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郑飞燕
蒲剧新编现代戏《儿媳保姆》用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演绎了人间真情所在。该剧主要集中于焦家父子的情感冲突,表现了人性之真、世间之情以及“家”的重要性。儿媳保姆张玉莲是连接父子亲情的纽带,焦家之所以能团圆,张玉莲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该剧以情化怨,体现了人世间最为真挚的情感关系以及对于道德的至高追求。
本戏包含了人间三大真情,是焦守义与焦解放之间几十年难以割舍的亲情,是张玉莲与焦解放十几年携手同行的爱情,是刘大爷与焦守义患难与共的友情。
剧中人物矛盾冲突强烈,以焦守义内心纠葛为核心,在“情与理”之间反复挣扎。剧作家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来对其进行隐喻与对比,将程婴隐喻焦守义、孤儿隐喻焦解放,故事中的赵氏孤儿最终替家族报仇雪恨与焦解放的所作所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突出强调了焦守义对“忠义”二字的坚守,也成为了他始终不愿“相认”的理由。
而张玉莲身为焦解放的爱人,用行动使父子二人重系上了亲情的纽扣,是爱的延续。她虽出身农村,没接受过太高的文化教育,但却有开明的思维、担当的精神以及蕙质兰心的品质。她具备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品格,即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顽强不屈,带有中国传统女性特有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隐忍精神。
刘大爷这一角色非常具有典型性,在我们生活中或许会有这样一个人,不求回报,热心肠、重情重义。刘大爷虽不是焦家亲人,却胜似亲人,焦家的团圆,刘大爷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焦守义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最真诚、最无私的友情。
在亲情、爱情、友情的推动下,本剧以传统“大团圆”的方式结尾,换一个层面去思考,也是剧作家自身的一种渴望与憧憬。在一定意义上,他打破了现实与理想的界限,实现了对于自己内心世界及人生意义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导演创作层面,是传统的、也是新颖的。导演没有模式化地去处理舞台,而是依据人物性格、人物内心世界生发出来的情感去进行舞台创造的,是蕴含着自身的见解、富有真情实感的创造。
程式性是戏曲的特性之一,脱离了程式性,也就不能称之为戏曲。《儿媳保姆》的舞台创作遵循了戏曲程式化的表现原则,导演用戏曲程式思维对现代生活内容进行提炼、加工、创作,在继承程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化用传统程式,加以选择、打破、吸收、融化,使之与题材、人物、剧情有机地结合起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第二场焦改革拿棋盘的片段中,伴随着“马走日,象走田……”的下棋口诀,导演为其编排了一套充满趣味、符合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的程式动作,其中“矮子步、翻身、侧手翻”等戏曲程式技巧运用得游刃有余,与现代生活毫无背离不显突兀,做到了现代戏曲舞台的程式美的展现。
第五场张玉莲在雨夜寻找焦解放的片段中,导演为张玉莲设计了“雨伞”这一道具支点,作为表演辅助,运用“转伞、举伞、落伞、扛伞、卧鱼、翻身、滑步”等技巧来表现人物在雨中行路的艰难、心情急迫。在表现焦解放冲动、懊悔等复杂心情时,运用“抢背、跪搓”等程式技巧,放大、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其生动的人物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对于戏曲程式化的谙熟与把握,导演对于程式的运用是合理且有序的,是在尊重情节、理解人物的基础上,化用传统程式技巧,为人物的塑造而设计。
戏曲舞台的空间是灵动且自由的,在这个“空的空间”里,创作者可以任其驰骋,天地万物无所不用,它打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界限,实现了虚实相结合。戏曲舞台空间的特性给戏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在本戏中,导演通过对舞台空间的处理,实现了戏曲舞台的自由。
在第二场爷孙俩下棋的片段中,导演将棋盘实化、棋子虚化,将“下棋”这一动作放大,演员用手握棋子这一虚拟化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下棋,下棋的方位也不仅限于棋盘处,而是跳出了棋盘的范围,两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棋盘,实则是一种内心外化,进入到了人物的心理空间。导演抓住了戏曲舞台空间的自由度,把握了戏曲虚拟化的特性。
在第四场焦守义“情景再现”的片段中,导演运用两侧平台对舞台空间进行分割,人物在“现实”与“回忆”两个时空中来回跳脱,这样空间的处理加速了情节的叙述时长,也为观众带来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使之瞬息被带入到“回忆”的时空中,与现实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第五场张玉莲寻找焦解放的片段中,导演运用“双重空间”的表现方式来处理表演。虽在同一个舞台上,但却是两个不同的空间,虽面对着彼此,但却相隔数里。人物虽不在同一空间,但两者的行动却有条不紊,表演节奏在同一个鼓点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错乱”中仍有序的舞台表演。
本剧中较为出彩的部分是“四妇女”的运用,做到了为整个舞台增光添色。首先,她们是农村妇女的典型,喜欢八卦,爱看热闹,讨论家长里短之事;第二,她们具有传统戏中“检场人”的作用,构成场与场的连接,推进剧情发展;第三,她们具有间离视角,可跳进跳出,时而为看客、时而剧中人物、时而检场搬运;第四,她们具有调节舞台气氛的作用,人物形象具有喜剧色彩,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本出戏承载着丰富的时代精神,蕴含着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观照。剧目讲的是百姓故事,写的是人生主题,抒的是家和情怀。本剧的艺术形象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之真,情至为上,使观众的内心深处与之共情,心灵受到了净化和洗礼。本剧启示着人们“没有下不完的雨,没有翻不过的山。真情能将人心暖,乌云终散见晴天”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