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融合 赋智赋能

——市委宣传部赴湖北、江西推进市校合作侧记

2021年12月31日

本报记者 韩维元

“学院领导对此次市校合作非常重视,要求我们进一步整合学院资源,做大文旅提案修建规划、数字与文创资产转化,等到一放假,我就想带团队去运城考察对接。”12月21日,市委宣传部市校合作对接组刚刚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签订框架协议后,该院景观学系负责人李待宾便第一时间与对接组取得联系,商定下一步具体合作事宜。

12月21日至23日,市委宣传部市校合作对接组在湖北、江西考察对接期间,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就产业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研学实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座谈,签订市校合作框架协议,还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4所高校的师生,就开展多领域合作进行了对接交流,达成共识。

在一个个合作协议达成,一件件具体事宜商定的同时,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故事,也在推动市校合作向更深、更实、更精准迈进。

以文赋能

推动合作走深走实

“没想到运城的文创产品可以做得这么好,不仅有‘面’,更有‘内涵’,我们要向运城多学习!”12月21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座谈会上,市委宣传部向该学院赠送了民族交响乐《关公颂》光盘、《河东红色故事》系列丛书和各类文创礼品。

座谈会上,大家从一张小小的书签聊起,从设计聊到文化、从旅游资源聊到规划设计、从音乐剧聊到人才培养引进、从科研合作聊到研学实训……短短两个多小时,对接组与学院就初步商定了多项具体合作事项。

会后,运城籍学生还拿出自己参与制作的文创礼品与对接组交流沟通。“我学的是设计,作为一名运城人,我一直想给家乡设计一套文创礼品,这次有机会跟大家对接,我的心愿也就有着落了。”说话间,运城籍学生李乐把自己设计的一套武汉大学文创礼盒送给对接组,小小的文创、满满的情谊,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另一边,对接组成员与相关专家学者围绕运城红色革命文化、黄河根祖文化、舜帝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以及永乐宫壁画等运城特色资源,继续探讨具体合作事宜,并相互留下联系方式,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这样的氛围从21日持续到23日对接结束,从中国地质大学传递到武汉大学,从华中师范大学传递到江西理工大学,大家对接研讨的内容也从旅游景区整体规划设计扩展到传统文化挖掘弘扬,从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转化到国情教育基地建设,从学科课题研究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3天时间,对接组先后与4所院校签订或达成合作协议,完成了多项具体合作事宜,可谓是情谊满满、诚意满满、收获满满。

以学促产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连绵不断的枪炮声……“太逼真了,感觉自己刚刚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战斗。”12月23日,市委宣传部市校合作对接组来到江西理工大学“VR红色教育基地”,在“大柏地战役VR体验系统”体验中,大家手持VR手柄,与“红军”战士并肩作战。

“全景沉浸式的体验感觉很真实,革命故事原来只是书本上的文字,现在马上就变得鲜活起来了,这也正是运城当前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所迫切需要的。”市委宣传部干部科科长石爱宇表示,通过VR技术让历史活起来、让文物动起来、让文化潮起来,从而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业态融合、产品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这也正是运城当前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需要去创新实践的新课题。

“我们在下一步的关公文化景区建设中将通过VR技术还原关公生平故事,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这次对接考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选择和路径。”运城关帝祖庙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飞表示,下一步,公司将通过与学校的深度合作,进一步了解VR技术在文化旅游中的运用,进一步提升游客的体验度。

“运城同时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途径,促进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当前的发展建设,是需要我们共同合作推进的课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邵彦涛提出了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促进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实现“两个结合”的市校合作新课题。

以人为本

促进人才交流互通

“书签好精美啊,我也要一个!”“原来在你们运城就能看到天鹅啊!羡慕了!啥时候带我一起看天鹅!”“原来关公的老家在你们运城啊!”……

最近几天,正在华中农业大学读大三的运城籍学生崔钰婕的朋友圈有点火,光是同学们的评论就列了几十条。原来,12月22日,市委宣传部市校合作对接组来到华中农业大学与她进行了对接,随后她将对接组送的文创产品发给了同学,还在朋友圈了晒了一下,这引来了其他同学的羡慕,同学们纷纷向她咨询运城的情况。

“我们明年就要开始实习了,本来还在犹豫要到哪里去,听了运城市校合作的政策,不仅让我确定了要回运城实习的决心,还要与同学们一起组团到运城实习研学。我想大家一定会爱上大运城的!”崔钰婕信心满满地说。

同样,正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大一的运城籍学生贾超博与史佳鑫最近也有点忙,经常有同学向他们询问运城的情况。原来,12月21日、22日,市委宣传部市校合作对接组在武汉考察对接期间,贾超博与史佳鑫主动与对接组取得联系,在学校做起了“运城形象代言人”的工作。随着两人“工作”的推进,班级里开始出现“运城热”,大家把拥有一份运城的文创产品视为一种荣誉。

“我来自山东,但我妈妈是地地道道的运城人。这些年,我多次跟随她回到运城,对运城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次有机会借助市校合作的平台,加深与运城的交流沟通,我觉得特别开心,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回到我的‘第二故乡’,在那里工作生活,实现人生价值。”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二学生杨毓瑾在了解了此次市校合作政策后,表达了到运城学习发展的强烈愿望。

而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在读大一的运城籍学生梁晴怡、许昭荣则在宿舍里做起了“导游”。在她们的宿舍里,一张“古中国·大运城”手绘语音地图就能让大家打卡运城各个旅游景点。“只要在地图上一扫,就会有各个景区的语音介绍,特别方便、特别时尚。”

“把高校最前沿的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与运城丰富鲜活的生动实践相结合,架起一座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桥梁,为全方位推动运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段利民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个运城籍在外学生都成为“运城发展的推介人、深化市校合作的宣介人”,把运城宣传推介出去,从另一个角度推动市校合作形成更长久的效应,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认识运城、爱上运城、留在运城,最终实现市校合作全方位融通融合,为运城高质量发展赋智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