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新生态——聚焦“五育”、助力“双减”系列报道之三

2021年11月12日

近日,临猗县七级小学组织学生到田间开展劳动实践,进行劳动教育。 李宏伟 摄

大地课堂:劳动实践 赋能成长

■本报记者 李宏伟

“老师,在这里,我们学会了施肥、浇水、育苗、搭架等一系列的劳动技能。没想到我们今天收获这么大,还认识了麦苗,区分出了麦苗和韭菜!”学生们纷纷说,小麦收割的时候一定要参加劳动,而且回到家还要参加家务劳动,学会做面食……这是市实验中学开展的一次平常的校外劳动教育课,学生们收获很多。

近年来,该校将劳动教育浸入课堂教学,形成“实践+理论”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机会,成为一个有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有血有肉”的课程,也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同时,该校设立了少年农学院校外实训基地,把课堂搬到了农田里。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不仅爱上了劳动,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而且懂得了许多生活中的知识,得到了快乐成长,深受家长的好评。

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是河东教育人的共识。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狠抓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中小学生整体素质不断进步,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省前列,部分指标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在运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劳动课堂“种”教育

近年来,在我市广大学校里,劳动教育进课堂、进教学,给孩子们的成长厚植了教育土壤,为全面育人创出了特色,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活力。

镜头一:当丝瓜花攀上藤架绽开嫩黄的“笑脸”,学校励耕园里一架架豆角、黄瓜、西红柿,一畦畦辣椒、茄子成了点缀校园最美的风景,而这正是孩子们辛劳的成果。这种来自大自然最接地气的教育让临猗县临晋小学的学生们收获满满。

近年来,地处乡村的临晋小学,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开齐开全课程,而且在教育创新中不断尝试。该校利用校园一角的一亩土地,开垦校园小农场——励耕园。一亩方田的开设,化田野为课堂开展劳动教育,为学生打造成长的快乐天地。在收获的季节,孩子们在小农场采摘中笑声飞扬,满满的收获让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朴素的劳动观就这样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一亩方田的开办,让渐渐远离土地的儿童亲近了自然,学会了传承,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来历,收获了成长。

校长靳晓红说,教育是播种,播下一粒种子,也播下希望,当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破土而出时,每一片嫩芽上便会萌出无数梦想。劳动让学生懂得:梦想要植根于现实,梦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的干劲、求真务实的韧劲、敢于拼搏的冲劲,这样他们便能踏着梦想奋力前行。

镜头二:“看,我们的‘小宝贝’长大了……”每当孩子们来到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时,小庄稼苗都有变化,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和收获的快乐。万荣县西张学校开设绿色田园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体验种庄稼、知农时、会收获,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该校将实践基地按照年级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孩子们利用课间活动给农作物拔草、施肥、松土……一直精心照顾着自己的“小宝贝们”。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孩子们的精心照顾下,农作物有了良好的长势。师生们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更是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开展劳动,金色的阳光下,大家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干得热火朝天,在满头大汗中体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艰辛与不易。

镜头三:“我要成为快乐的‘种子’少年”。在盐湖区魏风小学后稷校区,劳动教育已经深入每一个小小少年心中,传承农耕文明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闪亮符号。

该校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持续性发展,纵深推进“农耕文明”特色办学之路,常态化开展三月种植节、六月艺术节、十月丰收节等活动。让农耕文明在校园里文化浸润、氤氲成风。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留下难忘的童年时光。

另外,该校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学校安排适量的家庭劳动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密切家校联系,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比例高达100%。家长们也赞赏学校的做法,督促子女重视劳动,积极参加劳动。

为教育生态添活力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我市各地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让广大学生亲身劳动,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通过学校的劳动教育将“劳动创造幸福”这个主题思想转化到每位学生的实际行动中,为优化良好的教育生态增添了活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劳动实践”为脊,厚植奋斗精神。垣曲县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资源丰富、模式多样、家校联动、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创新“劳动教育+学科”融合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拓宽劳动教育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习惯。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校园劳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强化团队精神培养,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引导学生孝亲敬老爱幼,进一步涵养传统美德,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这是万荣县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实践中,该县强化劳动课程。各校强化学科教学的实践应用环节,将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校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开设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开展校内劳动。各校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工作。在校园开展种植花草树木活动,让班级、学生认领“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积极开展手工制作、木工制作、班务整理、室内装饰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学生劳动意识。鼓励家务劳动。指导各校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学校还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同时,鼓励组织校外劳动。要求各校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劳动实践。

为素质教育夯基础

建制度,拓展实效。这是夏县教育局开始的劳动教育新探索,也是该县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全面育人水平的有力举措。

为了落实好“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夏县聚焦教育评价改革,积极构建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评价制度体系,以评价“指挥棒”引领构建教育新生态实践。该县为落实“五育”并举,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把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标准,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严禁挤占“小科”课时,以“硬杠杠”破除“软落实”。强化师资保障,充分发挥“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作用,完善《夏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交流实施办法》,将各科教师合理调配,满足不同学校课程开展需求,学段内贯通、系统内互通的教师流动机制,为落实“五育”并举提供了师资保障。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五育’并举熔铸工程,打造特色教育品牌,让每个孩子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垣曲教育人的不懈追求。”垣曲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郭红云说。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垣曲县积极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构建良好的教育新生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这将是“十四五”期间垣曲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下一步,该县将以“智慧教育”为翼,全力打好“五育”并举“组合拳”,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体系,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理念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育”砺心志,实践促成长。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构筑教育新生态的实践中,我市各地教育系统积极探索、不断尝试、扎实开展“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实践,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融合、教学和教育相促进等方式,让德智体美劳教育很好地融入了教学中,绘好孩子们成长的底色,夯实了全面教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