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引擎”动力足

——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纪实

2023年11月21日

任芙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公示了2023年新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名单,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荣登榜单。该项荣誉的获得,不仅标志着该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显示出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助力企业推进科技创新、赋能经济转型发展的显著成果。

去年以来,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政策引领、人才赋能、龙头带动、重点发力,优化创新环境,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全力推进“两个转型”,推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政策引领,促进企业科技立身

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河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铝产业示范基地、山西省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山西省六大千万吨级重点焦化产业基地,目前入驻企业113家。受传统产业的影响,河津市的工业大多涉及煤焦及矿山、化工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例较低。为加快企业转型发展的步伐,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新引擎,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为第一支撑,创新为第一驱动力,找准发力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政策宣传引导,让更多的企业家了解国家科技前沿信息。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和权重,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设立5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两个转型”项目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积极与省工信、商务、科技等部门对接,加强沟通,熟悉并掌握国家、省、市相关政策信息及导向,安排专人关注上级官网,打通信息盲点,丰富服务方式,强化政企、企企之间的合作交流,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开发区班子成员甘当“信息传递员”,及时给各企业发布相关政策信息20余条。经常性组织企业开展科技知识培训、座谈,不断增强企业及企业家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企业向科技型、创新型转变。

校区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只有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促进产业强、经济强。为持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壮大优化区内产业体系,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深化校区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等方式,与全国各地的高校专家展开技术、人才、项目等全方位合作。先后组织重点企业相关负责人赴福州、苏州、厦门、威海等地国家级工业园区“取经”,到深圳等地考察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引导企业走出“以煤为大”的“单行道”。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河津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在企业一线共建中试基地、研究生实训基地、高校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山西津华晖星制药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建立博士工作站;山西炬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石化大连研究院合作,联合开发“多梯度功能化重油高效加氢催化材料”,实现铝基催化材料制备技术的重大突破,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国内在重质原料油炼制方面的技术难题。

专家的“智囊”作用在企业发生了“化学效应”,实现了经济效益。该开发区采取“管委会+高校+公司”模式,邀请有关院士、高校专家以及地方行业专家,在河津举办企业创新发展院士讲座、“煤+炭”产业发展研讨会等各类创新讲座论坛10余场;邀请一大批高校、行业精英到河津开展科技服务,到企业一线现场答疑解惑100余人次,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通了科技研发的“最前一公里”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宏达集团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学院专家合作,对钢坯偏析问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年创效500万元以上。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与郑州轻金属研究院合作,对172台电解槽推广FHEST稳流节能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年节能环保收益超2000万元。

招引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支撑、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全力创优服务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打造人才洼地,提高人才吸纳能力,集聚一流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该开发区成立津云科技孵化基地,建立企业“两高一紧”人才库,优化人才待遇,按照河津市委人才工作要求,及时兑现高端人才奖励,帮助解决引用人才配偶子女上学就医等工作生活问题。引导企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阳光集团、宏达集团、龙门集团等企业高标准改造人才公寓,吸引本科以上学历人才200余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两年来,该开发区共吸引各类人才1000余人,仅2023年就引进博士17人、硕士48人、本科500余人。截至目前,建设各类企业实验室或研发机构40余个,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工作站2个,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个,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学会服务站1个,省级铝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永津、津华等7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龙头带动,挺起产业发展脊梁

在阳光集团,各个重点生产环节达到了数字化、智能化;在宏达钢铁集团,高温高压等生产一线,全部是机器人智能操作;在中铝山西新材料,一批技术研发成果让赤泥、电解铝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等得到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理,让企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企业有研发人员580人,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4亿元,研发项目27个,刚刚荣获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桂冠将成为我们企业发展的‘发动机’,将促进我们研发并量产涉及轨道交通、电子军工、船舶、航空航天领域的新材料,并为领跑铝合金新材料市场奠定科技基础。”中铝山西新材料公司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贾传宝说。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是由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授予的目前国内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技术创新平台之一。中铝山西新材料公司是全省铝镁精深加工产业链“链主”企业。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班人主动靠前服务,先后5次带领企业相关人员赴省工信厅及相关企业“求真经”。2022年,企业在提产提质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研发中涌现出一大批科技成果,共评选出山西企业科技进步奖4项,技术创新奖173项。依托科技研发和创新,中铝山西新材料不仅推进了铝产业链从原材料向新材料提升、由材料向产品进军,还辐射带动河津的企业产业链优化升级。

持续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围绕特色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该开发区引进一批工贸服务、数字平台、工业大数据利用等项目,发展了一批现代制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为全面推动产业转型积聚力量。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当有为。凭借科技创新发展,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不断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引擎,力争“十四五”末产值过千亿,努力冲刺国家级开发区,助力河津重回“全国百强”县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