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牵绊的乡愁

■王会亮

2024年04月02日

童年的清明节是欢乐的。这天早上,凡是男人都要去上坟,扛着铁锹,拿着竹刀,三五成群、无一例外地来到本家先祖的墓地。大人们的目的是明确的,培土修坟,砍枝整树,忙得不亦乐乎;而孩子们的乐趣却在于往坟旁那些松柏上挂放纸条,青翠的松柏被点缀得仿佛开满了“白花”。等一切都整修得差不多的时候,大人们便按辈分的大小依次排列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摆放好各自的祭品,开始烧纸化钱。这时候,我们也随大人一样跪下,一边听他们“唠叨”对逝者的思念,一边在地上揪着青苗嬉戏。因为年龄的缘故,我们无知地完全没有虔诚的心态。现在看来,缅怀先辈,祭奠祖宗,也许就是清明的真正含义吧!

地域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语言产生。对于清明节这样的悼念祭祀活动,家乡的人们都习惯地叫它“上坟”。直至后来懂事后,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扫墓”。我们那里的上坟,主要集中在清明节的上午。上完坟后,大家都拿出各自的祭品,什么鸡蛋呀、花馍呀、油饼呀,你给我一只,我给你一个,互相品尝,共同分享。脚下,也许是葱绿的小麦苗,也许是金黄的油菜花,不管是什么,留给农人的都是踏青的愉悦……

基于清明节要上坟扫墓,家乡许多人都说清明节是鬼节。其实,我却不以为然,反而觉得它更像男人的节日。我对其他地域的节日习俗不甚了解,并不知异地的清明节如何度过。可在家乡的习俗中,上坟的事情,压根就没有女人的份。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我的家乡沿袭。我上小学的时候,每逢清明节到来时,学校都要为男生放半天假去上坟,可女生就没有这个福气,仍要按时上课。这样的假期,总让我们男生忘乎所以、洋洋自得,惹得女孩子几份羡慕几份妒忌。

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稍纵即逝。参加工作之后,与家的距离拉远了,时间的节奏也加快了,加之那时候国家还没有清明假期,好多年的清明节都在忙碌的工作中悄悄而过。父母也不止在一个清明节打来责备的电话,敦促我清明节回家上坟,生怕我丢了祖宗忘了“根”。可是,我无能为力,只有无奈地回话说:单位不放假啊!然后,就听到了一声声失落的叹息。

后来,清明节有了法定假日。这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又是我们祭祖的需要。看来,我一定要回家上坟过清明了。因为,我实在无法拒绝清明假期的诱惑,我也无法放弃自己对故人那段思念的情怀!

其实,清明是春天的放歌,清明是逝者的绝唱,清明是生者对逝者的怀念,清明是继承先烈精神的再生。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长眠忠骨化不朽,英雄壮举入史册;青山绿水留浩气,苍松翠柏慰英灵……看看,这都是古今华人对清明的描写和抒怀。清明的诗词述说了国人千年万年的心情,清明的故事演绎在祖祖辈辈的传说中。有关清明,每个人都有许多美好或凄婉的回忆;有关清明,每个人都有许多说不明或道不清的情愫——

清明时节“语”纷纷,述不尽浓浓怀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