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强大 又“脆弱”

瞩目“解泵”

2021年11月29日

上图:天海泵业潜水电机下线车间

左下:天海泵业机器人工作站

右下:华洋泵业零件加工车间工人在加工水泵零件

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核心提示:

解州泵业——

或面“逆淘汰”!

期待“可持续”!

本报记者 解世忠 朱 姝

解州水泵产业,步入历史性拐点。

走进盐湖区解州镇,大小泵企林立,工业经济版图风景独特。自上世纪50年代开启这一行业后,经过70余年的发展,解州泵业年产值已扩张至10亿余元规模,已然迈入全国泵业的第一方阵。

然而,随着解州镇发展重点转移至文旅产业,非文旅产业的其他功能将被疏解,解州泵业面临着战略抉择。

在此背景下,解州水泵产业何去何从?近日,记者深入解州水泵产业进行探访,发现它其实既强大,又“脆弱”。

举足轻重

年产值10亿余元,从业2万余人

“天海泵业”“华洋泵业”“解义电泵”,潜水泵、电泵、防砂泵……鳞次栉比的企业、产品招牌,向外界展示着这里水泵产业发展的亮度和强度。

泵作为输送各类流体介质不可替代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农林灌溉、家庭供排水、市政、工业、国防军工等领域,是国民经济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通用机械产品之一。

国内水泵制造企业分布区域主要有:长沙、大连、广州的化工泵;淄博、广州、沈阳的多级离心泵;浙江温岭的家用小型单相泵、小型潜水电泵;石家庄、长沙、无锡、南京的轴流泵;长沙、上海的发电用泵。大型工业用泵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

而解州水泵产业主要生产的井用潜水电泵,在整个泵业中所占比例很小,估计在10%以下。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企业总数达到460家,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0家,整个行业年产值达30亿元。祁县东关镇、河北省临城县、天津市武清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以及我市的解州镇,为我国潜水电泵集中生产区域。其产值产量占到全国潜水电泵总量的90%以上,解州镇占到其中的30%。

解州水泵制造业是在原解州潜水电泵厂这个国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大大小小共有60多个厂家,正常运营的企业有50家,大部分都集中在解州镇,主要生产井用潜水电泵等,品类达200多个,年产值达10亿元。加上水泵配套的管路、电控柜、电线电缆、各种配件及维修服务企业,总产值可达15亿元,从业人员两万余人。

解州水泵产业规模、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目前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水泵产业在我市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多年来,数量众多的解州水泵生产企业,不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有力带动了当地运输、包装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也为运城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盐湖区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解州发展水泵产业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1951年,地方国营解州潜水电泵厂成立,一开始该厂的业务以农机修理为主,到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生产以潜水泵为主的水泵产品。潜水泵多用于农业浇地打井。基于过去农机修理建立的渠道,该厂飞速发展,当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占到当时市场份额的30%,“在北方地区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退民进”,该厂改制为股份制,成为今天的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海泵业”)。改制后,原先国营企业内部的部分员工外出发展,各种私营水泵企业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极大繁荣了当地的水泵产业。

目前,解州从事水泵研制、设计、生产和销售的62家企业中,按照企业规模大小可以分为三个等次。一是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有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山西解义电泵制造有限公司、山西天海给排水设备有限公司、山西解州合盛兴泵业有限公司等4家,其年产值达6亿元;二是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规下企业,主要有山西省运城华洋电泵制造有限公司、山西运城解州晋泉水泵厂、运城市解州新星泵业有限公司、运城华圣泵业有限公司、运城市解州华龙泵业有限公司、山西天宏泵业有限公司、山西大恒泵业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其年产值达2亿元;三是其他40余家小微企业,销售收入多者数百万元,少者数十万元,这些企业年产值预计也在2亿元以上。

其中,天海泵业作为其中的龙头企业,是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排灌机械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山西省质量信誉AA级标准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现有员工1100余人,年产各种类型的潜水电泵15万余台,年销售收入可达5亿元,为国内最大企业,占到国内市场20%左右。天海泵业的“SKYSEA”商标荣获国家驰名商标,“解州”商标获山西省著名商标。

天海泵业现已形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品种齐全、应用广泛的庞大产品结构体系,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国家,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潜水电泵质量检测中心,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大体系认证,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专利17项、外观专利4项、著作权8项;产品研发采用三维测绘、3D打印和CAD技术,关键零部件采用CAM技术,生产制造采用国际一流的装配流水线和进口机器人全自动机械加工生产线;企业建立了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财务管理、后勤保障为一体的ERP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强大的研发力量,先进的制造技术,严格的质保体系,大大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实力,使其成为解州水泵制造业龙头和全国同行业翘楚。

业内之忧

或“逆淘汰”,或“走西口”

可观的规模、稳定的市场、改进的技术……看似强大的解州水泵产业,实则各有各的隐忧。

规模大的,担心“逆淘汰”。

规模小的,琢磨着要不要“走西口”。

“水泵产品,尤其是潜水泵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市场上的产品存在同质化、压价、不正当竞争等现象。这些无序竞争的现象,会对龙头企业的发展造成‘逆淘汰’的不利影响。”盐湖区工科局相关负责人分析道。

所谓“逆淘汰”,就是坏的淘汰好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现象。

“一些野蛮生长的水泵企业规模散乱小,产品小而全,只能靠低价恶性竞争获取微薄利润,严重制约了当地水泵产业的发展。越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感受越发明显。”盐湖区工科局相关负责人说。

大多企业小而全,投资过大,运营成本增加,企业个数的增加,与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新产品研发投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极不协调。

同时,无序竞争导致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形成规模。加之近年来国内招投标多采取低价中标,使得价格竞争处于白热化,导致整个行业市场秩序混乱,内耗严重,产品利润空间缩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据税务部门提供的数据,盐湖区全部泵业企业2019年全年实现的利税仅为1270万元,而4家规模以上企业就达1100万元。由此可见除此之外的数十家企业效益低下之程度。

一方面同质化竞争严重,另一方面企业产品质量、品牌保护意识不强,有损解州水泵声誉。

天海泵业就是不得已将自己的品牌由“解州”商标改名为“SKYSEA”天海商标,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宣传。

反观浙江温岭,这个全国最大泵业集群中,越来越多的泵企已经摆脱了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走进了高端市场差异化发展的蓝海,成为各领风骚的“隐形冠军”。

在产业链上游,温岭通过大刀阔斧的持续整治,关停一大批“低散乱”企业,并扶持一批优质配套企业入园集群发展。在产业链中游,温岭鼓励泵企依托当地产业集群优势,紧密协同、创新发展。

“我们的企业大多在生产同质化产品,浙江温岭的泵企有生产机床的、有生产轴承的……最终所有零部件组装起来出口出去。我们的发展模式,是目前最大的担忧。”天海泵业负责人说。

大企业有大企业的忧愁,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的烦恼。

去年开始,运城市委、市政府着手打造关公文化产业园区,酝酿整合解州水泵产业,大力推进“退城入园”,即解州水泵企业整体搬迁至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要么搬,要么跑,要么散。”解州正海泵业负责人畅正军说出了大家在“退城入园”面前的三种选择。

“要么搬”。然而,搬家不是件容易事。

畅正军说,搬家的话,大多数泵企面临着重新购置设备、重新准备仓库等多项重大投资。然而水泵企业多数为重资产企业,现金流相对有限,泵企的搬家费用为一难。

二难难在团队人员流失上。厂里的工人大多为解州本地人,出门骑个电动车几分钟就可以到厂里上班,搬家到北边的盐湖高新区,就算企业花钱创造了班车、住宿等通勤条件,工人也不一定愿意跟过去。泵企培养一个技术工人并不容易。

富源泵业负责人苗家玺说出了第三难,难在配套企业还在解州,企业的现金流有限,配件的采购一般采取少量多次,有时一个螺丝厂每天就要给他们送五六次货,如果泵企搬到北边,配件的物流运输又是一个问题。

“要么跑”。对于解州泵企还有个选择,就是去其他地方继续开厂,成为新一批“走西口”创业者。

“来自东北、河北的招商团队已经在解州住了几个礼拜了。”畅正军说,“这两个地方也是国内举足轻重的水泵产业集群区,他们给了我们优厚的条件,比如免房租、头几年免税等政策,极力邀请我们过去。”

记者问其心动过吗?畅正军表情复杂。他缓缓说道,咱们山西人守土观念重,轻易不会大挪窝,但是也要看具体情况,现在都在走一步看一步。

“要么散”。部分小企业可能就此变卖掉厂房设备等硬件,原地解散,退出泵业舞台。

未来可期

整合已开启,转型迈新步

业有所呼,政有所应。

运城市委、市政府对解州泵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解州泵业发展大计。市委书记丁小强多次调研解州水泵产业发展,为水泵产业整合指明方向。

盐湖区委、区政府则将水泵产业整合作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解州泵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盐湖高新区更是积极推进潜水泵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传统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结合“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引导,积极推进水泵产业相关企业整合入园,促进企业转型、产业集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泵业之路,已然明了: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按照“立足长远、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作用,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严把产业、环保、能耗等准入标准。入园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规划等,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各类资源向园区集聚,着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生态链。政府加大统筹协调和政策扶持,积极推动企业搬迁入园,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同时,综合运用环保、安全、消防等手段,加强园区外企业监管,倒逼园区外水泵行业相关企业入园发展。

——品牌引领、细化分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入园企业围绕产业打造品牌,用质量铸就品牌。鼓励企业建立品牌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质量品牌升级行动,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振兴发展老字号。以品牌为引领,实现泵业同质化整合、专业化分工,改变现有企业单打独斗格局,壮大我区水泵产业规模,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分批实施、做强做大。按照入园先后,分档次给予补贴,依法搬迁入园一批、依法关停淘汰一批、依法整合提升一批,稳步推进水泵产业相关企业有序入园。实现升级式搬迁,鼓励企业通过搬迁改造增资扩产、升级工艺、改进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竞争力,支持企业做强做大。企业作为搬迁整合主体,在搬迁入园、项目实施、转型升级等方面要主动发力,按计划完成搬迁改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政府在行动,企业在发力。

天海泵业先行一步。走进盐湖高新区天海泵业的厂区内,一个个施工塔吊挥舞巨臂,一辆辆运输车来往穿梭。企业年产20万台节能潜水电泵生产线建设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这一项目占地90余亩,是天海泵业的迁建项目。

“项目分三期建设,今年,将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完成水泵产品更新换代升级研发工作。今年12月底,设备完成安装调试,明年2月,实现水泵产品零件批量投产,2023年年底完成整个项目建设,全面实现产品智能化生产制造。届时,天海泵业将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水泵铸件生产线。”天海泵业副总经理尚怀元介绍道。

盐湖高新区管委会综合利用园区土地,腾笼换鸟,将经营不善的建材厂留下的半拉子工程转给天海泵业,并拿出200余亩土地开发建设水泵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天海泵业筹措资金1.8亿元,加快实施退城入园迁建工程,强力助推产业集聚。

“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不到10天,而从深可没膝的泥泞场地到眼下‘全面开花’的建设场景,也仅用了三个多月。”尚怀元告诉记者,该迁建项目将全面实施智能化节能化升级改造,引进自动化高端设备324台(套),建设一条年产20万台节能潜水电泵产品生产线,经技术改造生产的产品,不仅能效高,使用寿命长,整机节电可达8%—12%,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盐湖高新区在天海泵业邻近土地上规划兴建标准化厂房,建设水泵产业园区。该园区建成后,将吸引上游钢材、板材、特种钢材以及轴承电缆、特别标准件等关联企业入驻,并引导天海泵业等行业龙头,领航细分市场,提升专业化,增加配套量,使各企业实现原材料批量采购,品牌、资源、渠道共享,最终带动运城水泵企业集聚形成形态多元、竞争有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产业雁群。

尤为可喜的是,天海泵业正联合其他几个水泵企业成立股份制公司,一改过去小而全的弊端,根据市场精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品牌优势,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行业龙头。

前景虽可期,共识价更高。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天海泵业在盐湖高新区发展的脚步似有放缓迹象。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对相关配套政策的可持续性、整合入园推进的可持续性掌握不清,心里忐忑不安,因此,设备合同虽签了,却不敢让人家生产。“我们搬来了,万一其他企业不搬,怎么办?”

这不只是天海泵业的担忧,也是解州泵业的担忧。

相信,有运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盐湖区委、区政府的持续推进,天海之忧有解,泵业之忧有解,解州泵业的明天会更好!

核心结论:

解州泵业——

没有整合,就没有出路!

没有转型,就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