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儒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在中国历史上,河东地区一直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河东儒学文化作为中华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辉。
文化和地域密不可分。河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圣贤大儒层出不穷,所形成的河东学派、河汾学派,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和影响力。从子夏西河设教、荀子稷下学宫、关公践行儒学、王通三教合一到薛瑄理学之冠等,可以概括为“一卜一荀一关公,一王一柳一司马,一薛一李冠古今”,河东先贤一代代在总结、阐述、践行、传承、弘扬着华夏精神内核,传播着华夏文明,构成了辉煌灿烂的河东文脉。
1.“四海之内皆兄弟”——河东儒学的奠基人卜子夏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卜子夏(公元前507年—前420年),春秋末年晋国人(今运城河津人),孔子著名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河汾学派的奠基人,十五岁师从孔子,周游列国,后助孔子完成《六经》编著。孔子去逝后,守孝三年之后到魏国西河(现运城河津市)讲学,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思想,帮助魏文侯率先称雄,被尊为国师,他在此生活长达55年,后葬于河津东新村村南,宋大中祥符二年被封为“河东公”,留有众多碑刻、书院、卜子夏墓、卜子夏祠堂等文物古迹和历史故事。卜子夏培养了一大批儒学之士,使儒学文化在河东大地扎根发芽,并不断开花结果,被誉为“一代宗师”。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河东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战国末年赵国人(今运城新绛人),先秦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有“先秦最后一位大儒”之誉。他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在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创立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他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思想和理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为儒学的传承与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后圣”。
3.“玉可碎不可改其质,竹可焚不可毁其节”——河东儒学的践履者关公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三国演义》)
关羽(160年—221年),东汉末年河东郡解县人(今运城盐湖人),在河北涿郡随从刘备起兵,征战多年,以忠义见称,后镇守荆州,败走麦城,被吴国俘杀。关羽去世后,民间对关公的崇奉更是到了极致,跨越千年,历久不衰,曾经村村建有关庙,历朝历代多有褒封,后列入国家祀典。关羽虽未留下宏言阔论,但他喜读《春秋经》,出色实践儒家学说,与孔子并称为“文武二圣”,成为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常青藤,上下共仰,中外同奉,成为世人尊崇的道德偶像。运城作为关公故里,是关公信仰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关公的忠义仁勇诚信精神就是运城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之一。关羽有“关夫子”“关圣人”之称。
4.“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儒学河汾学派创始人王通
子曰:“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良以是夫?”(《文中子中说·魏相篇》)
王通(584年—617年),隋朝末年河东郡龙门人(今运城万荣人),“年十五为人师”,崇尚儒学思想,挺立儒家王道理想,倡导“仁政”,讲学著书,编续六经,注重经世致用,从教者多达千余人,其门人、同道迭处卿相要位,如房玄龄、魏征、李靖、杜如晦等,大唐王朝“三百年之业,斯门人之功过半矣”。他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体,兼容佛、道二教,取其长以改造发展儒学,开创了“河汾之学”,在“三字经”中,与老、庄、荀、扬并称为“五子”。有“王孔子”“河汾道统”之美誉。
5.“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河东儒学的开创者柳宗元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亦至。此其凡也。”(《柳宗元·谤誉》)
柳宗元(773年—819年),唐朝河东郡解县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唐文儒,倡导“文以明道”,在文学与思想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与韩愈并称“韩柳”。“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主张兼综百家,佐世致用,援佛入儒,表现出不主宗一家、融会贯通、兼容并蓄的大家风范,开创了儒学开放兼容的优秀学术品格,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6.“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河东儒学发展的推动者司马光
“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陕州夏县人(今运城夏县人),著名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因祖籍涑水之乡,又称“涑水先生”。与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被朱熹称作“道学六先生”。他强调自我修养,提倡政治实践,主张开放包容,提出人性“善恶兼有”说、儒家道统论,推崇荀卿、杨雄,讲究“中和之道”,主张学以致用,提出以礼治国、以人为要、以民为本原则,对理学有开创发展之功,推动了政治儒学的发展,其所主编的《资治通鉴》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7.“唯诚可以破天下之伪,唯实可以破天下之虚。”——儒学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瑄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唯诚可以破天下之伪,唯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诚不能动人,当责诸己,己不能感人,皆诚之未至。”(《薛文清公全集》)
薛瑄(1389年—1464年),明朝河东河津平原村人(今运城万荣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讲求重民、爱民,“以爱人为本”,为官清廉刚正,光明俊伟,被誉为理学明臣;著述丰富,有《文集》《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策问》等;改造发展理学,强调“学贵践履”,有“实践之儒”之称;改造朱熹理学,创建河东学派,长期聚徒讲学,其门生发展遍及四方,推动实学兴起,成为影响巨大的显学,获得广泛的崇奉和追随,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被誉为“薛夫子”。
8.“弟子规,圣人训。”——河东儒学的推广者李毓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总叙》)
李毓秀(1647年—1729年),河东绛州人(今运城新绛人),清初学者、教育家,《弟子规》的作者。青年时,科举不中后,在本县教书育人、治学报国。他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当地官员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他的作品《弟子规》把儒家哲学规范化、具体化、日常化,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成为清代以降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在我国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河东儒学文化已成为中华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儒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河东儒学的演进过程,浩繁复杂,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方面面,以卜子夏、荀况、关羽、王通、柳宗元、司马光、薛瑄、李毓秀八位重要河东儒学人物作为杰出代表,在河东儒学发展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使人更容易触摸到河东文化底蕴,更直观清晰地了解河东儒学在哲学、文化、教育、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建树和精华,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河东儒学文化发展脉络。
运城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先贤大儒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厚重的河东儒学文化源远流长,需要精心守护,需要深入挖掘研究,更需要赓续传承,弘扬发展。
就学术本身来说,由于在历史发展中,河东地区作为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舞台,故河东儒学思想是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既坚持自成一脉又兼收并蓄、开放反思、日新月异,学术追求能适应时代变化,顺应时代潮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东儒学或河汾儒学,影响着世代河东人的思维,彰显出河东地域的显著特质。
就时间跨度来说,河东儒学先贤大儒卜子夏就与2500年前的孔子处于同一时代,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与孔子提出的价值观一脉相承,既坚守主要核心又坚持古为今用,并不断丰富完善。
就空间维度来说,河东儒学在思想主张、治学精神上呈现出比其他地域更强的包容性、开放性,王通提出的三教合一,既展现中西结合的格局胸怀,又具有长远眼光,坚持洋为中用。
就个人修养来说,河东儒学坚持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忠君爱国、积极有为,把传统儒学文化融于工作生活中,使人有行动、有目标、有愿景,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同时影响别人,促进共同成长。
就精神内核来说,河东儒学具有崇尚王道、倡导仁政、兼容并蓄、经世致用、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等特点,充分展示了河东儒学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不断感染着、教育着、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
独具特色的河东儒学是中华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发展优秀的河东儒学文化,是研究探索河东文化的重要课题。河东儒学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河汾儒学独树一帜,其价值体系影响着世代河东人的思维,从河东历史名人、河东儒学的时代价值、弘扬河东儒学的现实意义、发展河东儒学的实践等多个维度挖掘河东儒学的思想精髓,展现其精神内涵,才能更好地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彰显河东儒学贯穿古今的当代价值。
(作者系运城市儒学文化促进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