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旱作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运城实践”

2021年09月16日

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芮城基地

利用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抢收小麦

2021运城小麦文化节现场

市民选购有机旱作优质农产品

横架式自走淋灌作业

智能节水喷灌作业

观摩有机旱作小麦根系生长情况

现代化病虫草害防治装备作业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苏丽红一行在芮城县调研旱作小麦试验田情况

文/本报记者 董战轩 图/本报记者 闫 鑫

运城市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是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这里经滔滔黄河滋养,受巍巍条山护佑,依山傍水,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农耕文化。在古代,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的传说让运城传统农业熠熠生辉;而当今,“山西乌克兰”的美誉更为运城现代农业锦上添花,全市小麦、水果、蔬菜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50%、70%、25%以上,是山西的“粮囤子”“果盘子”和“菜篮子”。

受少雨缺水的自然条件影响,干旱成为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让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走得更长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山西农业要打好特色优势牌,走‘特’‘优’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的重要指示为山西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部署下,坚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以旱作为技术路径,以有机为产品方向,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在运城迈出坚实步伐。

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从先行先试到标准规范,从单一技术支撑到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运城市走出一条生产生态相融、高质高效共存的有机旱作农业之路。

发展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努力实现品牌增效、特色增收

“作为一个种了几十年地的农民,以前种地和现在相比,从没这么轻松过。”在位于芮城县东垆乡的远鹏智慧农场,农场主胡天妮告诉记者,“2020年,农场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有了这个系统,我不必被‘缠’在地里,用手机就可以实时掌控作物生长情况,适时远程操作浇水、施肥。”实践表明,胡天妮口中的“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可提高土地利用率10%左右,在全田给水均匀的基础上节水50%以上,减少30%左右的化肥使用量。同时,有效提升了土壤透气性,降低了灌溉成本,提高了灌溉效率。

从20世纪90年代初闻喜县“旱地小麦垄盖沟播膜际侧播”技术被誉为“旱地小麦生产技术的一次革命性进步”,并作为全国五大小麦地膜覆盖技术模式之一被命名为“坑东模式”,到新世纪我市推广的旱地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取得大面积增产的显著成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旱地小麦品种“晋麦47号”作为国家旱地小麦品种区试的对照品种为全国旱地小麦育种树立了标杆,再到近年来全市多地采用的卷盘式自走喷灌设备,在旱作农业发展上,我市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成果,在全省、全国享有盛誉。

发展有机旱作节水农业,既不是简单地复制传统的旱作农业,也不仅仅是只生产有机农产品,而是要结合我市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要求,把有机旱作与节水的理念相结合,科学匹配生产要素,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实现农产品优质供给,同步推进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逐步构建农业与生态环境循环共生、和谐互惠的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新格局。重点要突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广泛应用旱作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生产更多绿色、有机农产品,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俗地讲,“有机”是理念,“旱作”是路径,包括绿色、健康、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等。

具体到运城,虽然水利条件相对较好,人均水浇地面积居全省首位(农民人均两亩水浇地),但也同样面临“十年九旱”、阶段性旱灾、水资源缺乏等情况。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就是要更加注重产品的优质安全高效,推动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突出标准化生产,完善标准体系、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突出品牌创建,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和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实现品牌增效、特色增收。

高位推动有力有效,全市掀起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热潮

有机旱作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的理念和元素而形成的一种特色农业,是适应山西特点的生产技术,加快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路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决策部署,2018年3月,我市印发了《运城市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了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此基础上,全市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相应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列支专项资金,全力推进,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广泛共识和浓厚氛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我市均制定出台了推进全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年度行动计划。为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地,2018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先后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培训会、现场推进会14次,有力促进了我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的稳步发展。2019年11月,全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推进会又一次在闻喜县召开,分管市领导出席会议并对全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再次作出安排部署,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农业农村局局长参加会议,进一步推进了我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向纵深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向纵深发展,我市重点围绕工程、设施、农艺、生物、化学五种节水模式,实施了一批末级渠系及田间管灌配套、集雨补灌、水肥一体、深松耕和探墒沟播、药粮间作、抗旱抗逆等节水集成新技术,节水增粮增效效果明显。”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苏丽红告诉记者。

科技与工程齐发力,有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日臻完善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农口部门的牵头抓总角色作用,围绕“土、肥、水、种、技、机、绿”七大关键要素,组织协调全市上下大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保护性耕作、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信息化等十大工程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累计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面积达380万亩;全年建设优质小麦种子生产示范基地6万亩,建立新品种筛选展示试验点52个,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4%,年度推广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35万亩以上;全市年度实施农机深松整地、深翻作业面积14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7%;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1%,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8%,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40%,农药使用量实现连续负增长;年度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7188人,为7154人颁发证书;全市建成益农信息社2612个,累计培训信息员5000余人次。

与此同时,我市重点依托有机旱作项目创建,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示范引领全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2018年以来,全市共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1个,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10个,创建总面积为4.2万亩,作物涵盖小麦、谷子、核桃、葡萄、中药材等。截至目前,全市已总结出闻喜县小麦沟播节肥集成技术、夏县旱地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节水补灌技术、新绛县小麦无垄栽培技术、万荣县柴胡标准化种植技术、盐湖区核桃水肥一体化技术、稷山县物联网桃树精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绛县旱作小麦黄腐酸钾应用技术、临猗县葡萄有机旱作智能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芮城县扩浇地小麦旱作绿色栽培技术、垣曲县谷子有机旱作增施绿肥技术、平陆县小麦有机旱作技术等各类有机旱作技术模式11个,制定出地方标准6个,形成比较完善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本实现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为全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必须创出当地的响亮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市在有机旱作品牌打造上坚持市场导向,用品牌占领市场和引领生产,通过绿色有机认证、功能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评选等手段,推动全市有机旱作农产品品牌建设。特别是紧紧围绕全市小麦高质量发展战略,结合“运城面粉”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组织面粉加工企业对接开展订单生产。截至目前,全市有机旱作农产品共获得“有机认证”1个,获得“绿色认证”11个,陆续推出平陆“广通”强筋面粉、临猗“好普生”葡萄、盐湖“瑞杰”薄皮核桃、垣曲“黄馧”小米、稷山“稷爱民”鲜桃、芮城“大美条山”面粉、闻喜北垣馍、夏县“鲁因”挂面等各类品牌农产品23个。2020年,“运城有机旱作小麦”获得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品牌”奖,以品牌创建强力带动运城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