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
扶窑村,是永济市虞乡镇新源村所属的一个自然村,北距永济市虞乡镇风伯峪村、南距芮城县学张乡水峪村的公路干线均约10公里,是永济市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庄窝铺。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硕果飘香,我们一行五人应邀前往该村采风。
那 村
那村,是一个最为原生态的小山村。
扶窑村平均海拔1100米,自然风光秀丽,空气清新宜人。由于多为三五户择山坳便利之处居住,全村居住分散,形成了10个更小的聚落,从北到南依次分布在中条山十七条沟十八道梁、方圆40余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分别为:北扶窑、他儿园、南扶窑和吉家山、姚家院、高家窑、梯子沟、郑家山、吕家、玉泉寺,其中前3个位于前山之腰,后7个位于后山之巅,共有3个居民小组、105户、257人,有2600余亩耕地。
清乾隆《虞乡县志》载,“扶窑上、他儿园、吉家山属山庄”,没注明归哪个村管辖;民国《虞乡县志》载,“扶窑上附他儿园、吉家山,风伯峪附扶窑上”,说明扶窑村属风伯峪村管辖,扶窑村则管辖他儿园和吉家山;其他没写,或是当时还没形成。解放后扶窑村属风伯峪村管辖,后独立建村,管辖10个自然村。2019年扶窑村并入东源头村,2021年东源头村与仁里、风伯峪村合并称新源村。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人民政府不断加大山区建设力度,为该村修山路、盖学校、安装光伏发电板、修建简易住房等。前多年由于孩子上学问题,该村不少村民把户口从山上迁走,落户到山下周边村里方便孩子学习。但山下没有土地,村民依然在山上耕种,放牧牛羊。
扶窑村最低处的北扶窑村海拔800多米,最高处的玉泉寺村海拔1400多米,山大沟深,山路崎岖,是永济市海拔最高、入山最深、交通最偏远的自然村庄。前山的3个村通电,后山的7个村没通电,手机没信号,居住条件较差。
那 路
那路,是一条颇为崎岖坎坷的山路。
千百年来,人们上下山非常艰难,要沿着山沟中的山路行走,经过“小鬼腿”“老驴半块脸”“阎王匾”等十分险要之处,担着担子更是困难重重。每逢夏雨、冬雪天气,上下山的道路或被山雨冲垮,或被冰雪掩封,人们难以出行,给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1938年,日军占领虞乡县后,侵略者为方便虞乡与芮城两地物资、兵备运输及镇压中条山一带抗日队伍,加强对山区统治,到周围各村抽调民工,每天一两千人,开始修筑从原虞乡县风伯峪村到芮城县水峪村的盘山公路,当时的日伪政府称其为“坦荡汽路”。这条路蜿蜒曲折,有三米多宽,全长有二三十公里。在当时施工设备相当落后的情况下,民工们早出晚归、忍饥挨饿开山凿石,工程极其艰巨。该路从1941年开始修建,直到日本侵略者投降前,还有千米左右的路没修好。解放后,人民政府和村民们在此路基础上,屡屡拓宽路基,铺设砂石、水泥,但因为山大沟深、坡高路陡,每逢雨雪之季往往存在安全隐患。
据该村村民陈春明讲,前几年夏天,50岁的王姓村民开四轮车下山途经“梯子沟”拐弯处,因大雨把山路冲毁,四轮车不慎掉到深达百米的沟底。在车即将掉下山沟的瞬间,他急中生智,抓住最为关键的时刻,脚蹬四轮车奋力朝崖根一跃,恰好被崖壁生长的荆棘林托住才捡了一条命。之后,他顺着荆棘林攀援而上,人虽皮破脸青、衣衫褴褛,四轮车四分五裂,这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次我们一行五人是乘皮卡车上山的,司机李师傅经验丰富,多次行走山路,一路倒也顺利。在郑家山一个拐弯处,由于雨后不久,路的一边被雨水冲成一条沟壕,再加之坡陡弯急,悬空的车轮直打滑,车子加不上速度,怎么也冲不上去,稍有不慎还有滑下去的危险。我们与闻讯赶来的几个村民一边咬紧牙关使劲推,一边赶紧将车轱辘用石头垫上以防下滑,但无论如何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用村民的四轮车才把皮卡车拉上去。
那 人
那人,是一群特别淳朴的山民。
由于交通不便,也因躲避战乱,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信息闭塞、不闻世事,过着最为原始的自然生活。
在山上,该村主要是三大姓:从湖北迁来的王姓、胡姓和本地迁来的杜姓。村民余益民讲:光绪三年(1877),湖北省郧西县遭遇大旱,他的先祖余占荣过秦岭跨黄河,千里逃难到了山西省虞乡县玉泉寺,先是给当地的上官氏扛长工,约定三年不要工钱,到时给土地房屋。他安下身后返回郧西县接来妻儿,一担挑到当地,从此扎下根,距今已146年了,历经7代人。后来人传人、亲唤亲,原籍的燕姓、邱姓、陈姓和河南省济源市的裴姓也陆陆续续地迁过来,依山势地形慢慢聚集成一个个自然村落。
山川形胜,得自然之造化;地灵人杰,赖风水之化育。
该村近年来出了3个名人。一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当地率先栽植西红柿的余益民,带领村民走上发家致富道路,该产业现已成为该村的品牌;二是20余年如一日以摄影专长宣传家乡的陈春明,2013年被评为“感动永济十佳人物”,现在是永济市政协委员、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和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三是勇做市场经济“弄潮儿”的杜智强,创办陕西晋商实业有限公司,关心支持家乡发展,多次组织公益活动,捐款捐物,现系永济市政协委员、总商会副会长和陕西省西安市永济商会会长。
要想富先修路。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下,陈春明、杜智强二人千方百计联手筹资300余万元,目前正在筹建盘山路。公路通百业兴,扶窑村将实现美丽蝶变。
这真是:天地自古有灵气,外显于风云,内聚于山川。风雨宜时隔烟波,物华天宝竞风流。
那 物
那物,是一堆堆、一样样自然纯朴的绿色食品。
该村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农作物虫害少,村民们自产自销的农作物及家禽家畜,相对来说抗病能力强,受虫害影响小,产品自然过硬,质地原汁原味。
前山腰的3个村,地处山谷缓坡,离山下约5公里,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南扶窑村年过七旬的柯昌前家里就栽种了上百亩核桃。后山巅的7个村庄,最远处离山下约12公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核桃、西红柿,放养规模为上千头(只)的牛、羊等家畜,每年经济收益还可以。
这里以该村的“朝阳产业”西红柿为例。
西红柿最初在该村种植是在2003年,玉泉寺村的余益民夫妇吃苦耐劳,颇具市场经济头脑。他们充分发挥山区自然地理优势,带头种了4亩西红柿。夫妻二人在清明节后育苗,一个月后移栽,八九月份成熟,当年试种成功,一亩产量达四千多公斤。他们自己把险要处的山路修好,利用四轮车把西红柿运下山,当年就挣了三四万元,在全村引起轰动。其他村民也陆续开始种植,规模最大时近千亩。
该村空气湿润、土地肥沃、光照时间长,适合西红柿生长,再加之村民利用光伏太阳能板发电照明,及时收看天气预报,科学种田精心管理,在田间地头自建蓄水池,引来山泉水自流膜下滴灌,选用生长态势好、抗病能力强、连续坐果性优的安尼娜等优质高产品种,形成了规模栽种的高山特色产业,西红柿口感好,果色亮丽,汁液绵甜,番茄素、苹果酸等含量丰富,畅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
村民杜国勇一家三口,孩子上大学,他今年和妻子精心侍弄了9亩西红柿,还承包了别人家的一些地,每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现已栽种西红柿十多年,在山下建了新房,生活美满幸福。
扶窑村,这个在千百年来传统农业耕作方式里赓续传承的自然村庄,已蝶变为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大潮紧密接轨的现代村庄,一个充满了美好理想明天的希望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