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7日
右图:到村工作大学生在安峪镇富硒产学研示范中心整理展台。 本报记者 金玉敏 摄
左图:绛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更新示范创建村(基地)工作台账。
上图:冯村草莓大棚示范园区内部分大棚。
8月1日,绛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会议室内,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更新台账内容。她们对面的墙壁上,张贴着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脱贫人口收入监测、日常工作进展等九类工作台账,每个乡镇的工作推进情况一目了然。
在推进有效衔接工作中,绛县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胆创新,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主线任务,加强综合协调,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自主开发预警系统
扼杀返贫致贫风险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为此,返贫致贫风险的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
绛县自主开发了防返贫致贫预警系统,每个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都会在最短时间内触发系统预警,最终被相关部门及时干预、查验帮扶。
去年10月,绛县古绛镇东关村村民闫巧娥家就触发了易返贫致贫系统预警。闫巧娥一家有4口人,其中3人身有残疾,是脱贫不稳定户。系统预警后,经县、镇、村三级调查甄别,核实其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识别监测线,被纳入易返贫致贫户(监测对象)名单。随后,其所在村及帮扶单位制订方案,对该户实施劳务输出、落实低保等帮扶措施。今年7月,经监测,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当年监测范围,“三保障”等持续得到保障,易返贫致贫风险被解除。
基本上每个监测对象,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从预警、查验、风险识别到精准帮扶、风险解除的过程。防返贫致贫预警系统是整个动态监测的核心。绛县巩固衔接领导小组办公室整合民政、人社、医保、教育等职能部门的数据,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通过数据的共享和对接,提升动态监测的准确性,实现对疑似存在返贫风险线索的高效精准核实。
预警系统的管理人员分为县、乡(镇)、村三级。实际操作中,民政、医保、教育等职能部门,定期向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推送医疗自付费用过高、控辍保学人员和新增残疾人、低保户等预警线索,县级管理员进行整合梳理后,通过匹配乡(镇)和村名的方式,将预警信息导入系统,向村级监测力量发布查验任务。
村级管理员接到任务后,逐一入户对预警线索进行核实,并在系统中上报户籍情况(农户、非农)、是否纳入(纳入、不纳入)、纳入监测户类型(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简要情况说明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排查表》。
乡(镇)级管理员对村级管理员上传的情况进行初审后,上报县级管理员审核。最终,经核实具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将被纳入监测范围进行帮扶,以在最短时间内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如今,借助该系统,县、乡(镇)、村三级工作任务明确,通过系统定向推送,避免了信息遗漏,有效提升了介入帮扶的时效。
就在上个月,该系统又导入并向各乡(镇)、村推送了一批新的部门预警数据。目前,各村正在对这批疑似存在返贫风险线索进行紧张核查。
今年上半年,绛县对10个乡镇134个行政村及9个集中安置点,6.2万户21万余人开展全面排查,核实防返贫预警线索1895条,截至6月份共纳入监测对象30户85人。对130户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该县全部精准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实施“一户一策”帮扶措施。
同镇“异地”村村联合
一个项目富两村
在安峪镇长杆村,一排10个大棚非常显眼。采访时,大棚刚刚浇过水,棚内空气非常湿润。
在这个长杆村、冯村草莓大棚示范园项目前,安峪镇冯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席新宙介绍:“这是两个村共同的项目,去年因为项目建设的原因,草莓种植稍微迟了一些,影响了一些效益,今年就正常了。目前大棚正在杀菌和养肥,很快就可以种植了。”
长杆村与冯村同属安峪镇,均属于脱贫村,两村经济收入以传统种植业、部分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为更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两村商议后,安峪镇党委决定在长杆村发展同镇“异地”集体经济。
以该项目为例,所谓同镇“异地”,即将持有扶持资金但没有土地条件的冯村,与拥有土地条件的长杆村结合起来,通过资源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在长杆村建设以草莓种植为特色产业的示范园区,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一个项目富两村的效果。
该项目新建草莓大棚10座,占地面积40余亩,总投资346万元,去年7月项目开始施工,一个月后完工。项目建成后,通过两村支村委、村民代表大会商议,按照公开招标的方式,以每亩地6000元的价格承包给农户,两村集体经济新增收入24万元。根据约定,资产收益的20%用于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和扩大再生产,80%用于增加脱贫户、监测户的收入。
这种村村联合、抱团取暖、以强带弱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发展特色产业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双赢。长杆村、冯村通过发展草莓大棚项目,村集体经济全部突破了10万元。
发展产业的同镇“异地”模式,将壮大村集体经济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整合资源、项目、资金,引导各村跳出各自为战、分散发展的传统思维,实现了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提升脱贫户及监测户收入的多赢结果。
项目推进中,各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当地优势,科学合理运作,一个村难以办到的,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几个村联合起来就可以办到。通过搭建平台,不同身份、不同利益方参与到协商中,逐渐厘清了项目发展思路,打消了顾虑疑虑,攻克了“技术哪里来、产品哪里卖、采用什么管理经营模式、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收益如何科学分配”等难题,真正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
该县总结同镇“异地”模式:通过“强村带弱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乡村振兴为中心,策划、生成、捆绑、整合一批项目,加强资金拼盘,科学有效运作,把发展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民生改善一体推进,实现小村也能办大事。
目前,绛县已经形成卫庄镇新义村草莓示范园区、陈村镇郭家庄村大棚蔬菜示范园区、安峪镇下柏村大樱桃产业示范园区等同镇“异地”规模化示范园区。下一步,绛县将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扩大产业示范园区规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示范带动
打造特色样板
位于安峪镇下柏村的“安峪镇富硒产学研示范中心”是栋二层小楼,楼前立着一个招牌,上面写着“安峪十四小只基层网络助农基地”。
“小只”是个极具时代感与网络感的名词,原本用作量词形容动物、虫子等,在娱乐圈被用来形容年龄小、可爱的人。在移动网络与社交媒体的推动下,该词逐渐出圈。
今年年初,安峪镇13个到村工作大学生与1名乡镇青年干部,在同是年轻人的镇党委书记的推动下,组成了“安峪十四小只”团队。
去年以来,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该镇投资300万元,打造了安峪镇富硒产学研示范中心。该中心共二层18间,一层为特优农产品展厅和非遗文创产品展厅,二楼是安峪镇高标准综合视频处理直播中心和农产品展销电商培训中心。
直播中心就是安峪镇包括“十四小只”在内的各个网络助农团队的活动阵地。直播中心有两个装备齐全的直播间,分别配置有三个补光灯、两个专业直播摄像机、一个用来看评论的竖屏,以及一个综合处理直播系统的电脑。
下柏村到村工作大学生张经纬说:“直播间的设备达到了国内直播行业的主流水平,比较先进。左边这个直播间是我们‘十四小只’专用的,边上那个可以供镇里其他村子的直播团队免费使用。”
他们很满意,因为在上个月直播间建成投入使用之前,他们都是用自己的手机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直播。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镇里的特色农产品,广泛宣传下柏樱桃、郇王山楂等“土特产”。截至目前,仅该团队已助推各类农产品销售达500余万元。
近年来,安峪镇利用富硒土壤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现有富硒樱桃8000余亩、富硒山楂7000余亩、红香酥梨1000余亩、鲜桃400余亩、葡萄300余亩、麦黄杏200余亩。
“安峪十四小只”网络助农团队的培育与成长,探索了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网络+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如今,该镇所辖村以到村工作大学生为核心,全部成立了新媒体助农团队,助农直播成为常态。
下柏村樱桃种植示范园区总面积3440亩,每年产值稳定在1000余万元。2022年,以下柏村为中心的安峪镇樱桃基地被列入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创建项目。
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共实施了3个项目,即投资10万元建设水肥一体化项目30亩,投资230万元建设示范中心,投资60万元建设交易市场。目前,创建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示范创建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农户发展特色水果种植,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左右。通过下柏村樱桃种植示范园区的示范引领,还带动周边东三涧村、长杆村、冯村等村发展樱桃种植2000余亩,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今年上半年,按照“在建项目抓完工、抓机制,新建项目抓前期、抓开工”的总体要求,绛县投资2411.4万元,创建古绛镇尧寓村、横水镇西灌底村和安峪镇樱桃产业基地3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示范创建子项目20个,目前项目已全部建完。在此基础上,所有项目均建立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后续运营长效管护机制、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卫生整治长效提升机制,进一步夯实典型示范创建的制度保障。今年,该县还将西灌底村确定为深化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大交镇大交村草莓产业园为特色产业帮扶基地。计划建设示范创建子项目7个,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坚持动态监测夯基础、突出多元帮扶激活力、加快示范创建提档次,提升综合协调服务、衔接资金监管、驻村帮扶管理、基础数据统录、高效推进落实水平,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绛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