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建立党的组织 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平陆党组织创建人李绍伯

2023年07月19日

李绍伯(1910—1994),曾用名李远、李友杜、李少白,平陆县原城关(现张村镇)下磨村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平陆县党组织创始人。1937年9月任河东特委组织部部长,后历任绥远省委宣传科科长、晋绥二地委宣传部部长。解放后,任第八军政治部副主任、建工部政治部副主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李绍伯出生于耕读之家。1930年6月考入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期间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32年春夏之交,李绍伯参加驱赶镇压学生运动的校长刘学庵的斗争,并在同年因反对“会考”斗争失败被学校开除。离校前,他向共产党员、校训育主任张衡宇提出了入党申请。由于时局紧张,张衡宇让其暂回平陆躲避。

李绍伯回到家乡后,同荆启荣一起在平陆县城创办青年读书会,团结进步青年,传播革命思想,总结斗争经验,宣传共产党团结抗日以及救亡图存、图强的政治主张,为中共平陆县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33年5月,李绍伯接到张衡宇要他到太原入党的信件,便执信赶赴太原。不巧,张衡宇已经去了北平,他便又赶往北平,途中恰遇在京读书的同乡人薛经纶。到了北平,张衡宇却又回到了太原,但走时留下话,让其在北平等候。于是,李绍伯在薛经纶的引荐下,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社会科学联盟”和“反帝大同盟”等。同年9月,李绍伯返回太原,由张衡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0月,李绍伯接受省工委派遣,返回平陆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

李绍伯受命于危难之时。当时,平陆国民党当局制造白色恐怖,公开发出悬赏:“凡举报或杀一个共产党员者赏一百元大洋”。公路码头岗哨林立,当局滥捕乱抓、刑讯逼供、杀人如麻,县城刑场血迹终日不干。平陆周边各县党的组织或遭到破坏,或奉命转移,革命形势异常严峻。

1934年3月,省特委秘书王光甫在太原被捕,李绍伯被出卖,山西省伪当局派宪兵按照王光甫提供的地址抓捕李绍伯。夜深人静时,警察秘密来到下磨村包围了李绍伯的家。李绍伯整天在外串联奔走,很晚才回到家,劳累了一天倒头就睡。幸好,其妻赵勤生十分警觉,忽听大门外有动静,立刻翻身下床,将李绍伯放在床头的文件、书报等收拾起来,塞进院里的鸡窝内。警察翻墙而入将李绍伯抓捕,并在他家四处搜寻,但什么证据也没找到,只好把他押解到太原伪宪兵司令部监狱审讯。

在太原伪宪兵司令部,李绍伯被多次审问,后来又被转到太原伪法院看守所继续审问。在狱中,李绍伯坚强不屈,绝食抗争。法院在一无证据、二无口供的情况下,半年后只得将其释放。

李绍伯被释放后初心不改,再次回到平陆县。面对白色恐怖,经过缜密思考,他改变了工作方法。这一次,他白天钻在家里学习、谋划,晚上出去拜亲访友,确定准备培养的适合人选,并让妻子赵勤生秘密传送书信,约定会面的时间、地点。李绍伯首先约见挚友、时任小学教师的李晓峰,向他讲解党的宗旨、基本纲领和拯救劳苦大众的奋斗目标。两人志同道合,李晓峰经李绍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1月15日,李绍伯觉得成立中共平陆支部的条件基本成熟,在县城南端的城隍庙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宣告中共平陆支部正式成立,并确定李绍伯任支部书记,李晓峰任组织委员,关善绍任宣传委员。第一次支部会议上主要作出三项决议:一是利用本县地处中条山区、革命活动大有辗转回旋余地之条件,慎重而积极地发展党员,进一步扩大党的组织,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二是创办党的刊物《工农朋友》,作为联系青年和各界进步人士的纽带;三是建立党的地下交通站。

会后,三项决议迅速得到落实。李晓峰率先介绍王兴、毛新耕入党,党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1935年2月《工农朋友》创办。1936年,因李绍伯、关善绍被捕入狱,《工农朋友》被迫停刊。

1937年10月,根据特委安排,李绍伯再次赴平陆县组建县委。10月27日,他在平陆县下磨村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宣布中共平陆县委成立,任命李晓峰为县委书记,关善绍为组织部部长,薛经纶为宣传部部长。县委在李绍伯的具体指导下,先后成立各区分委会,整顿和加强牺盟会组织。1938年2月,李绍伯参加刘少奇、杨尚昆等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北方局临汾会议。回来后,他认真传达了会议精神,先后组织开办各种形式的抗日骨干训练班,并在训练班培养和发展百余名共产党员,在县政府、县公安局、县人民抗日自卫队及主要村镇建立党的支部或小组,在“十二月事变”前一直掌握抗日斗争的领导权。

1994年,李绍伯因病去世,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