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张峰杰技能大师工作室

匠心传承,为技能中国加速

2021年07月30日

张峰杰(左二)和工友们在生产车间交流技术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裴旭薇

从一名技术人才到一批高级技术骨干,从参加技能大赛到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从服务企业发展到带动中国制造……近10年来,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的张峰杰技能大师工作室(钳工金蓝领工作室)坚守匠心,一路前行,誉满河东

张峰杰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下统称工作室)创建于2012年12月,是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张峰杰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也是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结合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快速发展的实际而成立的工作室,目的是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发挥大国工匠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培养更多的钳工高技能人才,从而带动更多职工技术创新、攻坚克难、传承技艺。

工作室现有骨干成员19人,并拥有11名钳工高级技师和6名高级工程师,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和企业组织的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可以说,它代表的不仅是精湛技术、创新精品、应用成果,更是一种勇于攀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日,记者走进该工作室,了解这个团队在匠心传承、高技能钳工人才孵化和推动技能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技能大师“传帮带”

作为工作室的主创人员,张峰杰对所从事的钳工工作有一种痴迷和执念:要做就要做到一流。

张峰杰出生于1973年,毕业后成为一名钳工。工作中他吃苦耐劳、干活踏实、喜欢钻研、不计得失,别人不愿意干的、难度大的活儿他都会揽下。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张峰杰参加首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一举夺得钳工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在当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从默默无闻到一举夺魁,一时间,张峰杰的事迹在公司上下引起很大的轰动。一些技术工人开始默默地关注他,并以他为榜样,这其中就有当年进入企业工作的钳工薛金良。当时,立志要干出点成绩的薛金良在心里把张峰杰当成自己的偶像,遇到不懂的技术难题就主动向张峰杰请教,一来二去就认了师父。此后,师父成了薛金良事业上的领路人:工作中,师父对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手把手传授技能,让他的钳工技能在短时间有了很大的提升;生活中,师父眼光长远,思想境界高,很多时候会给薛金良一些人生方向的指引,可以说是亦师亦友。

2005年,薛金良因为表现突出而被推选参加北车集团的技能大赛。第一次参加这样高规格的比赛,薛金良满怀壮志,苦练3个多月技能,连新婚外出度蜜月都放弃了。然而,由于太渴望拿名次,薛金良第一次参加技能比赛发挥失常,没能得奖。“不要太过于追求成绩,心态要平稳,把注意力放在技术提升上。”那次比赛后,师父这样开导他。师父的话让一心想拿荣誉的薛金良思考了很久,并让他下决心钻研技术,不再急功近利。

2009年,薛金良参加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钳工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十佳金牌工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12月,由张峰杰、薛金良师徒二人领衔成立工作室,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并下决心通过该平台培养更多的高级技能人才,孕育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中华钳工。

多年来,工作室通过技能大师的“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并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人社部授予“峰杰、金良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张峰杰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被中车人力资源部授予“金蓝领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等。

技术创新“孵化器”

模具被誉为工业之母,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机器都很难做到精准。2018年5月,在一批风电新产品试制过程中,公司相关负责人突然紧急求助:电机定子铁芯与机座配合组装后需进行14个销孔加工,定子直径达到4米,要打直径18毫米的孔,这个难题机器解决不了,公司内部无法完成,委外加工时间又不够。当时,作为“钳工大拿”和公司首席技能专家,薛金良在大家都心存疑虑的情况下,挑战极限,用手工配钻、逐级扩孔的技艺,完成了机器都做不到的事情,这项技术攻关保证了产品按期交货,还直接为企业节约成本36万元。

多年来,工作室破解的诸如此类的技术难题还有很多。“工作室很多人都有技术‘强迫症’,主要体现在追求完美和攻克难题的担当。”薛金良告诉记者,“在企业内部,不只是钳工,其他工种遇到技术难题也会找我们解决。国家、社会和企业认可我们,我们也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把解决制约公司生产的技术、质量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攻关目标,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依托“钳工”的技能优势,提供现场服务、技术解决方案,在公司新产品和关键产品制造中,承担工序中高难度、高技巧操作方法的制定及实施,有效推动公司产业升级和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了公司生产质量、效益和效率的提升。

此外,工作室坚持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大胆创新改进,汇聚一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使更多的职工在学与思中接触创新、习惯创新、实践创新,成为公司技术创新和高级钳工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截至2020年年底,工作室累计完成创新成果36项,完成难题攻关105项,完成培训2600人次580课时,创造经济价值累计360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工作室的品牌效应。

技能成才“加油站”

在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拥有展厅、研讨室、理论培训室、实操培训室、操作间五大功能区,并配备了电脑、台虎钳、投影仪等设备设施。

如今,工作室成了企业培养爱岗敬业、技术精湛的职工队伍的课堂,它将职工素质提升纳入工作范畴,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政治坚定、品德优良、技能领先的优势,以工作室带头人为引领,以骨干为核心,以公司操作员为支撑,持续开展教育培训活动,被称为促进职工技能成才的“加油站”。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年来,工作室培养出一批批技能骨干,带动了公司员工整体技能素质的提升。如今,工作室拥有11名钳工高级技师和6名高级工程师,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和企业组织的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去年,山西省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工作室培养出的选手更是包揽了钳工组的前三名。

在张峰杰看来,职工在筹备和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很大程度地提升操作技能,让技艺更精细、操作更精准,而获得荣誉又能进一步激发大家学习技能的热情。另一方面,在参赛中能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将工匠精神渗透在企业每一件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工匠精神是职工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持久推动力。”张峰杰告诉记者,参加比赛的获奖选手如今都成了企业各个岗位的技术骨干,为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难题的突破贡献出了力量,并在各自岗位起着示范引领作用,激励着更多的技术工人成长成才。

今年5月起,工作室面向企业职工每月举办一次工匠大讲堂,由中车核心技能人才授课,围绕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交流学习,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多年来,工作室除了面向企业内部开展学习培训外,还切实发挥全国和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的作用,面向社会和其他行业开展多次钳工技能培训,孕育更多高水平的中华钳工,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去年,太钢集团先后两次组织钳工技术骨干前来学习;今年4月,全省多个重点企业的钳工精英在这里开展培训交流,进一步形成了群体效应,树立了运城钳工高技能人才的品牌形象。

多年来,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张峰杰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扬工匠精神,是该公司和运城市培养钳工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平台,是展示永济电机公司“打造新动力、塑造新品质、创造新价值”特色企业文化的平台,也是展示中国高铁工人“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精神的平台。

“我们要打造一支政治站位高、思想品德优、业务技能强的钳工高技能人才队伍,把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并打造国家级钳工工作室品牌,孕育出更多高水平的中华钳工,为技能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中国制造加油提速。”张峰杰表示,希望更多的技术工人能抓住机遇,增强自信,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