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产业地标带动作用 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强市

——关于我市“合汽生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年01月31日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工信局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2021年,在对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类和全省14个标志性、引领性、战略性产业基础上,我市结合产业实际,提出了“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的发展重点与主攻方向。近年来,我市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量质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化茧成蝶”,新兴产业地标初步成形成势

2021年以来,全市“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牵引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106户增加到261户,增长146.2%。

“合”的方面,聚焦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夯实网络、平台、工业软件及智能装备等基础支撑,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全市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定企业数达124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8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分别为34家、14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项目11个,智能制造工作全省排位第一。

“汽”的方面,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大运汽车省级“链主”带动作用,加快吸引关联企业集聚,基本形成了整车制造、零部件、精密铸造等较为完善和相互配套的全产业链条,初步构建了“一核心区+三集聚区”产业格局。

“生”的方面,聚焦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挥亚宝药业“链主”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全力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运城品牌,构建晋南新特药基地和华北康养基地。2023年,全市医药行业共实施2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5.3亿元。

“材”的方面,充分发挥丰富的基础原材料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优质钢材、铝镁铜合金、稀土永磁、碳基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强化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山西银光华盛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链主”作用,培育壮大了山西中科晶电信息材料有限公司、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芮城分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掌握了一批先进行业技术,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材料产业。

“多维聚力”,新兴产业展现蓬勃生机

集中力量协同推进。坚持“五链并举”,做强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政策链、部署服务链、谋划替代链,推动创新驱动内涵型增长。坚持“四长联动”,市级领导分别担任产业“链长”,建立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引导各驻运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形成“链长”牵总、“盟长”搭台、“院长”支撑、“行长”帮扶的协同推进机制。坚持“三维协同”,以“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为引领,点、线、面结合,“织链成网”,形成多端融合、相互促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项目建设支撑有力。聚焦项目招引扩量和投产达效两大目标,持续深化“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改革,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严格实施“一季一签约、一季一开工、一季一观摩、一季一考核、一季一通报”的“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去年上半年,全市签约项目301个,总投资2335.44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总签约项目的比例由2020年的59%上升至86%。

数实融合全面深化。深入实施数字赋能加速推进行动,拓展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合汽生材”新兴产业、产业链、特色专业镇发展水平,不断引领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建设5G基站10054座,进度排名全省前列,基本实现了市县城区连续覆盖和乡镇重点区域覆盖。山西复晟铝业有限公司被评为山西省首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山西蓝科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两户企业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盐湖区成功打造水泵行业首个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运城制造”正加速向“运城智造”迈进。

龙头牵引链上发力。聚焦推动“合汽生材”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确立精品钢、铝精深加工、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链主”双主引擎工作推进体系,培育山西建龙钢铁有限公司、山西阳光焦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户“链主”企业、28户“链核”企业、200余户“链上”企业,通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带动“链主”企业做强做优、“链核”企业提质增效、“链上”企业发展提速。芮城县以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有效带动山西宏光医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嘉生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等20余家“链上”企业发展壮大,全县现代医药产业链总产值突破30亿元。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大运新能源汽车为战略核心点,带动大运盟固利、大恒汽车、沪龙汽车链式协同发展。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上”企业完成营收2003亿元。

集群效应持续显现。以开发区和特色专业镇为平台和抓手,引导优质资源向战新产业集聚,不断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检验检测、汽车后服务等领域拓展,初步形成完整产业体系;精品钢、铝镁合金正在向航空航天、智能家居和电子产品深加工延伸。新(绛)稷(山)河(津)闻(喜)工业转型发展区加快建设新型铝镁合金产业基地、精品钢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市确定的6个重点专业镇,已成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新兴产业势头良好。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我市不仅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现代医药和大健康等产业方面快速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更在“合汽生材”的牵引带动下,数字经济、节能环保、新能源、通用航空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亮点频现。黄河金三角(运城)创新生态集聚区加速创建,科创城成功招引智谷、智创中国、华为科技等一批科研院所、总部经济、高新产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核心竞争力。芮城县庄上村成功打造“光储直柔”发电系统,被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农业农村部联合授予全国首个“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探索出能源消费新模式。垣曲抽水蓄能电站一、二期项目总投资170多亿元,电站建成并网后将依托上下水库形成景观资源,带动“抽水蓄能+康养”“抽水蓄能+文旅”等新业态发展。永济蓝科途锂电池隔膜项目总投资19.2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4亿元,有望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锂电池隔膜生产基地。运城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对外开放能级显著提升;芮城通用航空产业园成功开辟临空经济新赛道,聚力打造临空经济百亿产业集群,通用航空正成为新兴经济增长点。

“握指成拳”,构筑新兴产业坚实支柱

“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但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相比,还存在产业层级不高、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不足、产业生态不优等问题。在新发展格局下,我们要紧紧把握产业转型趋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运城实践提供支撑和保障。

提升政策扶持“含金量”。掌握国家、省一系列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挖掘政策红利,实现吸收利用最大化。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强化精准服务,培育更多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善财政扶持资金机制,充分发挥撬动引领作用,加大对新兴产业和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支持力度,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地成本,真金白银帮助企业发展。

培育产业集群“增长极”。强化开发区主战场作用,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打造集聚高效的产业生态。推动特色专业镇抱团发展,提升行业集中度,梯次培育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的特色专业镇。聚焦十大重点产业链,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集成引领效应,运用“集群+链式”模式,支持“链上”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和产业联盟。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力”。聚焦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装备,支持具有研发突破潜质的科技型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建设产学研联盟,推动产业集群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技术应用,加快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赋能。运用资金补助、引导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鼓励在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优先建设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攻克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性难题。

跑出招商引资“加速度”。聚焦产业重点和关键领域,持续招引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新项目、大项目,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加大面向沿海地区的项目对接和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做好企业上下游对接招商。充分发挥“政府+链主+产业园”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招商图谱,深入分析研判,通过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招引更多新兴产业项目落地见效。

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强化高端人才、行业专家等引进培养,通过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平台,加快引进产业“高精尖缺”人才;深化产学研融合,聚焦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发展。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落实工业用地出让制度,盘活僵尸企业土地,破解企业用地难题。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优化流程,提升效能,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