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方寸地” 巧谱“振兴曲”

——万荣县薛村沟村发展庭院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小记

2023年11月16日

本报记者 董战轩 通讯员 王成林

秋阳染红晕,灯笼挂枝头。

暮秋时节,行走在万荣县汉薛镇薛村沟村,除了缀满枝头那一串串一簇簇火红的柿子,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房前屋后、院落窑顶、巷道两旁一箔箔一片片橙黄的柿饼,在秋阳的映衬下,柿农们有的翻晒整理,有的加工定型,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作为革命老区的薛村沟村位于稷王山南麓,全村7个居民组9个自然村分布在“七沟八岭一面坡”上,沟壑纵横,土地零散。该村有371户1200余口人,总耕地面积有5896亩,农业产业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经济林主要栽植核桃树、柿树、苹果树、杏树等。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薛村沟村的发展一度比较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薛村沟村历届“两委”带领广大村民硬化了村主巷道,建成了文化广场、图书室、村级卫生所及便民超市等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薛村沟村把发展柿树经济林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柿树种植优势,践行农业“特”“优”战略,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本着“上山、进沟、占边”的原则,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柿子种植和精深加工。“近年来,薛村沟村逐步摸索出‘三防一喷、整修树盘、中耕除草、注重施肥’等一整套柿树综合管理技术,目前全村发展成片柿树900余亩2万余株,零星柿树有5000余株,年产鲜柿500万公斤,加工柿饼130万余公斤。”薛村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黄革栋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加强产业链条建设,打造营销品牌,利用汉薛镇政府注册的‘蜜罐罐’‘钱串串’‘凌霜’3个柿饼商标,引导农民加工柿饼,变过去‘卖鲜柿’为‘卖柿饼’,靠精深加工实现‘柿业增效、柿农增收’。”目前,薛村沟村生产加工的优质柿饼畅销东北、内蒙古等地,并远销日本等国,柿树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迈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薛村沟村“两委”大力扶持脱贫群众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院落窑顶、闲置场地,发展以柿饼加工为主的庭院经济,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特别是以稳定脱贫户、监测户收入为出发点,把发展脱贫户和监测户高质量庭院经济作为其精准帮扶的重要措施,扶持41户有发展潜力的脱贫户加工柿饼增加收入,每户发放奖补资金2000元。同时,强化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政策扶持不落一户、政策带动精准有效”。“我们帮助每户添置1台价值700元的电动柿饼加工机,以提高柿饼加工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添置晾晒箔子、防鸟网套、防雨塑料布等,确保把国家资金用在刀刃上。”黄革栋告诉记者。

在此基础上,薛村沟村“两委”注重柿饼加工技术指导和宣传发动,利用大喇叭讲解电动柿饼加工机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组织专人深入农户指导柿子脱皮加工技巧,确保有能力者都能熟练上机操作。此外,该村“两委”及早着手,与太原、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等地20余家客商联系,洽谈柿饼销售相关事宜,最大限度确保“好柿饼卖出好价钱”。

现年51岁的脱贫户王俊波,全家3口人,其15亩责任田种植柿树5亩、双季槐4亩。他利用国家发放的奖补资金购置了两台电动柿饼加工机,今年将自产和收购的4万余公斤鲜柿,加工成1万多公斤柿饼,预估收入可达10万元。加上作为柿饼经纪人的收入和种植双季槐等收入,王俊波全家今年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来到王俊波家中,平房顶、院落内,甚至门前闲置的原村办小学篮球场全晾晒的是柿饼。王俊波的妻子王春红笑着说:“你可别小瞧这些‘金蛋蛋’,全是‘钱串串’。”据介绍,在该村扶持的41户脱贫户中,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达6户。

“作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我们将持续把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加快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黄革栋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