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洪”而行的媒体担当

2021年10月14日

本报记者 张晓丽

面对指令,火速奔赴;面对未知,不畏艰险;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连日来,我市主流新闻媒体人向“洪”而行,与时间赛跑,用直抵人心的文字和镜头记录抗洪一线的生动场景和新闻故事,为打赢防汛救灾和重建家园这场硬仗凝聚起信心和力量。

10月6日,国庆长假第6天。晚9点,在接到报道任务后,仅仅两个小时,运城日报社一行5人的采访团队,就摸黑抵达新绛县汾河桥头的临时指挥部。他们中,有的年过五旬,上有老下有小却热情似火;有的刚刚参加工作,“乳臭未干”却渴望征战沙场;有的患有严重眼底疾病,视力只有0.01,即使戴着900多度的近视眼镜,在夜色里走路还是趔趔趄趄……闻令而动,火速集结出发。由运城日报、运城晚报、运城新闻网的文字、摄影、摄像记者组成的这支“别动队”,牺牲休息时间,不计任何代价来到抗洪一线,迅速展开新闻报道工作。

当晚,他们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配合下,辗转百余公里,先后来到新绛县汾河、浍河交汇处4公里的南庄、东升等村,来到沿汾抗洪最薄弱的地段——桥东村汾河防护带,来到汾河过境地势最低的村庄——樊村,现场报道当地干部群众连夜加固堤坝、调集物资、封堵各个易决口地段的情况。次日凌晨1点多,当地武警官兵来到桥东村后,他们又再次踩着泥泞,全方位报道人民子弟兵的英雄壮举。由于预判中的洪峰到达时间一再延后,为拍到珍贵镜头,他们忍着寒冷和饥饿,在桥头坚守到凌晨4点半,最终于凌晨5点多返回住地。小憩1个多小时后,他们又根据指挥部安排,再次到达抗洪一线,采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各种场景拍摄,并现场走访各级干部群众代表,记录当地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抗洪防汛的点点滴滴。

10月6日当晚,与运城日报社采访组一起,第一时间奔赴新绛抗洪现场的,还有运城广播电视台的4名记者。接到任务时,他们有的在老家正和家人吃饭,有的正在准备次日和孩子出游的用品。仅仅一个电话,他们便迅速会合,集体赶往新绛。当晚10点多,刚到指挥部,他们就换上雨鞋,穿上救生衣,深入救灾一线。在浍河南庄村段,他们坐上大型铲车的翻斗,用摄像机记录了已在现场坚守10天的村干部和群众填装沙袋、合力抗洪的镜头;记录了新绛县汾河桥东段,武警官兵和基层干部装沙袋垒水坝,迎接即将到来洪峰的珍贵画面。据悉,截至目前,运城广播电视台先后有10名记者前往防汛救灾一线开展报道。

10月7日,鉴于抗洪报道的艰巨任务不断加码,运城日报社党组及时排班,抽调精兵强将,又同时派出两组记者,分赴稷山、河津进行抗洪报道。他们同样不负重托,废寝忘食采写了一条又一条现场报道。

据悉,截至目前,我市主流媒体仍有多名记者坚守一线。自10月6日至今,运城广播电视台共推出抗洪报道20条,在央视、山西卫视播发新闻10条;推发短视频近百条,多条短视频被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等中央和省级媒体转发。运城日报社旗下的运城新闻网各平台有关洪峰过境、抗洪救灾报道,点击量超千万人次。其中,运城新闻客户端发稿百余篇,阅读量达54万次,被158家媒体转载,被“学习强国”采用的文章、海报共10条;共制作短视频124条,浏览量达1000万次;新华号发文15篇,浏览量75万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