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1日
龙门古渡(1994) 苗重安 作
禹门梦忆(2003) 姚奠中 作
本报记者 赵卓菁
在黄河款款流经的河东,17个距母亲河最近的国保单位如日月星辰,在大拐弯处散发点点光辉,它们穿越岁月的风尘,记录着光阴的流转,复写着历史的脉络。
盛夏,广阔的河面在日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将这一方热土点缀得熠熠生辉……从河津开始,一路沿着黄河,伴着滚滚波涛,南下,再往东去,用脚步声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这历史里,有读不完的故事。
俯瞰黄河臂弯里,绿树掩映之中,粗犷古拙的古垛后土庙,历经700余年风雨沧桑,向我们走来。元代建筑风格的古垛后土庙坐落于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南,镌刻着昔日历史的风貌。该庙坐北朝南,南北长66米,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现存残碑记载,该庙创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年),延祐五年(1318年)增建,现仅存戏台与正殿。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和九月十八,这里会举办庙会。
从古垛后土庙往南约6公里,到达樊村镇樊村东北角,有一明清古建筑玄帝庙。第一眼看上去,可能并不怎么豪华。玄帝庙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山门、香亭、中殿、正殿,两旁不设廊房。庙内现存古建筑均使用精美的琉璃屋脊。三进院落,南北长87米,东西宽24.5米,占地面积2131.5平方米。据碑文记载,它创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竣工。玄帝庙整体布局保存完整,庙内建筑保留有明代纪年题记,具有较重要的历史价值,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宽阔平整的西梁大道,有一历经百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的双碑楼,是山西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碑楼之一,很有晋南地区的地域特色。虽然当地的单体碑楼还存有不少,但双座的很是少见。
河津市小梁乡西梁村人骨子里有着晋南人固有的淳朴善良。西梁村村委会始终将“传承优良文化、建设美好乡村”放在年度规划中,开展对阮氏双碑楼的修缮工作,让阮氏双碑楼承载的淳厚更长久地扎根于这片土地。
阮氏双碑楼结构严谨,装饰华丽,是清光绪例赠武德佐骑尉阮廷实与其子阮凌云德行牌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北朝东南,东西长8.29米,南北宽3.51米,占地面积29.1平方米,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碑楼形制相同,相距1.27米,砖雕仿木结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四面均有匾额、石刻楹联。
来到万荣,河岸向东,有塔身造型别致的北辛舍利塔,是元代以来流行的喇嘛塔的典型范例。古朴的五层塔身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北辛村良田之侧,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悉,北辛舍利塔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基座呈方形,边长5.8米,占地面积31平方米,通高约15米,塔基埋于地下。原为崇圣禅院建筑,现寺毁塔存。
凭河而立的万荣后土庙,崇峻壮丽,古称汾阴后土祠,又称万荣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北200米,西、北两面紧邻黄河、汾河,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占地面积25335.62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祭祀女娲的神庙。现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其中山门为元代建筑,秋风楼为明代遗构。作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琉璃饰件光彩夺目,木雕、砖雕结构的秋风楼平和而立、崇峻壮观,造型和刀工都流露出清代时期的精细和繁琐。
在万荣县荣河镇中里庄村,有一方形七层实心楼阁式砖塔,造型挺拔秀丽,是为中里庄八龙寺塔。该塔是宋代古建筑,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约23.9米,坐北朝南,基座高0.62米,底层每边边长3.65米,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塔身用砖雕仿木构斗栱,形式多样,第六层、第七层和宝顶均为明清时期重修。中里庄八龙寺塔建造年代可考,对研究本地区北宋时期砖塔发展与演变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北倚峨嵋台垣、南望中条群峰、东连碧野莽莽、西望黄水滔滔,抵达临晋镇,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临晋县衙。临晋县衙位于唐柏街(又称政府路)北侧,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元代的大堂建筑本体、原生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县级行政机构的理政场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座衙署大堂之一,为研究元代衙署建筑的珍贵标本。
黄河中段的水,水面宽阔,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黄河之滨,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的历史,堪称古老。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位于蒲州镇西厢村西2000米,东西长60米,南北宽63米,分布面积3780平方米,为唐至明时期蒲州故城西门外的黄河渡口遗存。蒲州渡自古为关中与河东间重要通道。蒲州故城遗址位于蒲州镇西厢村西1000米,为北朝至明时期城址。据悉,蒲州城外的蒲津渡一直是古代黄河上最繁忙的渡口之一,各代沿用。山西解县盐池生产的潞盐曾在这里集结外销,铜铁、煤炭、粮草等物资也都通过这条水道运往河西,转入渭河逆流而上运到长安、咸阳集散,或顺流运往豫西、洛阳等地销卖。
夏天的风轻轻吹过,“莺莺塔”的名字远播在外。“莺莺塔”也就是普救寺塔,位于普救寺内,因为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闻名天下。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普救寺塔,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该塔寺创建年代不详,北朝晚期已有,据《蒲州府志》及寺内碑刻记载:隋唐时期曾予扩建、修葺,唐名“西永清院”,宋至清历代维修。民国九年(1920年)寺毁于火灾,仅存砖塔及菩萨洞3眼。另存唐代瓦棱小道遗址1处,清石牌楼1座;北朝晚期石佛像3尊;宋元时期观音菩萨、侍童彩塑3尊;唐代铁人1对;明代石狮2对,石虎1尊及宋、金、明、清碑刻、塔碣19通(方)。
伴着奔流不息的汤汤黄河,来到了黄河拐弯处,位于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东约1千米的西侯度遗址也值得一观。这里属于中条山向黄河倾斜的丘陵地带,1959年发现,1961年、1962年、2005年共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了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石器有三棱大尖状器、石片、刮削器、石核和小型砍斫器等,其原料为脉石英和石英岩等。动物化石有平额象、野猪、披毛犀、野牛、丽牛、三门马等;还出土有烧骨及有人工切痕的鹿角。西侯度遗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初期,根据古地磁测定距今约243万年,是全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芮城县风陵渡镇匼河村周围,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匼河遗址彰显着匼河文化,遗址南北长13500米,东西宽7500米,分布面积约101.25平方千米,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所在为河湖相沉积,地处黄河东岸台地,东北高,西南低。以匼河村为中心,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沟,南至涧口南沟,东至华望村,西至黄河岸边。匼河文化是从西侯度文化和蓝田文化发展而来的,其地质时代为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早期,同时又是丁村文化的祖先,它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匼河遗址为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序列增加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再往南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西王村遗址,位于芮城县风陵渡镇西王村西南侧的黄河北岸一级台地,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北紧接西王村,西北约5千米即中条山南麓,南临黄河,西与潼关隔河相望,1960年发现,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遗址东西长约350米,南北约300米,总面积约10.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85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遗迹现象包括仰韶早期灰坑和瓮棺葬以及仰韶晚期、龙山时期的灰坑等。西王村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代表性遗存,丰富了对晋西南的汾水和涑水流域仰韶晚期遗存的认识,考古界将此处的仰韶晚期文化命名为“西王村类型”,视之为代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遗存。
东庄遗址,同样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在芮城县永乐镇岳村南300米处,遗址地处黄河北岸一级台地,南临黄河,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58年发现,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发掘。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200米,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路沟将遗址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文化层厚0.4米至1米。遗迹有房址、窖穴、墓葬等,遗址内仰韶时代遗存发现的房基平面呈圆形,居住面为白灰地面,另有椭圆形居住面,径3.8米至4.8米。东庄遗址的发掘,丰富了对仰韶时代的认识。仰韶时代早期的东庄类型分布于山西晋南各地。东庄村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陆县张村镇太阳渡村南300米位置处,有一处周代古遗址,名为下阳城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俗称“金鸡堡”,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82年进行全面调查。遗址平面南北长约3500米,东西宽2000米,面积700万平方米,地表残存墙垣数段,其中最长一段长约200米,宽3米至5米,残高4米至6米,墙体为夯筑。城内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出土铜编钟、鼎、簋、豆、壶、车马器以及玉器等随葬品。下阳城遗址面积大、建造时代早、文化遗存丰富,对研究两周时期的古代城址的建造、形制,贵族墓的埋葬习俗、规制以及虢国历史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沿着黄河流向,往东寻觅,在沿黄河的悬崖峭壁之上,有罕见的古栈道——黄河栈道。位于平陆县三门镇至曹川镇老鸦石沿河北岸的黄河栈道遗址是汉至清古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栈道地处三门砥柱以东的深山峡谷之中,依山傍河,由西向东,时断时续,发现古栈道遗迹20余处,累计长3000余米。栈道大多数先依山腰向内开凿成“凹”型通道,然后在通道岩石上开壁孔,再插以木梁,梁上铺板,形成完整的栈道。在山崖凸出的栈道拐弯处、内侧岩壁上均发现纤夫挽船时纤绳磨下的深深槽痕,在绳槽最多的位置还发现一种立式转筒状机械装置痕迹。
再往东行,跳入眼眸的都是垣曲葱葱郁郁的绿。金、清古建筑宋村永兴寺,位于垣曲县华峰乡宋村东部,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坐北面南,一进院落,南北长121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为4840平方米,现存有正殿、东耳房、砖塔。该庙始建年代不详,明、清、民国时期曾多次修葺。现存正殿为金代建筑,东耳房、永兴砖塔为清代建筑。
垣曲县蒲掌乡北阳村东侧,造型朴拙的二郎庙北殿,木构建筑特色明显,是现存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元代建筑之一。该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坐北朝南,东西长9米,南北宽6.2米,建筑面积55.8平方米。北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袱通檐用二柱,柱头有覆盆式卷刹、阑额与普柏枋相交出头,柱头斗拱为四铺作单昂,补间斗拱四铺作单抄,每间一朵,当心补间拱出45°斜拱,前檐当心间碎板门,两次间为棂条窗,均为现代改造。里面的木质结构历史文化气息特别厚重,颇具古典韵味,非常值得一观。
尘封的故事,却有着文明的璀璨,这就是河东的独特神韵。有黄河水的地方,就有万种柔情与豪迈;有黄河水的地方,就有历史与文化的行囊。清幽山水风光里的历史遗迹,亦是值得人人知悉的。就让盛大的绿与浑厚的黄河水,盛满你的双眸,住进你的心里,单单是走在古老的黄河岸边,触摸历史的痕迹,便是极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