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2日
九月,暑热褪去,秋意渐浓,广袤的田野里一片忙碌景象。村庄里,道路平整通畅、绿树掩映巷道、农舍分外雅致,村头巷尾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近年来,我市一手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手抓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各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市乡村振兴局被评为“山西省乡村振兴系统先进集体”,绛县获中央资金绩效奖励900万元,万荣县在国家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垣曲县“五星联动”创评“文明之星”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
一项项成绩令人振奋,一幅幅图景令人欣喜。乡村绽放新姿,农民展现新貌!
壮大产业根基
让农民富起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稳就业、抓产业、抓保障。
临猗县庙上乡,90%的耕地种植枣类,90%的农民加入这一产业,农民收入的90%以上来自枣业,年产鲜枣两亿公斤,年产值达20亿元;
夏县泗交镇,王家河旅游景区,隐溪里、张家坪、郭家河民宿,架桑漂流、祁家河月亮湖景区等项目有序推进,7月28日隆重举办的首届泗交消夏文化旅游节,全面展示了泗交山水优质资源,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永济市栲栳镇“乡村e镇”,“产业+电商+配套+服务”的模式引领农村电商产业发展,为解决“农产品上行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
……
通过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我市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质效。其中,做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必要举措。
“前段时间,村干部主动上门向我们宣传小额信贷政策,向我们说明了申请条件、申请流程、贷款用途等相关内容,鼓励我们积极发展生产。小额信贷利率低,还有贴息,有了政策帮扶,我就能再承包一些土地种植香菇了。”万荣县汉薛镇北坡村村民贾玉柱说。
今年6月,贾玉柱通过万荣县的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用于香菇种植。这不是贾玉柱第一次申请小额信贷贷款了。去年6月,他就有效利用小额信贷资金种植收益较高的香菇,收成不错。
贾玉柱只是万荣县众多申请小额信贷的农民之一。
近年来,万荣县坚持把抓好小额信贷作为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的重要举措,突出“三强化”、抓实“三环节”、紧盯“三条路”、守住“三关口”、聚焦“三保障”,持续发挥小额信贷品牌优势,保障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有效化解风险隐患,聚力提升服务质效,助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万荣县小额信贷政策是我市多措并举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的缩影。
“今年以来,我市将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脱贫人口增收的三十条措施》,多措并举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王阳洋表示。
农民增收,重点在“三个增”上。
——稳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我市开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百日攻坚”春季行动,稳定就业规模,拓展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创品牌,创机制,提升就业质量,提升政策效能。截至8月底,全市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11万人,260个帮扶车间全部开工,吸纳就业6562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468人。
——抓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我市持续推进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光伏产业建设,以及使用衔接补助资金的所有项目联农带农,推动消费帮扶“五进九销”扎实开展。截至8月底,全市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已投入9.04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投放4.65亿元;设立14个消费帮扶销售平台,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3.41亿元,带动脱贫人口数7.54万人。
——抓保障,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加强与民政局、医保局等有关部门的数据共享、风险预警,完善了以防(返)贫险为核心的兜底保障模式。截至8月底,防贫险做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全覆盖,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升为6237元/人/年。
强化乡村建设
让农村美起来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升级改造农村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等,均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应以绿色为底色,不断推动绿色转型,提升乡村“颜值”。
在我市各个乡村走一走,能深切感受乡村由表及里的“绿色变化”。
“村里环境真是越来越好,门前道路平整宽阔,门口有绿树、有鲜花,垃圾有专人清理,晚上出门有路灯。闲暇时在村里散散步、聊聊天,真是太舒服了。”谈及村里的变化,芮城县陌南镇东窑村村民张保民感触很深。
初秋时节,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的街道上仍是绿意盎然,鲜花点缀。茶余饭后,村民漫步其中,悠闲自在。“家里旱厕改了水厕,污水统一接入地下管网,再也不会流到巷子里,家家户户门前干干净净的,村容村貌提升了,我们没事的时候都愿意到街上溜达溜达。”村民崔淑霞开心地说道。
夏县南大里乡主街道改造提升后,宽约50米,整齐划分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阔整齐。杂乱电线构成的“蜘蛛网”不见了,只见蓝天白云分外好看……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为抓手,配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村容村貌显著提升,营造出了美观整洁、文明有序的人居环境,用美丽乡村点亮群众美好生活。
——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我市以村庄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坚持县域统筹原则,按照产业布局、空间管控等要求,抓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确保全市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75%以上完成规划编制。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村庄道路畅通、农村供水保障、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提升、乡村清洁能源建设等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8月底,全市“四好农村路”总里程达14529.5公里,农村集中供水水费收缴达96%以上,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2%以上,全市行政村4G网络实现全覆盖。
——统筹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以环境整治推进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五大行动”。截至8月底,全市行政村污水治理率达到21.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1.6%。
除此之外,我市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三级联创”,出台机制,推动创建。按照“在建项目抓完工、抓机制,新建项目抓前期、抓开工”的总体要求,从“点、线、面”3个维度,持续巩固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水平。
“截至8月底,2022年创建项目已基本完成验收,2023年新确定的12个省级示范创建项目和23个市级示范创建项目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赵乙屹表示。
铸牢文化之魂
让农村“和”起来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文化,在传承中更添活力。
文化之花,在乡村的肥沃土壤上,滋养出丰富的意义。原生、厚重、特色、古朴……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多彩样式和鲜明特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根”,发展之魂,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铸牢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
夜幕降临,稷山县西社镇仁义村的村民文化广场上,小孩们追逐嬉戏,老人们唠着家常,不时传来“咚咚咚”有节奏的鼓声,好不热闹。
循着鼓声望去,在广场的空地上有序摆放着8只高约1米的大鼓,只见村里的妇女们笑容满面、激情洋溢,她们手持鼓槌,或舞动身体,或两手同敲,或跟着音乐跳起来,现场气氛热烈,引来不少群众围观。
“这首歌叫《赛马》,是我们新学的曲目,《好日子》《大花轿》《好运来》等都是我们的练习曲目。过几天村里有红事,我们要登台表演,现在正在抓紧练习。”大鼓队发起人兼队长樊红梅告诉记者。
“大鼓一敲起来,烦恼都忘了,心情是越来越好。我们已经给村里表演过好多次了,不收钱,就图个乐。”大鼓队成员杨阿姨说道。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侧面体现了农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在村民的日常生活点滴中,文化的魅力得到体现,文化的价值得以彰显。
除了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外,我市各县还积极创新举措,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垣曲县王茅镇毫城村,“星级文明户”的照片整整齐齐张贴在村委会大院附近的展示牌上;
垣曲县皋落乡,各村充分利用微信群、宣传栏、条幅、大喇叭等宣传“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标准、评选程序,形成了浓厚的创“星”、争“星”氛围;
垣曲县皋落乡岭回村,“星级文明户”门口悬挂着牌匾,村民家里干净、整洁,生活富裕、幸福。
……
近年来,垣曲县在“星级文明户”创评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顶层设计,精心安排部署,系统压茬推进,施行了“设星”“创星”“育星”“评星”“否星”“奖星”“管星”“用星”的“八步创评法”,使“文明之星”光芒四射,在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显现出良好的“示范窗口”成效。
通过“八步创评法”的实施,垣曲县广大农户积极主动加快推进“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形成以“星”为荣,争先创“星”争“星”的浓厚氛围,为全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件又一件创新做法,一张又一张幸福笑脸,一个又一个美丽乡村,是我市近年来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有力印证。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有关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以更加有力的工作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压实责任、进一步强化帮扶、进一步增加收入、进一步抓好示范,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杨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