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7日
长篇小说《启航》书影
■朱康有
工业是现代文明开始的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际,适值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工人阶级在其先进分子的领导下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工农联盟成为基本的依靠力量。不过,从1927年以后,我们党在整个革命时期更多地活动在比较偏远的广大农村地区,重点依靠农民武装的队伍,通过土地革命和各个时期优化调整的土地政策,使沉睡大地上的落后小农意识被唤醒,有规模地组织起来,迈进现代门槛。值得重视的是,在革命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中,还有另外一条不太令人注目的路子——“一路向西北前行,筚路蓝缕中,中国工业事业的梦想开始起步”——作家邹元辉的新著长篇小说《启航》用文学的方式揭示了这一艰难历程。
该小说封面红色底蕴的“启航”书名,实即革命时期“红色工业”萌芽、成长的理性升华。文中没有采取全景式的叙事方式,而是用一个出身农民的家庭手工业者——打铁世家后代“李阿牛”孩童时期的所见所闻,较为感性、隐晦地表达血雨腥风中的不易和曲折。我对“南泥湾精神”印象深刻,恰恰这方面似无了解。我有幸几次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在一幅幅边区公营和民营企业的照片和统计数字面前驻步惊异:“红色工业”原来有这么丰富的材料!形成了“面”上的认知,返京后恰遇这部小说,心中感悟颇多——也许,它与今天中国能形成齐备完善的“工业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啊。
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更是其中的工业实力。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小说有两个细节的描写:一个是奠基于小农意识的李阿牛铁匠全家被日本飞机轰炸,亲人全部炸死,一个是腰缠万贯的方液仙即便在日本和汉奸的威逼利诱下,虽永不低头却惨遭杀害——手工业和民族工业在旧的社会体系下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遑论壮大;只有“红色”濡染的工业产业,才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唯一出路——此即为“一路向西北前行”的含义。
主人公李阿牛后来逐渐入行红色工业,正是在同乡李侠民的影响下,走上这条有评论者称之为“一个人的工业史诗”之路。阿牛眼中叔叔辈的侠民,刚开始也是听说到延安那里做活有“生活的真正意义”,“那是个倡导全民族抗日的民主政府”,不久与其弟李健民如同向往光明生活的一批批年轻人奔赴延安一样前往那里,并入党,思想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这使得小阿牛的觉悟由起初只是想打造兵器为父母报仇,升华至为民族工业奋斗的梦想。“打造思想武器,把所有人团结起来一起抗日”,“中国现在虽然工业落后,但急需的不是工业振兴,而是思想上的觉悟”,侠民这些话的启发,实际上就是“红色”的渗透和滋润。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延安时期创立的“红色工业”,不仅为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某种经验,且说明这条文明之旅的开辟,根本上与近代西方那种“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不同,带有新文明创设的色彩——它是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装起来的模式。该模式内含的性质、演化的方向,既充分吸收了西方积累起来的科学精髓,同时也凝结着独特的探索智慧。这条新路,本质上乃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披荆斩棘的结果。
用红色理念贯穿起来的这条道路,因其革命性而充满鲜血和生命铺就的悲壮色彩。可能一些读者在翻阅该小说时,心里会不自觉地认为,除了文中提到的左权等个别大名鼎鼎、共产党队伍中的杰出人物之外,情节过渡中提及的人物大多或为作者杜撰而已。需要提醒的是,可千万别把这部作品只是当作小说去读、去欣赏,某种意义上可以讲: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之作,比如提到的名字多真有其人,且经历不凡。兹随举几个人物形象:
李长来(1911—1943)原名侠民,浙江镇海(今宁波市)人。1938年元旦,和其弟李健民等奔赴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5月,被派回家乡从事革命工作。1943年2月,随部队去镇海江南开辟新区,遭敌伏击,被俘遇害。
方液仙(1893—1940),民国时期实业家,我国化工业先驱之一,有“国货大王”“化工大王”之称。1940年,拒任伪职,恐吓信一日数至,均不为所动。同年7月25日,乘车离寓时遭汪伪“76号”特工总部特务强挟绑架,勒逼巨款,不屈而死。
刘贵福(1907—1966),我国第一代“红色军工专家”之一,他也是我军步枪设计师,八路军第一支自制步枪——“无名式马步枪”的设计制造者。
陈振夏(1904—1981),1925年参加革命,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边区石油工业开拓者,延长石油厂厂长。1944年,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毛泽东为其亲笔题词“埋头苦干”。
……
创作加工,源于真实历史,以上人物,文中甚至名字都没有加以隐饰。
在1944年8月22日的《解放日报》上,中共中央西北局甚至发出号召,要求短期内“为工业品的全面自给而奋斗”。一份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的历年统计表显示:1944年与1938年相比,工厂数从4家发展到77家,人数从65人发展到12000人。
正是从这里,红色工业“启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