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只有扎根于人民生活才能引起大众共鸣

——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故事——龙门颂》诞生的幕后故事

2023年08月08日

《黄河故事——龙门颂》排练现场

本报记者 牛嘉荣

7月1日晚,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故事——龙门颂》(以下简称《龙门颂》)用音符奏响黄河的励志史诗,在河津市龙门广场为近万名观众描绘出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黄河旋律。

沉静的夜空,是激昂的旋律让它沸腾;震动的音符,在演奏中焕发出生命力,令观众沉浸在交响乐营造出的壮阔意境中。

历时近一年半,经过多次修改、反复磨合,《龙门颂》得以面世,并受到观众喜爱。对主创团队而言,这是对作品精益求精的必然结果,也是为运城创作出更多更好作品的又一起点。

缘起——《关公颂》

“如果不是《关公颂》的成功,我们也不确定是否还能有《龙门颂》。”运城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龙门颂》总策划宁国红说。

《关公颂》和《龙门颂》均由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景建树创作。在《关公颂》创作之初,正是宁国红怀着“为运城作一曲大型原创交响乐”的初衷,找到了“一直想为家乡作贡献”的景建树,才有了将关公文化、关公故事融进音乐的《关公颂》。在作品中,景建树通过音符讲述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又为观众谱写出关公荡气回肠的一生。

“《关公颂》难得之处还在于,其中所蕴含的强烈情感,能让每一位听众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宁国红惊叹《关公颂》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交响乐的“出圈”,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交响乐欣赏门槛高、听众群体小的印象。

扎实的采风、浓郁的情感、丰盈的旋律,是《关公颂》广受赞誉的基础,也成为《龙门颂》创作的重要基石。

“近30分钟的《关公颂》演出成功后,我们就在想,什么时候,运城的原创民族交响乐能够撑起一场完整的演出。”在宁国红的描述中,一般来说,1个小时才能称为一场交响乐,剩下的半场从哪里来?《龙门颂》的雏形随之出现。“上半场演奏《关公颂》,下半场奏响《龙门颂》,大型原创民族交响乐讲述运城故事!”宁国红开始了新的畅想。

讲述——黄河故事

2021年10月,景建树与宁国红正式将《龙门颂》的创作提上日程。

“龙门是讲黄河的故事,那九曲黄河,我们得从源头开始。”宁国红回忆最初时景建树的设想,这应当是一部宏大的史诗,来自巴颜喀拉山脉的藏音一路西下,撞开晋陕大峡谷的雄壮,在河津开启第三乐章《鱼跃龙门》,直到最后归于大海。

“当然,这只是最初的构想。”宁国红侃侃而谈。

2022年7月,景建树将《龙门颂》的乐谱拿出,运城市音乐家协会与河津市音乐家协会开始排练。在排练过程中,团队成员感受到黄河的源头、黄河的奔腾、黄河的绵延,可关于龙门却只有一个章节。“一个章节讲述龙门,能讲清楚吗?能听过瘾吗?”这个疑问,也成了当时主创团队所考虑的主要问题。

龙门有什么故事呢?

禹凿龙门的典故、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肆虐的洪水、不屈不挠的人们,还有流传已久的河津小调。经过多番商讨,主创团队决定将原先的《鱼跃龙门》放大,从广袤的黄河全景聚焦到河津龙门的厚重历史上,用百折不挠之龙门精神述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2023年4月,大改过后的《龙门颂》出现在乐队面前。

第一乐章《禹凿龙门》奏鸣曲式。引子:暴风!骤雨!大洪水!主部音乐以河津黄河号子为素材提炼出英雄的禹王号角与万众响应的“凿”石号子。副部紧拉慢唱的抒情性音乐则对比性地抒发了崇高的悯民恋土的大爱情怀。展开部音乐激烈而多变,生动地展现了历经艰难困苦却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再现部热烈且辉煌的音乐表现出疏河成功、万众欢腾的欣喜。结尾音乐仿佛黄河滚滚东流而去……这一章是英雄的史诗、育诗。

第二乐章《龙门夜月》复三部曲式。以河津小花戏“自本熬活”为素材,用交响性思维和现代作曲技法重构升华出一段令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景,依托由板胡独奏演绎而出的慢板音乐,将哀伤、悲愤的情感传达而出,从而深沉回顾母亲河历经沧桑磨难的风雨历程,以及真情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无限遐想和期盼。

第三乐章《鱼跃龙门》回旋奏鸣曲式小快板。这一乐章综合解析河津方言、民歌戏曲的节奏、旋律,归纳、提炼出“跃”的主题动机并加以变化发展;生动演绎鱼跃龙门神话传说,从而形象地表达出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奋斗拼搏、百折不挠、志在必得”的坚强意志。

第四乐章《龙门畅想》。欢腾不息的锣鼓声中,黄河滚滚激流的音型织体与宏大辉煌的赞颂广板交相辉映,声震心魄,构成一幅壮丽雄伟的交响音画,借以表达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自豪和为实现更加壮丽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穿越时空的笔触、诗意的视野、壮阔的意境、激扬的情怀,将“黄河——龙门”的空间景象置身在五千年历史之中,丰富的音乐结构与声音语言,牢牢抓住每一个生活在龙门、了解龙门故事的人。

飘渺的笙,低沉的贝斯;雄浑的鼓,欢快的马林巴;二胡与琵琶勾勒民族底色,乐队与钢琴铿锵交驰……在恢弘绚烂的乐声中,一声声吟唱再度将情绪拉至高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一位了解黄河文化,每一位了解河东文化的人,都会被这声悠远的吟唱拽进壮丽的风景中,《黄河故事——龙门颂》也在这里趋于成熟。

首演——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3年4月乐谱确定后,200余人的大型演奏团队迅速进入排练状态。

景建树一起棒,绚烂的乐声依次响起,团队在他的指挥下将音符幻化成史诗。“距离正式演出不过3个月时间,乐队加班加点,每一次排练后几乎都有要修改的部分,也是在无数次的磨合中,《龙门颂》的演出效果更加地有所保障。”宁国红将《龙门颂》定位成一部精益求精的作品,“可以说,团队每一位成员都对《龙门颂》倾注了百分百的关心和关注,景建树先生更是时刻用自己饱满的情绪与高超的技艺感染每一位成员。我们倾尽全力去打造,为的就是得到人民的认可。”

6月27日,《龙门颂》正式定版。

在首演前夕,《龙门颂》团队走台时,就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广场毕竟不是音乐厅。空旷嘈杂的环境是不适合交响乐演出的,再加上话筒摆放的距离,现场的噪音,我们也曾一度担心演出效果能否达到预期,大家是否还能产生和《关公颂》一样的情感共鸣。”宁国红回忆那能容纳万人的广场,不停追闹玩耍的孩童、无人机的噪音、数不清的话筒线、精确到毫米的话筒距离,以及首演当天只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要布置好这一切,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精神和体力上的双重挑战。”

7月1日晚,《龙门颂》正式首演。

200余人,都在等待景建树起棒的那一刻。指挥棒变换不停,丰盈的音色也交织而出,管弦乐、打击乐与乐队伴随而下。得益于“一刻也不敢停歇”的排练时日,与“时排时改”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景建树激情澎湃的指挥下,乐章也更加呈现出恢弘、盛大、动人的面貌。

“直到全场爆发雷鸣般掌声,我们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宁国红说。

宁国红坦言,尽管首演大获成功,但仍会有“《龙门颂》是否能达到《关公颂》高度”的担忧。“毕竟这只是一场演出,等什么时候走进高校、走进剧院、走进音乐厅,让更多人听过《龙门颂》后,才能称得上这是一部接受人民检阅的艺术作品。”宁国红沉默一瞬,平静说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这部作品,是扎根在人民生活的,是能引起大众共鸣的作品。”宁国红深知,这是一条极艰难的道路,可万水千山,又有哪条路是好走的呢?运城市音乐家协会身上,始终背负着用音乐讲述运城故事的责任和使命,甚至在他的构想中,日后还能创作出更多和运城有关的原创交响乐,比如说七彩盐池、秀丽中条、永乐宫……“我们用心创作,用心对待音乐,音乐回报给我们的,一定能带领我们走得更远。也许在未来某天,运城市音乐家协会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也能独立演奏大型交响乐了。”宁国红说。

首演只是开始,《龙门颂》的故事刚刚拉开序幕,它注定是一部要不断向前奔腾的乐章,对它来说,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更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