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澄泥砚,崭露十足“潮范儿”

本报记者 游映霞

2024年04月11日

蔺霄麟团队复盘直播情况。田 星 摄

4月7日,早晨8时,山西绛州澄泥砚文化产业园,绛州澄泥砚直播间照常开播。当日的商品橱窗里,“上新”了85件材质细腻、泥质温润的澄泥砚台。

直播间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澄泥砚第三代传承人蔺霄麟的作品,线条简约,造型大方,为年轻一代的制砚匠人带来了新的启示,更是当天直播间的亮点之一。

当天的直播由“95后”青年卫安南主持,他精心准备了近两个月的讲解词,为观众们呈现了澄泥砚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把有关澄泥砚的文化传播给更多人,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和使命。

2019年以来,绛州澄泥砚“90后”制砚人蔺霄麟带领一支由“95后”青年组成的团队,共同投身澄泥砚事业的发展。他们虽然拥有不同的背景,但共同怀揣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致力于澄泥砚的传承与创新。他们的努力,让泥土变成了精美的器具,走向了年轻一代,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拓”澄泥砚的生长圈

在新绛县光村绛州澄泥砚生产基地,蔺霄麟向记者展示着一套精巧灵动的澄泥砚——“如云若水”。这是专为新婚夫妇量身定制的对砚,男方砚台名为“如云”,设计灵感取自云的形态,寓意着男方气宇轩昂、风姿英俊;女方砚台则名为“若水”,采用水波纹设计,象征着女方温柔如水、圆润如玉。

蔺霄麟,作为该砚台的设计者和制作者,是当地年轻一代制砚人中的佼佼者。2019年,他从韩国归国,带回了现代陶瓷工艺的启示,并将其融入了澄泥砚的制作中。国外学习8年,他见识了众多世界级工艺品,对制砚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创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砚有一代砚的气韵。不同于父辈执着艺术上的超越,蔺霄麟想要把砚变成纯粹的作品,他不追求澄泥砚艺术上的超越,而是突出砚的形状、颜色之美,将传统的书房器物化作生活中的实用器具。

澄泥是具有生命力的泥土,澄泥砚是有灵气的书法器物。“不确定性”,蔺霄麟反复说,入窑后的未知承载着期待,色泽、光彩、质地,在开窑的时候一一揭晓,“每次开窑就像开盲盒一样,天气、温度都会影响最终效果,你不知道烧出来的成品会是什么样的,这也是土法柴烧的魅力所在”。

除了做砚台,泥土还能做什么?怎么样才能让澄泥砚更受年轻人喜欢,“要造型好看,颜色漂亮?”蔺霄麟能想到的,不只有这么多。

他尝试将新想法、新工艺,融入制砚中,从玻璃和陶瓷中获取灵感。摆件、印章、笔搁、茶壶、杯垫……在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试验成品。在这里,泥土形制不再囿于砚台,有了更多的可塑性。

2022年,通过调整窑内温度、砚坯摆放位置,蔺霄麟把澄泥砚的颜色从原来的3种变为8种,更是成功制出了豆沙绿澄泥砚,其中一方还被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收藏。今年,蔺霄麟大胆突破,烧制出了乌漆,作为“如云若水”系列的第三件作品“云水相依”。

将澄洗过滤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面对传统的柴烧土窑烧制工艺,蔺霄麟坚持原汁原味,每一次高温烧制都成为一场挑战与考验,却也孕育出了无数个完美无瑕的砚台。“尽管电窑具备更为稳定的特性,确保每次烧制的结果相对可控,但我们坚持使用传统土窑烧制工艺。”蔺霄麟说,每一次土窑烧制都是一次砥砺人心的考验,经历过1000多度高温的洗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成品的质地完美无瑕。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方砚台都经历着独特的历程,焕发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魅力,成为一份独一无二的珍贵礼物。

有位制砚老师傅说,澄泥砚的灵气离不开雕刻师傅的匠心,雕刻是把生命融入其中的过程。这句话,蔺霄麟始终记在心里,“制砚时全身心投入,砚台逐渐显现形状,或柔和、端正,或古雅、圆润,自己的心境也跟着慢慢沉淀下来”。

“扩”消费者的新视野

“这方瓦当砚器型规整,属于一个经典款,下单还赠送木盒,整体古朴雅致。”面对镜头,卫安南选取好砚台,让网友仔细看清全貌。

在澄泥砚的世界里,每一处雕刻都饱含匠心与耐心。随着直播的兴起,澄泥砚的展示也焕发出新的活力:直播间内,网友成为“点菜”的主角,而主播则以细致的讲解将他们所感兴趣的商品呈现在镜头前。

“升级设备后,通过调整焦距、切换镜头,互动更直观,拍摄更细腻。”卫安南说,“如今,借助新技术,色彩还原得更加真实,工艺精细肉眼可见。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澄泥砚的每一个细节,把细致的雕工尽收眼底。”

要把澄泥砚展示给成千上万的人看,线下存量市场再庞大,仅凭口碑的传播速度也不及网络迅捷。对此,蔺霄麟转变思路,把网络视作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组建小团队,开了网店,还通过网络直播介绍澄泥砚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技艺。

绛州澄泥砚直播团队共有9人,从早上8点播到晚上10点,一天共10场。在每日开播前,卫安南会提前准备好一份长达数千字的讲解稿,但在他眼中,最难的还不是介绍。

每天长达十余个小时的直播时长,尽管疲惫,卫安南脸上依旧洋溢着笑容。“在当前商业化的背景下,有些行业没办法完全做到商业化的批量生产,像非遗技艺这样的老手艺需要推广,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出于对文化的热爱,他愿意付出更多。

直播带货绝不能“档案信息式”地念稿,澄泥砚不同于普通商品,怎么讲出文化味道,让网友真正被澄泥砚所吸引?同时,随着对澄泥砚兴趣的不断增长,消费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各式各样的问题,有时难以提前准备。于是,这个团队的成员逐渐培养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在与观众互动时,主播用最短时间、抓人内容,揭开作品背后的精彩世界。卫安南举了个例子,在向观众展示瓦当砚的整体造型后,还要细致解读瓦当的内涵意义、历史沿革。镌刻的鹿形图案,则是代表着吉祥、长寿和幸福。“澄泥砚不仅是工艺品,更是文化的传承与传达。”卫安南说。

“精致美观,不愧是非遗”“下发快,墨细腻,送的墨汁和收纳袋非常超值”……眼下,绛州澄泥砚的线上店铺有了固定的客源。“大部分是年轻买家,他们懂砚台,热爱传统文化。”蔺霄麟说,“年轻人偏好简洁大方的款式,不需要动辄上千近万元,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一方非遗砚台。由于采用相同的制作工序及原料,无论价格高低,每一方绛州澄泥砚的出墨、发墨都极其稳定。”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蔺霄麟进一步拓展了市场,推出了私人征稿定制服务。这项服务允许消费者提供手稿或设计图,再根据这些图稿打造出成品。“太原一位年轻的客户喜欢荷花,憧憬着荷塘月色的美景。她亲手设计了一幅荷花草图,并交给我们。”通过线上平台,她的这份热爱和创意得以转化为现实。

砚台文化的逐渐普及,使得砚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真正走入大众的生活。蔺霄麟将这份自信与观众分享,他深信只有不断研制出更优质的产品,才能让砚台更好地融入市场,赢得更多人的喜爱与认可。

“带”年轻人的新时尚

在材质细腻的澄泥砚上滴一滴水,拿墨条磨墨,看墨汁一点点在温润的泥色上抹匀。这样一个场景,仅仅30秒,播放量超200多万。

从后台看到数据,视频会这么“火”,这是幕后团队不曾想到的。去年9月,“00后”珺珺加入澄泥砚团队,负责运营维护“绛州澄泥砚授权店”账号,账号以拍摄砚台研墨为内容。大量的近景特写,展现了不同形制澄泥砚台的造型之美,不少网友留言称学到了东西。

澄泥砚是好东西,可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东西无人问津就是遗憾。

在自媒体流行的时代,老手艺的传承和传播是巨大的历史机遇。“在我们做的短视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文人雅士的诗意追求,领略到东方美学的神韵。在轻松流行的氛围里,顾客逐渐记住了澄泥砚。”蔺霄麟说。

根据市场需求,定好基调,绛州澄泥砚短视频团队聚焦多个主题,讲述澄泥砚背后的故事。“每方砚台从最初的泥土变成现在看到的样子,背后有一段属于它们的生命历程。”珺珺和田星等几位年轻幕后人员,想让澄泥砚看起来好玩、有趣,日常她们负责筹划主题,摄影剪辑等后期工作,把自己的热爱、敬畏的知识传递给更多人。

一条唯美古风写字的短视频,让非遗变得很时尚。在唯美之外,澄泥砚的相关短视频里还装着满满的“干货”,包括干墨方式、砚台分类、砚墨准备等。“科普类的内容要从用户的痛点入手,像是砚台的真假辨别、开砚步骤,这些都是可以拍摄的内容。”对每一个选题,田星都有自己的理解。在出窑直播专场中,消费者可以看到手工制作砚台的情况。“有人会说这不就是一摊泥么。现场直播能让人看到,出窑后的瑕疵品,只能现场处理销毁。”蔺霄麟说,“每一方砚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保证成品的完美无瑕。”

让田星印象深刻的是,绛州澄泥砚在“00后”“10后”群体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她提到,有一次一群小朋友前来参观,还没等自己开口介绍,他们就已经知道了答案。“有的是上网冲浪刷到的短视频,还有的是在课本、试卷上了解的。”田星坦言,和参观者迅速“打成一片”,才知道关于澄泥砚的文化记忆很早就种到了新的青年一代的心里。

在年轻人的推广下,现代与传统的交融中,澄泥砚展现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时尚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