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广场晨练图

■张宝晶

2023年10月12日

天刚亮,男女老少就从四面八方涌向南风广场晨练。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包括大年初一,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到这里跳广场舞交谊舞,打太极拳做八段锦,唱蒲剧眉户和红歌民歌,打羽毛球门球,吊单杠撑双杠,踢毽子抖空竹,耍霸王鞭和关老爷大刀,打扑克下象棋,走模特步和跑步……五花八门,热闹异常。

人们之所以到南风广场锻炼身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里人气旺、氛围浓是最重要的。在动感的节奏下,一群人扭胯纵腰;在音乐的伴奏下,一堆人吹拉弹唱;在乐曲声中,一伙人打拳舞剑;在蒲剧唱腔的陪伴下,一些人边走边听……这样的气氛,使你不得不参与其中,不得不运动起来。

不管是烈日当头、瓢泼大雨的夏秋,还是刮风降温、白雪铺地的冬春,南风广场就像一块磁石,把周边市民紧紧地吸在上面。8月20日凌晨3点多下起了小雨,5点多起床后,我便去广场锻炼。文化长廊下已有很多人在踢毽子、打太极、跳广场舞……雨越下越大,变成了大雨。我打着伞回家,然而有的人却打着伞穿着雨靴向广场走去。锻炼身体成了一些人的一种自觉,一种享受,一种嗜好。

退休十六年来,只要不外出,天天来广场锻炼身体,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生活的重要内容。其间,我目睹了各种各样晨练的人,也知道了他们身上的一些故事。

一个身高近一米七的女青年,看上去十八九岁二十出头的样子。每天起床后,她在广场舞台前面一圈一圈跑步,跑得大汗淋漓。看着她,我立马就想到,这个年龄段的不少青年人还在床上睡懒觉呢!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希望这些青年向女孩看齐,赶快动起来!

还有一个五十多岁的乔姓同志,不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他都会穿一件白色的背心,与那位女青年一样一圈一圈地跑,只是路线不同,也是汗流浃背,活力四射,跑够四十分钟才停下来。我问他为何运动量这么大,他说,不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就会找上门来,只有出汗,才能排毒,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说的在理。我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我的一个拐弯亲戚,当着我的面在南风广场,向他的朋友、市直某局的领导介绍我,说我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散文。这位领导爱看报上的副刊,于是就问我的名字,然后,他说我写的东西他早都看了,还都保存了下来。从此,我以文会友,凡是在媒体上发表的都转给他看。一来二去,我们成了好朋友。

我感到他不仅爱好文学,而且性格温和,严于律己。周一到周五,他每天从蓝燕大厦那边走到黄河大厦,再穿过南风广场去河东东街的单位上班,下班后原路走回。单位、他家,直线距离少说也有两公里,一天至少四公里,天天这么走,风雨无阻,一走走了二十年,近三万公里。他说要走到退休。利用上下班走路锻炼身体的确是个好办法。体检证明,他的各项指标都正常。他有车不开,不但节约了开支,还给城市绿色低碳作了贡献。

关老爷的六十八代孙关同志,一米八的个头,笔直的身材,黑红的脸膛,活脱脱的关老爷后代,不知在什么时候身体有了残疾。尽管这样,晨练时,他与熟悉的人还会开几句玩笑,说几句俏皮幽默的话,很是阳光和乐观。

起初,我并不知道他与关老爷有血缘关系,只看见他每天早上在南风广场锻炼。他的右臂关节以下被截肢,左手手指卷曲、手掌变形。就是这种情况之下,他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会儿他用胳膊肘勾住吊环引体向上,下肢与上身形成九十度,每天早上要在吊环上连续做十几次;一会儿他在台阶上让两条腿叉开到极限,将脑袋低垂到下一个台阶上,脑袋与两只脚形成了三角形;一会儿他蹲成马步,两只胳膊一前一后迅速不断地用力出击收缩。

三伏天,他常常满头大汗,前胸后背湿漉漉一片。面对此人此景,在场的人无不被他深深感动。近七十岁的人,真是好样的!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关老爷的基因,继承了先祖坚忍不拔、不言放弃的拼搏精神。

“一二三,走、转身、抬头、挺胸、目光平视,慢慢走起来……”随着悠扬的音乐和老师的口令,一群面带微笑、妆容精致的银发美人,脚踩着模特步节奏,袅袅婷婷,风姿绰约,成了广场上一道风景线。

我的邻居涵涵奶奶,是个六十五岁身材高挑的退休干部,被闺蜜拉着参加了模特走秀。她对我说,她不但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也找到了生活的乐趣。院子里的人都说她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精彩,身姿越来越挺拔,走路越来越精神。

旗杆南两侧,是用鹅卵石铺就的两条步道,每天都有一些中老年男女,或者光着脚板,或者穿着鞋袜,在上面来来回回地走,按摩脚掌穴位。其中一个大约六十岁出头的帅哥,大热天穿着背心短裤,顶着毛巾,冒着烈日,循环往复地走,走得他浑身流汗,时不时地将毛巾从头上拿下来,擦擦脸和上身,然后拧一把毛巾,汗水就像打开的水龙头,哗哗哗地滴到地板上,十米开外的我,听得一清二楚。

前两年,在广场锻炼的人群中有三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的知名度很高。岁数最大的那位老王,小时候从山东来到运城谋生,年轻时扛着二百多斤重的粮食麻包一路小跑。1922年出生的他,98岁时生活还能自理。他每天戴顶草帽,手提布袋一颠一颠地来到广场,做做体育器械,说说闲话。1926年出生的老赵,吕梁孝义人,个头不高,微胖,皮肤白皙,每天绕广场走三圈,用脚下生风、铿锵有力来形容他的走路姿态一点也不过分。1924年出生的老马,陕北人,别看他95岁,却仍是一头黑发。他从小跟着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剿“二马”(马步芳、马鸿逵)、打老蒋、干革命,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一份力量。他每天扛着一个挂有小口袋的门球球杆,从物化院走到南风广场南端的门球场,打完球再走回物化院的家,步履蹒跚。他从不主动与人多说一句,因为他耳背。三位老先生是活到老锻炼到老的榜样,让人们看到了终身锻炼的重要性。

人们每每见到这三位老人,特别是那岁数大爱说话的老王,有的人会打个手势,有的人会主动问候,有的人会停下来聊几句,有的人会提醒一句“慢点走”或者招呼一声“明天见”。打一段,哪位老先生如果没在广场露面,其他人就会关心地互相打听。尊老敬老的暖流在人们心间流淌,在广场上弥漫。

今夏的一天早上,与我一起健身、从物化院退休的老孟告诉我,打门球的那位老先生前一天走了,活了98岁。听到这句话,我既感到吃惊,又觉得正常。毕竟岁数大了,也半年多没见面了。人嘛,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逃不脱。能自理,不受罪,好好活,快快死,是许多老年人晚年的生存追求。如要这样,就要向这几位老先生学习,坚持锻炼。身体健康才是真正的赢家,运动不运动过的是截然不同的晚年。

前不久,我在别人的介绍下,又认识了三位九十出头的老同志。一位与我们一起做拍打操,一位每天坚持游泳,一位看上去只有六十多岁。我相信,现在生活、医疗条件这么好,健身的意识浓,南风广场终身锻炼的高龄人群,一定会薪火相传,永不落幕!

南风广场呈正方形,周长约1.2公里。每天早上都有许多人围绕它快步走,其中有两个结伴而行的大个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俩的个头都在一米八以上,走起来特别快,一般人快步走一圈,需十三四分钟,他俩只用十一分钟,而且动作与众不同,有点特别。一个人的两只胳膊在身体的两侧前后摆动,另一个人的胳膊在身后交叉摆动。

后来,我竟然与他们认识了,其中的老文同志,也是部队转业干部,与我年龄相仿,职务相同。半年前我问他,怎么不见你们俩快步走了?他回答二人膝盖都出了点毛病。

著名养生专家洪昭光曾说过“管住嘴,迈开腿”“适度运动”。他的话是非常正确的,锻炼身体要讲科学。他们的教训,我们要汲取。科学健身、适度运动才能收获最佳效果,也才能充分体会到锻炼的乐趣。

在广场上健身的人群中,有一个近七十岁的老同志,每年暑天,他都要在头上裹一块白羊肚子毛巾,大步流星地快走。他的打扮在广场上找不出第二个,可谓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给人印象深刻。我的记忆中,有三个地方农村的中老年男人爱在头上裹白羊肚子毛巾,但裹法却不相同,毛巾结儿不在一个位置。陕北人系在额头上,晋南人系在脑袋一侧,冀中人系在后脑勺。看他这般装束,我立马就想到了电影《小兵张嘎》中的游击队员,莫非他老家是白洋淀的,头上裹块毛巾是他心心念念的乡愁?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芮城籍老年夫妇,天天早上在广场走圈圈。男的在前面走,女的在后面跟,相距十多米远,从来不说话,就这么一天天走着,从不乱套。今天走的路线,明天还要重复,后天仍然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估计他们每天都会踏在前一天的脚印里,那真是配合默契。我敢肯定,行走是最好的药,是最好的运动。

我在晨练中还发现了一些乐于助人的热心人。有位七十多岁的大个子男人,每天早上到火凤凰雕塑背面,与大家一块健身。一天,我们刚开始做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大个子的身子就往后倒去,重重地仰面摔在石板上。大伙赶忙上前,掐人中、按虎口、做人工呼吸、打急救电话。救护车将他送往医院。随车的两位打回电话说人已去世。这时,大家又自发地捐款,买花圈。人们说,尽管不知道他叫啥,住哪里,但毕竟是在一块锻炼的朋友。

晨练的队伍中,有些人把在家充好电的音响拿来供大家使用,有些人在晨练开始和结束时自觉搬动、收拾设备,有些人不厌其烦地传授技艺、纠正动作,有些人天天带来扑克象棋、小桌小凳供大家活动歇坐……他们不仅收获了身心快乐,而且传递了团结友爱。

享受运动,享受体育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种生活方式。愿更多的人在运动中强身健体,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