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 献策河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运城思客会侧记

2023年11月13日

本报记者 王新欣 朱 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离不开黄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也与黄河紧密相关。

滔滔黄河,万古奔流,在中国版图上形成一道壮美蜿蜒的“几”字弯。运城,古称河东,是被揽入黄河臂弯的一片沃土,被誉为晋南文库、山西粮仓、关公故里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城市之一,运城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运城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11月7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运城思客会在我市召开,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等专家学者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出谋划策,为我市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建议。

传承

“国宝第一市”的

坚守与拓展

运城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悠久的历史为运城带来很深的文化积淀。运城人文荟萃,文化特色鲜明,全市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62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另外,全市有博物馆25家,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5个,我市还累计获得6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批示精神,高度重视文物工作,持续强化要素保障,为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奠定基础——

推动多方面合作。我市积极与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全面合作,成果丰硕。其中,主动考古发掘6项,发掘面积5100平方米。今年10月26日至29日,我市联合中国考古学会、山西省文物局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考古学“西阴论坛—夏时期的中国”学术研讨会。

构建保护利用新格局。重点推动关公博物馆等标志性专题博物馆的建设,稳步推进县级博物馆建设,着力打造道教绘画艺术展、关公文化展等精品陈列。探索文物+旅游、文物+城建、文物+乡村振兴、文物+音乐演绎等全新保护利用方式。

提升保护利用新水平。最近出台了《运城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对司马迁墓等3个文物项目实施数字化保护,持续实施永乐宫壁画修复保护工程。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挖掘河东历史文化,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培育发展文博、文创、文旅产业,不断丰富供给和服务,持续提升“国宝第一市,天下好运城”的品牌影响力。

“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摆在运城面前的时代课题。另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精神世界,运城也有条件作出更多的贡献。”单霁翔指出,山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省份,运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我们应该向世界讲好运城故事。

随后,单霁翔通过良渚遗址、普洱古茶林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案例,生动阐释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谈及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直言,运城一定要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二者的区别在于,文物保护是文化要素的,是静态的,是古代的,是桥、塔、古建筑群、历史城市、历史街角,是纪念性建筑、寺庙建筑,是物质要素。而文化遗产保护要对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实施共同保护,要保护活态的、动态的,如传统村落、民族村寨这些人们生活的区域、街巷;要保护现代的,我们这代人作出的农业贡献、科技贡献等也要保护,越是当代的消失得越快,要保护链条的完整性。另外,还要保护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线路,保护普通人生产、生活中不被重视的诸如乡土建筑、商业“老字号”、工业遗产等。

保护

盐湖与黄河

统筹保护利用

黄河宁,天下平。生态保护是新时代黄河发展的“大文章”。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教授张红武表示,做好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大文章”,沿黄九省(区)既要唱好自己的“重头戏”,更要加强区域协同,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张红武看来,运城的独特性体现在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联系紧密。对运城来说,盐湖的保护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给河东大地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希望国家对盐湖的生态保护给予支持,当地政府也应该提高对盐湖周边的水质、地质等生态问题的重视程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高培勇表示,运城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启动了盐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让千年盐湖在绿色转型发展中迎来了新的机遇。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本上要靠制度建设,这就需要将成本效益分析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建设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张立谈到,盐湖被纳入黄河生态大保护治理的范围,一方面在生态修复和治理中要注重实施生态保护的效果监测,以免生态保护效果打折扣。另一方面,盐湖保护还应建立长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只有把盐湖保护的场景、旅游资源等通过各种联系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其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张立还建议建立盐湖保护合作网络,比如动员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黄河水资源和盐湖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举办各种各样的论坛,共同推动盐湖的保护。

发展

农业强市与城市品牌

协同打造

山西是农业大省、杂粮大省,而运城是山西的农业大市、果品蔬菜大市。去年,运城的粮食总量占到山西总量的20%。

“对于运城这样的农业大市、粮食大市,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以为就是要坚定地夯实我们的产业基础,这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多重功能和多样价值的示范。”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说道。

改革开放以来,运城农业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成果,在总量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农业结构也更加优化。在运城,绿色发展已有了坚实基础。

“在实施品牌农业方面,运城重点打造‘运城水果’‘运城面粉’‘运城蔬菜’三大区域公用品牌。运城是农产品生产大市,但还不是农产品加工大市,所以怎样把运城的粮、果、菜、畜等产业做大,怎样从资源禀赋角度出发,打造运城形象,意义就非常重大。”张红宇说。

此外,张红宇还提到了数字技术。在他看来,运城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精准施肥、精准撒药、精准田间管理,为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夯实了基础。山西建设农业强省,而打造现代农业强市的运城应该毫不犹豫地去争当排头兵。

城市要发展,城市要被“看见”,需要对城市品牌进行精心打造。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婷婷谈到,把一个城市比作一个目的地,如何打造城市品牌或者说目的地品牌,首先要根据所在地的发展阶段,深挖在地优势,形成差异化的定位,然后深耕、传承、演绎在地文化,提炼出城市品牌的精神所在。其次是系统性地策划,进行可持续运营。打造城市品牌最终目的是服务公众,以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打造城市品牌一定要结合时代大势来赢得公众的认可。

城市品牌建设离不开创意,如何运用创意加持城市品牌塑造,扩大影响力?张婷婷认为,讲好城市故事尤为重要,要充分挖掘独到的优势资源,要利用好新兴传播手段,做好策划,讲好城市故事,打造城市IP,吸引更多的人关注。

“城市本身是一种文化生活形态,每座城市的历史传承、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等,形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多元地域文化。比如运城可以从中华文化中提取要素形成文化IP开发的素材,就像提到过运城的《长安三万里》,我们就可以借用这一大IP传播我们的城市形象。”张婷婷说。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份时代考卷,正摆在我们面前。

而今,初冬时节的黄河流域,风光格外壮美。河面水天一色,群山层林尽染,斑斓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图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运城思客会会议现场。

图②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围绕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作主旨演讲。

图③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教授张红武围绕生态治理与保护进行了深入解读。

图④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从产业发展角度切入,解读如何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本报记者 常 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