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深度改变农业

2021年09月27日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运城活动周农业科技展区,农业专家耐心为参展商答疑解惑 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

本报记者 范 娜

育种、管理、推广……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征程上,我市走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科技”的力量。

今年农历秋分是第4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立体展现河东大地的丰收景象,我市于9月16日至22日,举办了以“庆丰收、感党恩、农之源、韵河东”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运城活动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个主会场、6项特色活动、13个县(市、区)联动的群众性庆丰收系列活动。

兴科技·现代农机农资展是6项特色活动中的一项。活动期间,农业科技展区展示的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各种科研成果,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激起了很多参展商及观展农民的浓厚兴趣。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近年来,我市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用科学技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品质,取得了丰硕成果。

科技赋能,选育作物新品种

“运紫糯1号、运黑9921,这些种子都有啥特点呀?”

“这些油菜种子也是咱们研发出来的?产量有多高?”

……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运城活动周期间,设在岚山根主会场的农业科技展区迎来了一波“好奇宝宝”。

一字儿排开的农业科技展台,上尖下圆的玻璃容器里,放着颜色、形状各不相同的种子。展台后方的展板上,展示着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对各类农产品的科研成果。展台内外透着的浓浓科技范儿激起了农民朋友的好奇心。

展台边,农业专家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运城农作物新品种的特点。

近年来,我市极为重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研发,依托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研究出玉米、小麦、红薯、苹果、油葵等作物的新品种。

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今年,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运城市推进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2021年工作计划》的通知。遵照运城相关文件指示,结合我省少雨缺水的实际,明确保护生态、节水发展是农业的必由之路,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积极探索有机旱作新模式,努力攻关抗旱新品种选育,在运城市委市政府、山西农大的大力支持下,该所旱地小麦、玉米、大豆、甘薯等在抗旱节水新品种选育、轻简化栽培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麦类作物室主任任文斌介绍,目前,针对晋南地区实际情况,课题组研发培育了很多小麦新品种。水地小麦有晋麦84、舜麦1718,旱地小麦有运旱618、运旱20410、运旱22-33、运旱115、运旱102、运旱137,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有运旱139-1。其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是水地小麦晋麦84和舜麦1718,旱地小麦运旱618、运旱115等品种。

令人震惊的是,我市还依托中农粮仓储(山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粮”),将优质旱地小麦品种“运旱1818”送上太空,进行太空育种,进一步优化提升品种质量。

据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研究室主要开展国家黄淮海区玉米籽粒直收区试及生产试验、国家绿色通道区试、益泰椿联合体区试、山西省夏播区试等;从事耐高温、耐旱、综合抗逆性好的高产优质绿色玉米品种选育、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选育等科研任务。与企业合作选育的国审品种九圣禾2468,具有耐高温、抗旱能力强的特点。

“一般品种在35摄氏度以上,结实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九圣禾2468品种在37摄氏度高温下,结实业不会受到影响,而且耐盐碱,抗倒伏、抗病虫能力强;适应密度范围大,高产优质。”该工作人员介绍道。

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大豆育种课题组以多抗、节本、广适、高产、优质等目标为选育方向,承担国家区试与山西省区域生产试验、品种展示试验、品系鉴定试验、品比鉴定试验及高低代材料等试验。选育出先后通过省审及国审的抗旱、广适大豆新品种运豆101(晋审豆2014004;国审豆20190027),选育出强抗旱大豆新品种运豆202(晋审豆20210012),且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大面积推广。选育出了运豆303、运豆606、运豆909、运豆16-17等一系列品系,并且进行了多点鉴定,各品系表现突出,为进一步选育有机、抗旱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甘薯研究室立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聚焦产业发展中卡脖子问题,一直致力于优质专用型甘薯新品种选育、无性繁殖作物脱毒关键技术、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的创新集成及推广应用。

集节水灌溉技术、优质专用型甘薯品种选育、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种苗脱毒技术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为一体的“甘薯绿色垄膜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该研究室的最新科研成果。

“‘甘薯绿色垄膜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每亩增加产量600kg—800kg,增幅25%—30%,增加收益600元—800元,节省投资500元以上,合计每亩效益增加1200元—1300元。”甘薯研究室工作人员介绍,这项技术在北方薯区处于领先地位,辐射全国13个省份的40个县(市、区),在促进甘薯种植生产节本增效的同时,也推动了我省乃至全国甘薯生产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外,研究室还选育出多个不同类型的专用品种,包括晋甘薯3号、晋甘薯9号、运薯655等优质甘薯品种。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科技是支撑。

今年,我市制定出台了《现代种业强市建设2021年行动计划》,以运城市农业科学合作研究院为核心,重点在粮油、蔬菜、干鲜果、畜禽和水产等主导产业上建立优势种子种苗基地,确保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畜禽核心种源供给率达65%。另外,我市已与中农粮签订合作协议,建设了一个280亩的齐彩旱稻试验基地,目前旱稻长势良好。

有机旱作,发展农业新技术

中国农民丰收节运城活动周期间,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讨观摩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6名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先后深入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良种攻关基地、芮城县东垆乡远鹏智慧农场、惠丰苹果有机旱作示范园等地,实地观摩了解我市旱作节水技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农民增收情况,对我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的典型做法和取得成绩给予了很高评价。

为现代农业装上“智慧芯”,我市一直在努力。

运城素有“山西的乌克兰”之称,全市小麦、水果、蔬菜产量占全省的50%、70%、25%以上,是山西的“粮囤子”“果盘子”和“菜篮子”。因少雨缺水的自然条件,干旱成为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巨大瓶颈,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让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走得更长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有机旱作节水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2018年3月,我市印发了《运城市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了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向纵深发展,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我市均制定出台了推进全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年度行动计划,同时,为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落地,2018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先后组织召开各类座谈会、培训会、现场推进会14次,有力促进了我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的稳步发展。

我市广泛应用有机旱作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生产更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重点依托有机旱作项目创建,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示范引领全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

2018年以来,全市共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1个,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10个,创建总面积4.2万亩,作物涵盖小麦、谷子、核桃、葡萄、中药材等。

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科研院所、高校的关心和支持下,运城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多万亩,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区50万亩,通过项目示范引领、技术推广培训和主体带动等方式,辐射带动全市推广有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近260万亩,占到全省近半数。

截至目前,全市已总结出闻喜县小麦沟播节肥集成技术、夏县旱地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节水补灌技术、新绛县小麦无垄栽培技术、万荣县柴胡标准化种植技术、盐湖区核桃水肥一体化技术、稷山县物联网桃树精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绛县旱作小麦黄腐酸钾应用技术、临猗县葡萄有机旱作智能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芮城县扩浇地小麦旱作绿色栽培技术、垣曲县谷子有机旱作增施绿肥技术、平陆县小麦有机旱作技术等各类有机旱作技术模式11个,制定出地方标准6个,形成比较完善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基本实现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为全市有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

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新机制

因为有科技力量的加入,我市培育农作物种子新品种、推出农业管理新方法层出不穷,但成绩的取得,还离不开科学的推广方式。

绛县忠德梦养殖专业合作社自从有专业人员提供重大疫病防控、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等技术服务,养殖设施新技术、粪污处理设施应用等养殖设施服务,幼崽出生率提高了25%,成活率提高了15%。

河津市连绿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自从有了韭菜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指导,积极推广“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技术,为农户增收80万余元。

新绛县菊子家庭农场自从制订了油桃管理技术工作方案,对农场及周边果农进行了修枝、定干、除萌、施肥、拉枝、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油桃坐果率,每亩增产1000公斤,亩收入增加2700元,农场全年增收达50万元。

……

让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更上一个台阶,是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的直接结果。

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着力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有效提升农技推广水平,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强力举措。运城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工作,通过不断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主渠道功能,培养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等措施,在全市初步建立起“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机制,有效破解了农技推广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我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领、典型带动的原则,不断完善公益性与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在省内率先出台了《运城市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岗开展技术增值服务合理取酬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树立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的鲜明政策导向,初步建立了农技推广增值服务机制,概括为“1122”农技推广增值服务机制。即,出台1个政策全面激活农技改革热情,签订1份协议拉近农技人员和农业主体距离,开展2种服务形式实现农技无缝连接,实行2个取酬方式,为农技人员开展服务形成了有效激励,为全省在推行合理取酬工作中提供了有益经验,为新型经营主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成果转化优势、试验示范基地优势和技术装备优势,以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为核心,经市政府同意,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我市与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组成联盟式的农业科研合作机构,成立“运城市农业科学合作研究院”,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推进农业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2018年—2020年,运城市农业科学合作研究院先后帮助8家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8名,为畜牧、果业、蔬菜等特色现代农业实现成果转化,破解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市围绕粮食、果树、蔬菜、畜牧、林业、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在全市打造了78个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有重点地对现有示范基地进行打造提升。

今年,结合“运城面粉”“运城蔬菜”“运城苹果”的品牌打造,我市在全市12个县(市、区)筛选确定了15个主体进行扶持,主要开展优质小麦新品种繁育推广示范、生猪养殖新技术推广示范、西瓜抗重茬栽培技术示范、板枣防裂果技术示范、黄河甲鱼微生物调水与中草药防病技术示范等工作,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试验田、技术示范的样板田和农业决策的参考田。

通过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的主渠道服务功能,培养多元化服务组织,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技推广形式,开展农技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使运城农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