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8日
在新绛县光村旅游文化节上,众多游客游古村、观民俗,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高新生 摄
杨建义 卫世新
隆冬时节,万物萧瑟。然而在新绛县收药材、种药材、贩药材热度不减,农民们点着钞票笑弯了腰;
专项衔接资金扶持,让收获富硒水稻的娄庄村村民喜上眉梢……
近年来,新绛县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升级精准施策、接续发力、排难而进,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勾勒出新绛版的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
药香引富路
增收搭便车
乡村的早晨,清新而宁静,冬日的暖阳照耀着峨嵋岭上的横桥镇曲村,山村像是笼罩着一层柔和的光芒。
该村药材经纪人郭卫民刚从蒲县“端”回来的柴胡,大包小包堆满了整个小院。“秋季药材成熟后,我已经销售了100吨黄芩,今年还要销售200吨药材,年销售额能达到500万元。”郭卫民说。
曲村地处偏远,曾是省定贫困村,依托种植药材的传统,村“两委”把药材规模化种植作为增收致富的突破口,组织村民种植柴胡、黄芩、地黄、连翘等,村里的药材种植面积由百余亩发展到现在的2100亩。
从种药材到外出“端”药材,曲村人不断延长着产业链条,脱贫户、监测户受其鼓励,农忙种药材、农闲“整”药材,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王春锁曾是曲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在村里的帮助下种植了20亩药材,一年收入了12万元。他激动地说:“要翻身还是要靠种药材,种药材使我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药材升值增值,惠及更多群众,村“两委”计划建一个药材加工厂,但苦于村集体收入不高无法实施。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调研时得知这个信息后,积极跟镇村对接,经村申请、镇审核、县审定的程序后将该项目纳入项目库。
在曲村药材加工厂里,只见用于药材深加工的烘干机、洗药机、色选机、药用切片机等专用设备已经到位,即将进入安装阶段。
“我们争取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70万元,建设了药品加工企业,对村里生产的和经纪人‘端’回来的药材进行加工,变卖初级产品为卖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药材的综合收益,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红卫一脸的喜悦。
拓宽新“稻”路
生态唱“福”戏
上月1日,新绛县龙兴镇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到村工作大学生到娄庄村禾香馆,开展巩固衔接现场观摩活动。
“看到娄庄村巩固衔接项目的发展和资料整理,我倍感压力重大,一定要积极整改,学习娄庄村的经验做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龙兴镇27个村的村干部纷纷表态。
娄庄村紧靠新绛县城,东依汾河,耕地7986亩,其中滩地面积2320亩,几乎占到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有人曾用“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青蛙叫,长草不长粮”来形容这个村子过去的贫困窘况。
2018年,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实施“以稻治碱,变废为宝,产业脱贫”,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致富道路。试种水稻成功后,新绛县就把该产业作为全村脱贫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支持该村延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推动村民致富。
近年来,县里支持该村衔接资金300多万元,帮助该村引进先进的育秧技术,购置了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修筑了田间道路,建立了稻秆加工车间,建成了集水稻育秧、稻田养殖为一体的种养基地,该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水稻村”。
从令人伤心的盐碱地变成了令人向往的“黄金地”,娄庄村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沧桑巨变,新增了“米袋子”,鼓圆了村民的“钱袋子”。如今,该村水稻种植面积已有1000余亩,年产量约65万公斤。
水稻稳产后,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支持娄庄村把水稻秸秆编织成工艺品,让其变废为宝,再次增值。该村与江苏宿迁相关草编工艺品公司取得联系,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引进该工艺技术,将水稻产业的链条延长。通过培训学习,村民们很快掌握了稻秆艺术品制作流程,把稻秆加工成草帘、草绳,经过设计师设计、钢筋焊接成型,以手工编织与绿雕技术相结合,制成精美的工艺品,推向市场销售。
村民郭亚亚说:“以前出门打工,总是牵挂孩子和老人,很难安下心来。现在学会秸秆草编技术,就能常年在家门口打工,咱打眼心里高兴。”
“稻草雕塑”装饰村庄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同时也为村民放松游玩增添了新的场所。受此启发,村干部又动起“稻鱼共养”的念头。前年,村里在稻田里试养鲤鱼、鲫鱼、小龙虾、泥鳅等水产品,借助水里生物的游动,为水稻生长疏松土壤、增加新鲜空气。同时,水稻可能滋生的病虫又是鱼类可口的美餐,达到同生共养、彼此受益的效果。
经过试养,“稻鱼共养”模式再次成功。现在,该村已建成休闲垂钓、自主采莲、生态散养、儿童娱乐等功能区,与水稻种植区连成一片,宛如江南的“鱼米之乡”。
以扶持产业项目发展壮大为引领,为巩固脱贫成果聚能蓄势,激活农民增收“源头水”,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他们完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为巩固脱贫成果疏通了源头活水。去年以来,该中心累计投入各级衔接补助资金3574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的37个,重点打造了娄庄水稻产业园、站里村花卉基地等发展前景好、带动效果明显的产业项目,加快了乡村振兴的动能转换,生态唱“富”戏势头强劲。现在,全县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帮扶,1508户4858人通过产业脱贫增收。
农旅一体化
合奏“幸福曲”
去年“五一”长假,泽掌镇光村为期6天的旅游文化节接待旅客12万人次,经营收入达327万元,各项纪录均创历史最高。
光村拥有国保福胜寺、非遗文化产品澄泥砚、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四块“国字号”金招牌。
近年来,该村农民们开始尝试种植食用玫瑰、菊花等经济作物,效益打着滚儿地往上翻。但是由于缺乏加工设备,农民只好将其卖给二道贩子或有设备的加工户,无形之中减少了收入。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打出了一系列补短扶弱的“组合拳”,推动新产业借势发展,渐成规模,逐渐成为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该中心先后支持该村衔接资金300余万元用于购置烘干设备,建成了玫瑰园、菊花展示棚、新石器展厅等硬件设施,建设了引水灌溉工程、园区道路、生产车间等辅助设施,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目前,该村菊花连片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玫瑰种植面积在300亩以上。
村民薛经琪原来在外打工,每年能挣5万元左右。村里号召种植菊花后,他流转土地50多亩,全部种植菊花,采摘后直接送往村里的烘焙车间加工,当天就能全部销售,亩纯收入有4000元,一年下来可挣20多万元,比打工强多了。
花香自引蜂蝶来。该村举办旅游文化节,以厚重的文化为依托,以“花经济”为核心,倡导游古村、观民俗,做好“花”文章,讲好“花”故事,让游客在古老文明与现代时尚中不断切换,提升游客体验感,提高消费增长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借助节庆不仅搞活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附着在这条产业链上的山货也叫响了名头,变成了畅销货,相邻几个村的山核桃、花椒、金银花等土特产身价扶摇直上。据悉,仅光村一年村民采摘菊花的工资收入就在80万元以上。
乡村天地阔,振兴正当时,新绛县正执着乡村振兴的画笔,描绘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呼之欲出,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