然成为“点睛之笔”。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引领农业农村重大改革事项,奋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整体推进,我们对农科人员在岗开展科技增量改革工作进行了调研。

经充分梳理自查,深入挖掘重点环节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破题蹚路的经验得失,感悟和建议如下:

一、目前现状

2020年,市级领导高位推动抓改革,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在全省首先出台《运城市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岗开展技术增值服务合理取酬的实施意见(试行)》(运办发〔2019〕33号)文件,涌现出一批以“绛县经验”为代表的先进典型,农技推广释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该项改革成效卓越,位列山西第一方阵。目前,全市与农业主体签订服务协议的农业科技人员达221人,服务不同类型企业152家,农技人员预期增量分成平均3000元左右,共计60万余元。然而面对“十四五”新形势,与开辟现代化新局面的要求相比,在岗开展科技增量改革进入深水区。

二、存在问题

经自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运城市增量取酬改革受困于科技“增量基数”指标体系的确定,因对人民至上和新发展观把握不够精准等各种原因,尚未从总体上取得有效突破。全市除大面积连片等特殊经营体,(运办发〔2019〕33号)文件政策红利难以覆盖占主体地位的绝大多数中小农户。2.现行农技推广体系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局限,形成“一主多元主受困,公益市场两重天”格局,未有实质性破题。据了解,全市农科人员约1600名,签约221人,占15%,以县(市)级机关年富力强的中高级职称者为主体。80%青年和年龄较大的中高级职称者,或经验缺乏、或心力不足、或违规受责、或体外循环,参与积极性不够高。3.原有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后并入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在实际工作中,业务指导和工作衔接存在一些不顺畅,导致压力传导不够。全市146个乡镇约400名专职农技推广人员,签约者为数不多。

鉴于上述问题,存在无现成案例参照,深层难题有调无研,等靠省级新政策等诸多难题困惑,以致深层破题上深度不够,汇报总结上“扬长避短”,政治站位把握不够精准,先行先试成了一句口号。

三、感悟和建议

1.自古华山一条路,问智于民亲调研。“增量基数”的确定如雷贯耳,然而,习惯了顶层设计,忘记了问智于民,终将丧失机遇,无功而返。建议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实际“回头看”,围绕辖区主要农产品品种基数指标的确定,进行专题调研,精准突破,给农技人员一颗“定心丸”。一是调研要点拟为“四个体现”:甲方(农户)基数的确定,体现历年“平丰灾”三项产量指标;乙方(农技负责人)科技增量承诺,体现技术质量和增量指标;市场波动和气候周期等,体现非人为风险排解共识;丙方(农经中心)体现信用续约和监管。二是直接走村入户进入田间地头,问智于民,针对“公平合理、简要可行、可调可控、市场需求、种类齐全、量身制定”,以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诉求,确定协议所需的基数指标体系。三是根据主要农产品和不同经营类型,形成《科技增量取酬服务个性化协议》“样本选编”,让数据说话,用事例宣传推动改革。

2.危机中育良机,扶正固本强根基。据了解,市局机关中高级职称者45名,中青年及硕士以上学历的150名,签约0%。一方面在岗农科人员被束之高阁,一方面专业农户望梅止渴,如同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市本级高级农技人员是乡村振兴无可替代的“国家队”主力军,释放农科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基和希望工程。一主多元主当先,当仁不让先发力。建议市级各涉农机关,根据各自实际,选择1—2个优势产业,从设施农业、合作社、中小农户、特色大户、专业村、综合体等不同角度,提供先行先试的示范样本。

3.树立示范典型,打通“最后一公里”。乡镇是农技推广的前沿阵地,综合服务大厅是面对广大农户公益性服务的新型“地推”中心平台,增量取酬体现农技人员“增效奖励”。建议在全市有条件的县(市)镇进行试验,树立一批特色明显生机勃发的新典型。

四、“十四五”工作思路和建议

“十四五”是农业现代化新时代的开局,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需要新思维新定位,需要强化科技战略支撑,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政策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

1.根据市情实际,精确找准目标定位。立足于运城市全力以赴打造现代农业强市、构建人才高地,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把科技增量取酬改革作为引领农技推广体系和多项重大改革的“画龙点睛”工程。一是建议突破省第一方阵思维局限,在国家级黄河金三角综改试验区层面直接切入第一方阵,实现以新目标定位,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先行先试,彻底打赢农技推广翻身仗,为打造“三个强市”、构建“三个高地”,树立精雕细刻的经典样板。二是倒逼调整“一主多元主受困”的局限,立足“一体两翼促腾飞”,开辟“多元一体全覆盖”新局面,探索“三步走”新路径,扎实有效开创运城农技推广现代化之路。

2.整合优势资源,智慧破题蹚新路。运城市本级涉农机关、院所、龙头企业、机构以及农业高科技、高职称、高学历、高智商人才高度聚集,建议筹建由政府搭建、市场运作的现代农科“云端智库”,组建农业现代化智囊团。率先打造农技推广“空推”中央平台,实施“地空一体化”推进战略。赋能于云端智库“空推中心课堂+”,运用好快手、抖音、微信群等现代传播手段,覆盖市域的田间地头、鱼池种场、特色工厂,快速孵化和播撒现代化农科网红种子,培育地空一体化推广“特种兵”。赋能智囊团“专题组+”,通过发达的信息手段,大幅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探索推广设施智能化、成才周期同步化、农业科技实用化、专家团队地头化等新路,激发全市在岗农技人员巨大库存潜能,开辟现代化农技推广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

3.顺势转变观念,让“改革”蹚平“火焰山”。为预防“不改就死、一改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又死”改革综合征,建议对农科人才特殊群体,探索“放管服”三结合,即业务上放活,公益上管实,成长上服好务。试行新的考核制度,体现一岗双责、一专多能,选贤任能、奖罚分明,守规自律、疏而不漏。各项举措和监管分类量化,实施公益性推广积分制、季节性应急记分制、综合性考核百分制、重大项目记功制,实用发明专利保护等精准考核,把实践经历与评模创优、职称评聘挂钩。对于关键性“卡脖子”问题,分段切块,专题研究,快速实现农技推广“多元一体”全覆盖。

(作者单位: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