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现代化筑牢“安全长城”

2021年09月27日

9月24日,持续强降雨导致我市中心城区部分道路积水严重。住建、水务、城市管理、应急管理、交警等部门立即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加大对积水路段管控力度,雨中指挥疏导交通、疏通管道、救助群众,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图为应急人员在疏通下水管道。 本报记者 闫 鑫 摄

本报记者 杨红义 张晓丽

今年,我市平均降水量偏多,汛期局部短时强降雨增多,已出现9次强降雨过程,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面对如此严峻的防汛防洪防涝考验,我市安全度汛能否万无一失?底气何来?9月26日,记者走进市水务局,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俊武。

王俊武说,防汛抗旱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市水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强防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高防汛指挥决策的科学性,有力地推动了防汛现代化,防汛减灾能力大幅提升。

一方面,我市防汛能力显著提高。汾河运城段实施达标堤防建设,过水能力由以前的200立方米每秒达到现在的500立方米每秒;涑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141.7公里河道治理,达到了2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全市98座中小型水库全面完成除险加固;在全市13个县(市、区)建成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并在219条重点沟道建成自动雨量、水位站187处,简易雨量、水位站1572处,122个乡级预警点935个村级预警点,初步建成覆盖全市所有山洪灾害影响区域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建成运城市水工程调度指挥中心,进一步提升了决策指挥系统硬件、软件设施支撑能力,使多方协同配合、远程实时会商成为现实。同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部、省、市、县四级防汛调度可视会商。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中心城区的水系建设却严重滞后,排水不畅、积水严重、水体污染等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彻底解决中心城区排洪不畅、下雨积水、污水直接入河等水环境问题,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中心城区水系建设工作。

按照“五水同治”的原则,我市防洪排水布局兼顾外洪内涝,形成官道河、干河“两河”及尊村引黄干渠、姚暹渠“两渠”为供水、排水主通道,张良湖、尧梦湖、安邑湖、八一湖、韩信湖、汤里滩、鸭子池、盐湖、北门滩及西塬湖“十湖”为蓄滞空间的总布局,达到“十湖共治”。按照中心城区现状及防洪排水布局,我市又将中心城区分为城北、盐湖、城东、城南、空港等5个片区,采用自排与提排结合的方式,使雨洪水从片区内的水系组成的泄洪排水通道排出。

作为全市水务工作的主责部门,市水务局紧紧围绕《运城市中心城区水系规划》,以保障城市防洪安全、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为目标,全面推进水系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实施了防洪排水工程常硝渠改造项目、干河应急清淤工程、姚暹渠圣惠路至曲庄头河道治理工程、姚暹渠解放路卡口及凤凰路卡口改造工程、姚暹渠盐湖段河道治理项目、姚暹渠空港段综合治理工程、官道河应急疏浚工程、西塬湖水库应急加固工程等项目。这些工程的实施,使中心城区防洪体系在今年近50年来同期极值降雨的情况下,在城市排涝、确保城市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出了积极作用。针对尚未实施改造的姚暹渠盐湖段、永济段,市水务局将加大巡查力度,采取错峰排水等措施,确保行洪安全。

“防汛现代化,筑牢‘安全长城’。”王俊武说,“下一步,我市将全力推进中心城区水系建设,加快推进姚暹渠(运三高速—禹西路段)综合治理工程、鸭子池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官道河生态修复与整治工程建设,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增加城市蓄滞空间,逐步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