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5日
新华社记者 张程喆 徐弘毅
岭南“土特产”,荔枝算一味。苏东坡一句脍炙人口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这片土地与荔枝的联结家喻户晓。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平均每4颗荔枝,就有1颗来自广东省茂名市。
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是荔枝种植“明星村”。在村里走着,一眼望去,白墙灰瓦斜顶小楼鳞次栉比,绿荫点缀其间,道路宽阔整洁,小轿车整齐停放……“多亏了种荔枝,村民钱包鼓了,生活条件好了,楼房盖起来了,我们把这些楼叫做‘荔枝楼’。”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自豪地说,荔枝是家家户户的致富果、幸福果。
何清介绍,村里共有6800亩荔枝林,2023年全村荔枝产量约1万吨,产值1.4亿元,人均年收入达5.3万元。
柏桥村今天的红火生活并非一蹴而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柏桥村尝到了种植荔枝的甜头,于是围绕这一“土特产”精耕细作、孜孜以求,蹚出一条融合一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致富路。
见到村民张炳芬时,他正在家中泡茶,动作行云流水,桌上的果盘里摆着荔枝干。“这是从我自己种的果园里摘下来烤的。”
老张今年65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张便开始种植荔枝,“以前的荔枝主要是黑叶、白蜡品种,肉薄且产量不稳,价格卖不上去,后来不断改良,先后引入白糖罂、妃子笑等品种,去年又新引入仙进奉品种,荔枝口味越来越好,不愁销路。”如今,老张家里有15亩荔枝园,300多棵荔枝树,其中仙进奉就有六七十棵,靠荔枝可以实现年收入约20万元。
记者从茂名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茂名持续在荔枝高品质种植方面加强探索,改造低效果园,积极引进冰荔、仙进奉等新品种,并开展科技攻关,加强荔枝优良品种选育研发。
荔枝很难储运,极易失水变味。以前,荔枝如果经过较长时间运送到食客手中,往往都变黑了;如今,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从田头到果篮的全程冷链储运。荔枝采摘后一小时内送进“田头小站”预冷,消除“田头热”,减少最先一公里的损耗,保质期可延长一周以上;应用荔枝专用保鲜移动设备,20天后好果率高达99.8%。依托新的保鲜技术,不仅全国各地都能尝到新鲜荔枝,甚至还助推荔枝走出了国门。
记者从茂名市科技局了解到,2021年来,茂名通过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荔枝种植、保鲜、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共立项实施荔枝产业相关项目30余项,支持资金超800万元。
当地还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社长何达为介绍,“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模式效果显著,社员的荔枝供货给知名厂家,进入大型商超,有效实现联农带农富农。
与此同时,当地通过精深加工延长荔枝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记者在当地看到,商店里的货架上摆着琳琅满目的“荔枝产品”,包括荔枝干、荔枝酒、荔枝糕点等。此外,博物馆、民宿、饭店、夜市、游学等业态也应运而生,把荔枝这一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农文旅融合有声有色,把柏桥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荔枝村”。
以往,荔枝季一过,村民收入寥寥。而如今,柏桥村通过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实现了从只收一季果,到忙碌一整年、充实一整年。
(新华社广州4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