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的绿色变迁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生态补水见闻

2023年07月11日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记者9日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2023年黄河调水调沙正处于小浪底水库集中排沙期,调水调沙期间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的生态补水已经结束,共向自然保护区补水1.95亿立方米,满足了自然保护区提出的生态补水需求。

今年是黄委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15年调水调沙期间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补水。在黄河水滋养下,黄河三角洲正在发生可喜的绿色变迁。

◆母亲河断流,三角洲生态告急

补水期间,记者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黄河口4号引水闸看到,黄河水穿过闸门,沿着引水渠流向一块块湿地,丛生的芦苇绿茵处处,宽阔的水面鸟儿群集。

“别看现在这儿芦苇荡漾、鸟欢鱼跃,但在24年前却不是这样。那时黄河不仅无法向自然保护区供水,而且自身也干涸见底。”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站长岳修鹏说。

因为天然水资源贫乏、人类用水日益增多和缺乏科学管理等原因,黄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据黄委统计,1972年至1999年的28年间,黄河有22年出现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道704千米,从入海口一直上延至河南开封。

“黄河下游频繁断流、进入河口地区水沙资源量急剧减少,致使黄河河口淡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盐碱化程度增加,湿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山东黄河河务局黄河河口管理局防汛办公室水调科副科长聂莉莉说。

珍贵的黄河水,是尾闾河道的命脉,也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命脉。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获准建立,包括黄河现行流路清水沟、黄河故道刁口河两大区域,主要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但其诞生之时便遇到黄河断流,湿地生态系统不断恶化。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调水调沙生态补水

为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黄河下游断流形势,根据国务院授权,黄委从1999年开始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并于2002年起启动黄河调水调沙。从1999年8月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3年未断流。

“2008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委开始有计划地向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湿地补水。2010年,黄委又实施了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从那时起,通过两条流路持续向黄河三角洲湿地补水,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黄委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副处长彭程说。

刁口河流路是1964年至1976年黄河入海的故道,也是黄河入海备用流路。1976年黄河从刁口河流路改从清水沟流路入海。从1976年至2010年,刁口河停止行水,出现湿地萎缩、海岸线蚀退、生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10年实施生态补水,时隔34年后,刁口河河道重新迎来生命之源。

清水沟、刁口河双管“输血”,改变了以往单一现行入海流路区域生态系统良性维持困难的局面。

聂莉莉告诉记者,2008年实施生态调度后,黄河河口管理局积极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接,全力为黄河三角洲补充“救命水”。2008年以来已累计向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补水12.49亿立方米,今年完成向自然保护区补水1.95亿立方米。

◆黄河入海流,三角洲生态美如画

记者补水期间在崔家节制闸见到黄河河口管理局故道管理处副主任刘印才时,连续多年担任刁口河生态补水总调度的他正在进行补水调度,统筹补水水量、掌握各个节点水位变化,根据变化加大或减小节制闸开启高度。

“针对刁口河河道淤积严重和沿途节制闸、分水闸多的问题,我们积极推动实施了刁口河二期流路整治工程。今年调水调沙开始前,刁口河16.8公里河道疏浚工程已完工,输水能力大大提高。”刘印才说,连续多年的生态补水,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退化问题改善明显,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与秋天相比,时下保护区内并非鸟类最多的时候。但记者行走在风景如画的保护区内,随处可见各种鸟类。其中,在一个不大的湿地里,看到了上百只白鹭。岳修鹏说,今年黄河口管理站范围内白鹭自然孵化了542巢1000余只。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生态补水专水专用,更好保护生态环境,利津、河口黄河河务局水政监察大队和东营市公安局河口公安分局黄河派出所负责为刁口河生态补水保驾护航,对重点河段昼夜巡查管护。

黄河派出所所长、“生态警长”姜敏说,黄河派出所主动牵头,联合区直12个部门成立“生态联盟”,共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通过精细执法,辖区非法取土、取水、排污以及破坏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黄河口生态环境修复有了更坚实保障。

水是湿地的生命。经过持续多年的生态补水,在黄河之水滋养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的湿地得到修复,淡水湿地面积稳步增长;动植物栖息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河口近海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