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3日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纳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强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坚持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当前,全球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呈现多发和频发的趋势,重特大自然灾害、重特大安全事故等传统安全风险和公共卫生、生物技术等非传统领域安全风险日益增加,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必须要坚持预防为主,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公共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公共安全挑战,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主动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是抵御重大风险挑战的重要内容。
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地震、地质灾害、洪涝、干旱、极端天气事件、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呈明显增加趋势,高温、洪涝和干旱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安全生产领域,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矿产开采等行业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危及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仍然偏大。我国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遍布城乡,风险大量积聚。我国矿山数量多、规模小、地下矿山风险大、本质安全水平差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风险防控能力较低。违法违规生产建设、多头承包转包、使用淘汰落后工艺、违规排放尾砂、整顿治理措施不落实等问题突出。
在公共卫生领域,疾病没有国界,应对疾病威胁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鼠疫、霍乱等法定报告传染病、突发急性传染病、境外输入传染病以及生物技术误用滥用的风险不断增大,未知病毒可能引发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性较高。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失衡、微生物进化、人类社会流动范围不断拓展等因素,为传染病大范围迅速传播扩散提供了可能。
在社会安全领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社会利益关系深度调整,诱发群体性事件因素增多,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呈现高发态势,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方面面临很大挑战。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和非常规性不断增强,跨区域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加大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难度。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高度警惕、严密防范、有效化解公共安全风险,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夺取伟大斗争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自2018年组建应急管理部以来,我们初步形成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应急管理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保持了全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形势的总体平稳,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成功处置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和一些重特大事故。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应急管理在综合统筹、部门协调、基层应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必须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部署。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应急管理体制的系统性重构。针对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不平衡、不到位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大对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等作出了进一步的决策部署,这是今后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着力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
构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强化综合统筹和部门协调。以综合统筹、优化协同为重点,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中央层面应急管理综合统筹、协调配合,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把应急管理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权威和力度。通过建立权力责任清单,明晰“统”和“分”、“防”和“救”责任链条,完善应急管理不同部门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区、跨主体的应急管理协同。提高政治站位,服务改革大局,加强自身建设,尽快实现安全生产、消防灭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等各类业务之间的有机整合。
以机构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基层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力量、前沿阵地,也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针对机构、人员(队伍)普遍薄弱的问题,把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整体改革统筹考虑,通过改革的办法保障基层应急管理必要的机构、人员编制。抓住组织领导、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物资保障等关键环节,保障基层应急管理有机构、有队伍、有物资、有技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基层应急管理专门培训,使基层党政“一把手”都能够成为应急管理的行家里手。加强有关经营者、劳动者应急管理培训,增强各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注重提升基层群众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加强基层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基层群众应急能力和防灾避险自救知识。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是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能力。及时发现是有效防控重大疫情的前提。要完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充分利用各种力量,提高重大风险分析研判能力。
增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迅速有效处置是控制重大疫情的关键。要切实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管理,落实好各环节责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工作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加强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和水平,注重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储备能力。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更多高水平医务人员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人民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部署,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切实防控化解各类矛盾风险,确保矛盾风险不外溢不扩散、不升级不变异,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突出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风险洞察、防控、化解、治本、转化能力,重点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治安风险、重大矛盾纠纷、公共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
加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切实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善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法治保障作用、德治教化作用、自治强基作用、智治支撑作用。
明确社会治理各级责任。明确从中央到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各层级重要作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把重大矛盾隐患防范化解在市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强化社会治理体制保障。健全社会治理的党委领导体制、政府负责体制、群团组织助推体制、社会组织协同体制、人民群众参与体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增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向心力和执行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据《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