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
▲山陕会馆香厅
▲山陕会馆
·编者按·
青海地处西陲之地,是三江源头,东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腹地,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连河西走廊、蒙古高原,是连接西南、西北和东中部地区的纽带。
来到青海东部,踏足西宁、海东两个城市。在山水万重间,寻找这里与运城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许是西宁城区里的山陕会馆,描绘出往昔晋商风光;或许是在青海学者的调研论证里,强调中原文化对河湟文化的深刻影响;或许是在山林深处的下马圈村,追寻到从河东出发的历史名人。
扼守冲要的青海,民族聚居融合,交通连接中外。条条古道、滔滔河湟,是否也曾留下河东的印记?本版特推出系列稿件,在行走与思考中,寻找与发现连接两地的历史车辙。
抵达青海省西宁市,先要沿着文化街进入兴隆巷,才能看见山陕会馆。
从正门延伸出的砖雕,演绎出会馆里商贾云集的旧时盛况,也定下了这座古建筑的基调——印刻着晋商足迹的西宁往事。
马匹、骆驼、商队、铜钱……
1895年,东关大街一片火光,居民四下逃难,山陕会馆付之一炬。在之后的日子里,山西、陕西两地的商人看着焦黑的残骸,久久静默。突然在这偌大的西宁城,外乡人的他们,竟连一处落脚的地方都难找寻。
西宁城里的这座山陕会馆,始建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谅谁也没想到,不过数年光阴,会馆已然成为废墟。以今天的视角回望,那几年并不算太平安稳,更何况几百年前正处在历史舞台中心的人们,如浮萍漂泊,难寻心安。
可乱世也得有个落脚处。
4年后,1899年,山陕两地的商人再度筹资,选在兴隆巷,重建山陕会馆。山门、戏楼、东西厢楼、香厅、关爷殿、三义楼、东西厢房和角楼、财神殿……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布局坐北向南。
兴隆巷,也因为这重建的山陕会馆,热闹起来。据记载,此一带兴盛时聚集商家多达五六十家。每年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以及财神爷诞辰(农历七月二十二)商家齐聚于此,联络感情、交流贸易、共祝佳节。
现时,兴隆巷已然成为西宁市的一条文化街道,是不少外地游客的打卡地。要想追寻西宁城的故事,就得来到山陕会馆,在建筑中寻找老城图画。精美的砖雕、木雕,由方砖通体铺就的地面,一座古朴的戏台和供奉着关公的大殿,两侧的厢房是商客们落脚休息的地方,随处可见的绿树红花,即使在今天,这般规模的建筑也须得有雄厚的财力支撑才可以建成。但这对当时的山陕商人来说,应当算不得什么。
史料称,清乾隆年间,山陕商人以冒险精神进入青海,并深入藏区贸易。到了清光绪后期,山陕商人已有上千人之多,民国时期更为兴盛,于是就有了“山陕客娃半山城”之说。民间甚至有“先有晋益老(商号),后有西宁城”的说法。山陕商人通过茶马古道带进中原文化、贸易产品的同时,也使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文化“走出河湟谷地”,推动了青海经济发展。山陕会馆作为山陕商人的驿站,团结了秦晋地域的商人和众多的行业商,在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商人利益、调解商业纠纷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过去在西宁文化极度缺乏的年月里,山陕会馆戏台等设施承担着群众休闲、娱乐的功能。平日里山陕会馆门前广场有说书、拉洋片的,卖香烟、瓜子、腊花豆的,颇为热闹。遇到唱戏时,小商小贩、群众云集,人气旺盛。西宁俗语,“你闲得莫(没)事干,不会到隍庙里浪(逛)去,会馆(山陕会馆)门上转去?”这样的场景体现了旧时山陕文化融入西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今天,人们走进山陕会馆,不仅可以寻觅到山陕文化的痕迹,也可以在这样一个“老去处”聚会休闲。会馆东西楼廊已被设计成展厅,楼前牌子上写着“河湟民间文化艺术博览馆”,东厢房一楼恰是山陕商人在青海经商的场景展示厅。
来自绛州的晋商朱体乾,意外出现的闻喜花馍,会馆里曾唱响的蒲剧……无不诉说着历史中的晋商与今天的山西人抑或山西商人,仍然有着紧密的连接,一方面,是山西运城与青海西宁的连接;另一方面,是晋商通向各地的行程连接起共同的文化情感。
蒲剧曾在西宁盛行,当然也离不开山陕会馆。在会馆里唱响的山西戏,就包括蒲剧。1935年,山西著名须生演员梅忠义,青衣王金巅、武夷亭,花旦六月鲜、翡翠玉、王月华等先后在山陕会馆、石坡街演出《三上桥》等剧,以表情细腻生动而驰名。这里除了按一定的日子演出会戏和节令戏外,也开创了西宁演京剧和电影之始。上世纪著名作家萧军之妻王德芬兄妹和“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都曾在这里演出过《打回老家去》等抗战话剧、教唱过《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为推动西北地区的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可以说,山陕会馆,是浓缩着西宁城发展史的一处建筑。而西宁的发展,离不开晋商的身影。在一次次贸易、一次次交流中,山陕文化也对西宁地域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叙乡情、通商情、敬关爷”的山陕会馆曾作为山西、陕西两省商人集会议事的社交性公共场所,对当时青海省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当时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城乡民众提供了娱乐场所。
曲径通幽,今天的山陕会馆,依然是西宁市市民聚会的重要场所。9月15日,西宁市廉洁文化书画作品展在这里举行,众多书法、绘画作品同厅展出,更有不少游客驻足观看。会馆联合社区举办的汉服活动,也留下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缤纷一幕。
在绵绵几千年的政治、军事冲突与交锋中,青海这块土地上多民族的迁徙、融合与汇聚接连不断,连接周边、通往域外的交通干道亦次第开辟,成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宁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人文的多样性、文化的包容性、地域的特殊性、交通的便捷性融为一体,成就了这个城市别具一格又富有特色的城市性格地域文化。山陕会馆必然只是了解青海与山西两地交流沟通的开端,循着山、水、路,河湟文化与河东文化的交流沟通必不仅仅局限于此。
本组照片 本报记者 赵 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