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 补齐短板 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2021年04月14日

■张 云 朱玲槿 吴秋红

“三个强市”是省委对运城发展的战略定位,现代农业强市是首要和基础。打造现代农业强市就是要根据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的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实施“特”“优”战略的精神要求,按照全产业链延伸、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的工作思路,提品质打品牌发挥比较优势,强基础抓服务补短板,率先蹚出山西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是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发展趋势。我国耕地面积138.6万平方公里,人口14亿,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在当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安全,对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意义尤为突出和重要。

运城是传统农业大市,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我市小麦、水果、蔬菜产量分别为132.6万吨、685.1万吨、213.2万吨。经过近年的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6.3∶34.1∶49.6,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发挥着基础的“压舱石”作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重点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我们要凝聚起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共识,以新发展理念破解新发展难题,以新发展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业资源的集约利用、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和农业竞争力的全面增强,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要在扬优势打品牌上做文章

运城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汾渭平原腹地,温度适宜,土壤肥沃,发展农业具有先天优势。实现现代农业的突破,要围绕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融合化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增收空间,让特色优势产品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实现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立足区域定位,做强特色优势。在全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中,运城属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要立足这一定位,持续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高标准建设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打造运城面粉品牌;加大老果园改造力度,推广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打造连片示范区,引领果业标准化、高品质生产;推进设施蔬菜建设,打造高标准蔬菜园,提高运城蔬菜知名度;推进畜禽良种繁育、重大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升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

围绕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上中下游一体化提升,使生产、加工、消费等环节在产业链的延伸中增加附加值,激发新动能。要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培育打造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省级产业化示范联合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农业功能,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强镇、城郊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险、冷链物流等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上游拓展,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壮大龙头企业,推进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52家。要进一步培育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实现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要通过购并重组、参股控股、改制上市等形式,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渠道引进知名企业、引进战略合作者,形成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聚焦果品蔬菜、饮品酿品、食品糕点等产业,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千亿集群。

强化宣传推介,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是农产品的“身份证”,也是农产品敲开市场大门的“通行证”。目前,我市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但在全国知名度还不够高。要围绕面粉、水果、蔬菜等产品,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县域产区+企业商标”模式构建母子品牌体系,打造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要融入国内大循环,在国内重点城市设立直销网点,开展农超对接,拓展线上销路;要发挥出口交易平台作用,培育本地出口贸易企业,补齐对外贸易短板;要多维度、立体式宣传推介,全方位提升运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突出绿色生态,提升产品品质。品质是品牌的保证和支撑。要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按照国际标准制定全域性特色产品和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程,推动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良种培育技术研发,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加强高效植保机械和新农药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档案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溯,提高消费者信任度,促进农产品品质和价值提升。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要在补短板强基础上下功夫

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档升级,是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强化的短板和弱项。要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精准发力,稳步实施,不断加强农业工业化装备力量,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产品经营化水平,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立足特色农产品优质高效基地建设,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推进典型示范项目建设,实现有机旱作示范片全覆盖;围绕果业、蔬菜、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示范园区,引领带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现代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要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等重点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发掘实力强、模式新、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基地,筛选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推广,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大先进农机装备使用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应用绿色高效的智能机械装备和技术,推广农田物联网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衡量农业商品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要围绕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引导不同类型服务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健全完善以农技推广队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电子商务孵化平台,提高产地市场信息服务水平;打造全方位、多角度、高度融合的冷链物流服务中心,加快农业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进程。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是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创新体系,智慧农业需要技术、平台和生态的融合发展。在实施建设中,要注重顶层设计,加强与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的衔接;要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突出需求导向,切实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整合资源,利用好智慧农业云平台,加快功能开发应用;加强重点领域数据融合互通,让数字化、信息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要全方位多层面提供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创新发展思路,更要创新工作机制。要完善工作责任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推动工作落实。同时,在政策链上着力,研究利用好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工作,整合协调各方力量,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研究新形势新任务,适应新发展新要求,提升履职能力,抓好工作规划和实施推进;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承担乡村行政组织生产经营的功能,带动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要巩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主体;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盘活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培育实用人才。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靠培训,二靠引进。人才培训上,要建立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让农业科技带头人引路示范;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科技推广、农业知识普及;选送青年农民到高校进修深造,回乡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人才引进上,制定优惠政策,改善工作条件,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素质。

强化政策支持。农业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基础产业,需要多方倾斜扶持。要围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等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财政支农上,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统筹使用乡村振兴战略资金和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园区打造、科技研发等;加大产业集群建设投入力度,优先对骨干企业给予支持。金融扶持上,建立产业引导机制,制定出台金融贷款扶持政策,加大对深加工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大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力度,推动温室大棚、大型农机、土地使用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发挥各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为骨干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奖励激励上,完善企业品牌奖励政策,设立品牌培育引导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品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

(作者单位: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