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粗布出新 冬枣树进棚

——看永济市东开张村主题教育在生产一线解难题

2024年01月17日

本报记者 苏黎原

近日,在以生产老粗布而闻名的永济市开张镇东开张村,惠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内来客络绎不绝,弹棉弓有节奏地敲击着雪白的棉花,纺车嗡嗡地旋转,织布机织出一匹匹老粗布……

主题教育怎么开展?东开张村党支部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围绕理论学习主线,关起门学、进农户讲,全力推进在一线解难题,把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到创新传统产业、融汇文化旅游、培育新兴产业上来。

缝被车间内,卫娥娥、王九贤等女工忙得不可开交,手上的银针上下飞舞。大家一边干着活,一边笑着聊着,角落里,手工棉被一床压一床,越垒越高。很快,这些纯手工棉被将运往全国各地。大家忙活一天,收入多则200多元、少则七八十元。

传统老粗布升级为手工棉被后,供不应求。在另一个车间内,城北街道郭家庄村的邵继芳和闺蜜乐得合不拢嘴。经人介绍,邵继芳早早就来到这里,为快要结婚的儿子赶制棉被。她挑呀挑,选了中意的被罩和棉花,由女工现场加工制作棉被。“态度好,价格合理,我们村的人都到这儿来做被子。”她高兴地说。这是典型的供给侧改革,由我生产什么你买什么,转变为你选中什么我生产什么,颇受市场欢迎!

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创新。东开张村的创新首先体现在那一匹匹老粗布上:在保留传统织布工艺的基础上,村党支部革新工艺,坚持手纺、手织、草木染等自然工艺,设计74种手织粗布床品、粗布服饰、儿童用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主动适应群众需求,大力发展订制棉被等新业态。惠畅土布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次是融汇——开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学游、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游、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休闲游”农旅融合新模式。将民俗文化、特色农耕文化、纺织文化有机整合,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直接带动村内百余名妇女每人年增收1.5万元以上。

再次是培育——集全村之力培育村集体大棚冬枣产业。以股份制经营为方向,采取村集体投资建设、公司租赁种植的模式,发展500余亩设施农业,建设47座地坑暖棚,招引优质企业入驻包棚,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10余万元,带动周边150余名群众就业。

发展冬枣产业是东开张村的必由之路。村里海拔较低,雨雪天容易积水,日积月累,耕地有点盐碱化,而枣是北方耐盐碱的好作物。2021年,村集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分别在棚内种植冬枣、西红柿、甜瓜等。经过这几年的比对,村民普遍认可冬枣,认为这是最适合本村土壤的经济作物。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党员集体研讨决定,2024年再建30个阳光暖棚种植冬枣,进一步壮大冬枣产业。同时,东开张村计划与西安交通大学开展合作,做一些农业基础研究,为智慧农业发展积累科学数据。

东开张村开展主题教育,以党建为引领,提升民生服务水平,让村里变了大模样。高标准翻修党群服务中心,建立集300平方米的高标化舞台、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占地30亩的惠畅文化产业基地、便民服务中心、高标准养老院于一体的党群阵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在阵地建设上再升级。

以乡村道路、绿化达标、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为主要着力点,先后铺设3000平方米透水砖、硬化7公里巷道、开挖3000多米排水沟、拆除灯杆上56幅破旧广告、捆扎1.2公里电线电缆、栽植160余株金枝槐……点点滴滴打造乡村人居环境微风景。特别是在耕地里开挖3000多米排水沟,基本解决了耕地内涝问题,为圆满完成夏收、秋收立下大功。

成立蒲剧百花苑、妇女秧歌队、老年书法协会,发挥“一约五会”作用,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并推进婚俗改革,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婚事负担大大减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得到有效遏制,全村适婚男青年未婚率降低至5%以下,有效推进移风易俗,有力培育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