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双小脚站岗放哨 凭一己之力撑起家庭

“有觉悟的家庭妇女”廖梅娃

2023年09月13日

廖梅娃(1910-1986),夏县中留村人。

廖梅娃幼年丧父,15岁时嫁给大侯村的孙雨亭。婚后第二年,孙雨亭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时回到家乡宣传革命道理,并且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打土豪、惩污吏等活动。在丈夫的影响下,廖梅娃逐渐懂得了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从此,她总是热情接待来家里同丈夫研究工作的同志们,并为他们站岗放哨、传递消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处抓捕和屠杀共产党人。这时,孙雨亭被学校开除。他便回到家乡开展秘密活动。

只要家里开展秘密活动,廖梅娃就主动拿着针线在门口瞭望。为防止意外,她还在自家和邻居家共有的围墙上搭起一架木梯。如果敌人到家里搜捕,丈夫和其他同志就可以攀梯逃脱。

面对敌人的疯狂追捕,孙雨亭将活动地点转移到廖梅娃的娘家中留村和舅家石桥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孙雨亭担任中共夏县临时县委书记,廖梅娃也忙碌起来。她不仅把来家里的革命同志当作亲人,而且还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这样的生活持续了7年多。经常出入孙雨亭家的阎子祥、特派员霍钟秀、李云等同志都称她是“有觉悟的家庭妇女,没有参加组织的革命同志。”

1938年初,日寇进犯晋南。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决定由山下转移到中条山腹地。廖梅娃及全家老幼不得不跟随丈夫弃家避难,走进山林。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廖梅娃靠着一双小脚,艰难地奔波在郝家岭、砖庙村、蔡家窑头一带的山山岭岭。

中条深山的冬季,冰封雪裹,寒风刺骨。廖梅娃一家的日子虽过得艰难,但依然将自己家的被子送给游击队。她看到有些穷人衣着单薄,便主动把为丈夫做的棉衣送给他们穿。战士们受了伤,她就主动去护理照料。此外,廖梅娃还走村串户发动妇女为游击队做军鞋、煮鸡蛋,踊跃支前。

1939年冬天,阎锡山发动了“十二月事变”,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行疯狂围剿。中条山区的党组织和队伍决定向太岳根据地转移,奔赴抗战第一线,并且动员领导家属返回老家。

夜深人静,即将离别的廖梅娃和孙雨亭对坐在窑洞里的炕沿上,眼含热泪,思绪万千。临走时,孙雨亭握住廖梅娃的双手,深情地说:“家里的老人和四个孩子从此就托付给你了。”廖梅娃心里有很多话想对丈夫说,但话到嘴边,却只剩下一句:“你放心。你能不能把我14岁的弟弟廖保家带上,一起北上抗日……”

临行时,她的公公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兄弟俩要带着保家好好干,打不走日本人就不要回家。”就这样,廖梅娃怀抱刚满周岁的小儿子,拖着2岁的女儿,回到了被日寇焚烧过的老家大侯村。当时家里没吃没喝,全靠廖梅娃一人张罗。为了维持全家生计,她靠外出乞讨维持生活。等到开春时,她向亲友借种籽、犁耙、牲口,以耕种为生。

一天夜深,廖梅娃在家中纺线,突然传来儿子的惨叫声。她本能地放下手中的东西,跑到院中,见到一只饿狼叼着孩子正向院外走。看着孩子痛苦挣扎,廖梅娃鼓起勇气挡在饿狼面前。或许是为母则刚的豪气震慑了饿狼,饿狼与廖梅娃对视了一会,放下孩子跑了。

从此,廖梅娃便下定决心,宁可自己累死,也要保护孩子们的安全。除了下地干活外,她又设法借了一些棉花,起早贪黑纺线、织布。每织好一匹布,她就拿到庙前、大洋、埝掌、东张的集会上卖。饿了,就啃几口自带的干粮;渴了,便向店铺讨碗凉水。就这样,廖梅娃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在近乎废墟的院子里,重新盖起了房子,盼望着日夜思念、南征北战的丈夫胜利归来。

然而,敌人不会轻易放过抗日家庭。一天傍晚,廖梅娃和孩子们刚从地里劳动回家,日军和汉奸就将她的公公抓去,逼迫他叫两个在外抗日的儿子回家。这位正直的老人没有答应,敌人便对他严刑拷打、百般折磨。直到老人奄奄一息,敌军才放其回家。公公回家后,廖梅娃细心照料,四处求医买药为公公治病疗伤。

新中国成立后,廖梅娃总算过上了安稳日子。但由于早年过度劳累,1984年,廖梅娃由于脑血管硬化,卧病在床。在县城当工人的儿媳韩改正毅然辞掉工作,像廖梅娃当年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婆一样,精心照料廖梅娃,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6年10月26日,77岁的廖梅娃离世。大侯村和周围村的300多名村民知道后,自发前来祭奠。县直有76个单位的负责人率班子成员前来吊唁。她的小叔子、周总理的机要秘书、国务院纪检组组长孙岳,从北京发来唁电。

孙岳在唁电中深情地表示:“我嫂子一生坎坷,艰辛备尝,她对家庭、对父母、对子女的贡献比我们都大。她对抗日战争、对革命事业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在艰难环境中彰显了一个华夏女性的高风亮节……不管是新标准还是旧标准,也不管是城市标准还是农村标准,我嫂子都堪称楷模!”

孙雨亭也专程回到夏县,为这个家庭的有功之臣献上自己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