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县大力推行“设施蔬菜百万元行动计划”

“百万计划”带来什么?

2021年04月26日

新绛县建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分装刚采摘的小乳瓜 本报记者 范 娜 摄

三泉镇南熟汾村一圣女果大棚内,一串串成熟的圣女果煞是喜人 本报记者 范 娜 摄

本报记者 范 娜

“妈,我要结婚娶媳妇。”“那你回来种菜吧。种菜一年买房,再种一年买车……”

这是在新绛坊间流传的一个段子。不了解情况的,会视为玩笑一笑了之。但了解新绛蔬菜种植情况的,这并不是玩笑,而是真实存在的。

继“运城苹果”“运城面粉”之后,“运城蔬菜”产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作为“运城蔬菜”的代表之一,新绛蔬菜种植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年来推行“设施蔬菜百万元行动计划”模式后,全县蔬菜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目前,该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蔬菜年产量58.3万吨,年产值17.12亿元,蔬菜收入占到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6%,并涌现出了“绛州绿”等一批全省著名品牌……

4月20日,记者前往新绛,了解“设施蔬菜百万元行动计划”的种植、发展情况,以及它为菜农、全县的蔬菜产业带来的变化。

富起来

老百姓笑得跟花儿一样

什么是“设施蔬菜百万元行动计划”?新绛县蔬菜发展中心主任王建元给出了通俗的解释。

“我们要用5年时间,打造500个百万富翁。在这5年里,每户设施蔬菜种植面积6亩,实行标准化生产,每亩蔬菜年收入5万元,年总收入30万元,纯收入20万元,5年实现纯收入百万元。”王建元介绍道,这项计划的提出源于2016年。

那年冬天,新绛县农民建设日光温室的积极性高涨,设施蔬菜产品季节性差价逐渐拉大,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逐步向适度规模种植模式迈进,设施蔬菜种植的整体效益较高并趋于稳定;结合农民高超的种植技术、丰富的种植经验,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农村留守儿童、老人的担忧,以及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新绛县根据山西省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开启了“设施蔬菜百万元行动计划”。通过两年的模式培养和实践,到2018年,这项计划逐步完善形成,2019年改为“种菜小康模式”。

“设施蔬菜百万元行动计划”的这种“种菜小康模式”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创新创业,为设施蔬菜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泉掌镇王守村村民王栋杰就是这支新生力量中的一员。

1988年出生的王栋杰,跟许多同龄人一样,从学校毕业后,都想往城市发展、在城市扎根。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经历了在电子厂上班、卖太阳能热水器等多份工作后,他仍是一名“月光族”。

“2013年,村里对建大棚的菜农有补贴,还帮忙贷款。一个大棚补贴1万元,一户能贷7万块钱。”王栋杰说,当时自己又筹集了4万元,先后共投入11万元建了两个大棚,用来种植西红柿和圣女果。

在新绛县蔬菜发展中心开设的设施蔬菜种植培训班上,王栋杰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同时,他还通过上网课的方式,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蔬菜种植知识库。

“效益很快就显现出来了。”王栋杰高兴地说,两个大棚,一年的总收入有十二三万元,除去继续投资和全家人的日常开销,一年能落3万元。“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打工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四五千元,一年5万元左右,全都花了,落不下”。

2017年,王栋杰把两个大棚扩展为3个。“扩展成3个棚以后,一年的总收入在35万元左右,能落十几万元吧。”王栋杰说。

在王栋杰的示范带动下,曾不屑于回家做菜农的小伙伴纷纷回乡了。

针对返乡创业人员、年轻人等没有接触过设施蔬菜的生产者,新绛县蔬菜发展中心安排专业的技术导师,进行“一带一”全程陪伴式技术指导,解决种植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且将培训重点放在20岁—40岁的退役军人、大专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身上。”王建元介绍说,这几年,全县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80人。

提起大棚蔬菜带来的效益,三泉镇南熟汾村村委会主任尚建龙打趣地说:“哎呀,我村的老百姓笑得跟花儿一样。”

南熟汾村有348户,2650亩耕地,村里95%的农户都有大棚,全村现在有700余栋大棚,主要种植小乳瓜和圣女果。尚建龙说,现在村里人均纯收入就达3万元。全村一年的蔬菜产业产值达4000万元,被县里树为典型。

2016年,南熟汾村成立了新绛县建风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员从刚开始的2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101户。尚建龙说:“合作社给社员统一建大棚,建好以后,统一购苗、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村里很多大棚都是老棚,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改造这些大棚,直到把全村的种植户都吸纳进合作社,让我们种植的蔬菜品质更高,菜农的收入更高,脸上的笑容更灿烂。”

聚起来

吸引更多种植能手聚集新绛

驾车行驶在新绛县乡道上,目之所及,全是大棚。每个大棚都依土墙而建,看起来并不如钢架大棚时髦美观。

王建元的一番话,打消了记者的疑虑。他说:“别看外观很土气,但在棚里,所有现代化种植设施一应俱全。这些大棚是特意建成这样的,墙厚六七米、高五六米,相较于以前只有1米厚、2米高的墙,现在的大棚跨度大了,坡度大了,受光面也大了,是真正意义上的阳光温室大棚。这是技术方面的提升。”

正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水肥一体化技术、连作障碍土壤改良、修复技术、蔬菜休耕技术、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6个绿色蔬菜标准化规程等实用先进技术,逐步被应用到全县的蔬菜产业中,这些新技术又反过来助推着新绛蔬菜产业蓬勃发展。而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种植能手被吸引过来。

“这些种植能手拥有专业的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专业从事育苗、种植、除草、施肥、收获等不同环节的工作。”王建元介绍道,种植能手也被称作蔬菜产业工人,现在越来越多的蔬菜产业工人落户新绛,为蔬菜产业的适度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在一家一户能经营六七个甚至十几个大棚,离不开这些招之即来,来之能干的专职蔬菜产业工人。

58岁的王守村村民王秀兰是一名蔬菜产业工人。

“在蔬菜成熟期,我主要是采摘黄瓜和西红柿,就是每天凌晨三四点去菜地摘黄瓜,随后又转战西红柿大棚。采摘完后就要装箱。”王秀兰说,蔬菜的采摘、装箱都是技术活,比如黄瓜,在采摘时一定要轻拿轻放,防止顶花带刺的瓜面受到创伤,装箱时最好放在竹筐、木箱或塑料箱中,箱周围垫上蒲席和薄膜,才能长途运输。

王秀兰说,她也记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做采摘工的,反正她年年都干。蔬菜成熟期一过,她就去山东打工了。“山东产鱼,我去杀鱼,已经是一名杀鱼高手了。”王秀兰说。

能摘得了蔬菜,还能杀得了鱼,每年往返山西、山东两地的王秀兰,俨然成了一名候鸟式产业工人,但王秀兰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蔬菜采摘方面的产业工人。

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但留住了本地种植能手,也吸引了来自周边县市的种植能手聚集新绛。

采访当天,陈栋庭带着两名外商独资企业工作人员,前来新绛县蔬菜发展中心洽谈机械化在大棚蔬菜中的应用问题。

陈栋庭是山西省园林机械总代理商,此次与他同行的是爱可机械(深圳)有限公司的销售和售后人员。

爱可机械(深圳)有限公司主要从事ECHO品牌的便携式割灌割草机、油锯的组装生产及割草机曲轴箱的机械加工。产品销售市场覆盖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6月开始销往中国市场。

“新绛蔬菜产业的面积和规模在山西省都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设施农业方面,很有代表性,现在蔬菜产业实现机械化比较难,但是必须要进行,必须要体现,这是个趋势。”陈栋庭说。

高起来

专家团队助力蔬菜品质提升

新绛蔬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在农业科研院所的支持、指导下,新绛的蔬菜产业管理更科学,产业布局更合理,蔬菜品质也越来越高。

“黄瓜种植的克星是线虫,还有死棵,死棵是一种土壤传染病。2015年,我们村的黄瓜种植进入瓶颈,线虫、死棵越来越严重,导致黄瓜品质下降。”提起前几年的经历,泉掌镇南张村黄瓜种植户张中至今心有余悸,以前除线虫,菜农就是打药,刚开始用药,还有些效果,时间一长,线虫都有了耐药性,怎么都除不了。每年菜农投入1000多元药钱,却没有效果,还因为用药的缘故,土壤板结厉害,土质越来越差。

就在菜农一筹莫展时,新绛县蔬菜发展中心请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曹坳程团队的专家。

“专家组过来后就进入大棚寻找问题,挖了一些土壤做研究,完了我们根据专家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问题。”农科院专家的到来,让张中看到了希望,专家建议用高温处理的物理方法除线虫。

从2016年夏天开始,在最热的7月,南张村的菜农们开始休棚。“7月份棚里温度能达到四十几度,有时候能到50度,专家让我们利用这段时间进行高温闷棚处理,用高温杀死土壤里面的病菌。”通过两年的闷棚处理,张中欣喜地发现,大棚里的土壤越来越好,“就像新地一样”。

如今,每到夏天,新绛的菜农都要休棚一个月。

王建元介绍,除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曹坳程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李宝聚团队、尚庆茂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李建明团队,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的王文桥团队,山西省蔬菜产业体系的侯雷平团队,山西农业大学的赵晓军团队,都在新绛县设施蔬菜发展的各个环节给予了科研支持,解决了困扰农民的诸多技术难题。

“新绛的每种优质蔬菜都浸透着科研人员的心血。我们菜农都特别感激他们。”张中高兴地说,现在黄瓜地里的线虫和死棵都没有了,老百姓投资少了,黄瓜品质却高了,南张村的黄瓜比北京新发地的价格都高。

近年来,各科研团队专家经常前来新绛进行技术指导。

“有时候我们遇到技术困惑,县级技术人员也吃不透,我们就将样品打包寄往这些科研单位,7天以内就能收到科研单位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王建元说,是这些科研人员提升了新绛蔬菜的品质和质量。

除此之外,新绛县还从源头做起,在绿色蔬菜生产上,先后制定了番茄、黄瓜、辣椒等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6个,绿色蔬菜种苗生产技术规范6个,并发放到种苗企业和菜农手中,指导绿色种植。

同时,该县集约化育苗体系逐步形成完善。从2003年绛州绿公司建设的第一个育苗场开始,到现在全县建设集约化育苗场30个,年生产优质种苗1.5亿株,种苗销售范围辐射周边300公里,成为全省最大的集约化种苗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