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临猗

■姚峰强 张迎洁

2024年04月16日

表里山河,是古人对山西地形的描述。太岳、太行、吕梁和中条山脉贯穿南北,占据了山西境内的大部分地区。而在山西省的西南端,一个古老的县域之内,却几乎没有山地的存在,它因此也成为山西境内唯一的平川县。这就是临猗!

“猗”,原意之一是形容美好盛大的样子。有诗描述:猗猗兰蔼。殖彼中原。绿叶幽茂。丽藻丰繁。正是这一马平川、草肥水美的自然优势,使临猗自古就成为人类生息繁衍的美好家园。

尧舜时代,临猗地近国都,称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国;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周代,郇伯封此建国;春秋时代,称为令狐之地;有汉一代,始建解县、猗氏两县。唐天宝十三年,北解改称临晋,临晋县名自此始。1954年,两县合并为临猗县,县城驻地设在原猗氏城。现在很多农村长者仍用“猗氏城”来称呼临猗县城。

在县城南8公里处,有一处猗氏故城遗址。春秋时期,这里成为人口聚集、生产力发达的辐辏之地。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在仍然可以看到故城墙的存在,它是临猗境内县级建制最早的证明。

今天提到山西,许多人都会联想到晋商,通过盐业贸易和经营票号,业务遍布全国,影响深远。而在很多临猗人看来,这个声名显赫的晋商群体,它的渊源和发端就在猗氏故城城池中这个寂静的四围之内。

猗顿,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寒士,他曾问计于陶朱公范蠡,受其指点来到猗氏之南,在这里兴三园、畜五牸,运盐贩珠,缔造了“陶朱猗顿之富”的商业传奇。其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典籍《韩非子》里有“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的形容;司马迁也留下了“猗顿用盬盐起”“与王者埒富”的评价。千百年来,富比王侯者,何止百千人。但猗顿这位布衣商人,却为何受到后人世世代代的纪念?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一座石碑,碑文刻猗顿生前“其富甲天下”“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可见猗顿富有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其穷而有志、执着进取、勇于开拓、诚信经营、义利天下、悯贫济困的猗顿品格,就是临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离猗氏故城20多公里的临晋镇,坐落着一处庞大的院落,这里就是元代建筑临晋县衙,是山西省保留下来的三处元代大堂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衙署大唐之一。被称为晋南地区元代官作建筑形式的杰出代表,是元代历史的活化石,同样见证了临猗发展兴盛的历史。

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明清时期曾多次修葺。大堂建筑营造法式奇巧,完好地保留了元代建筑艺术风格。

临晋县衙作为中国古代下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治所,尤其是中原文化区域一个县级衙署的典型代表,从元代到民国的600余年时间里,曾有186位县令在此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审理案件,它对研究古代官吏制度和中国法治文化,都有重要意义。历史上,临晋县衙曾遭遇火灾、水灾、地震等各种灾害,但这座元代大堂仍能保留建筑原貌实属奇迹。2001年6月,国务院将临晋县衙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经过修缮扩展,县衙已成为临猗县3A级旅游景区。

百转千回、曲折变迁的历史,难掩这片土地的博大与深厚,代代繁衍的临猗人,带着血脉深处沉淀的自豪,勤劳耕耘,守望相助,书写着绵延壮丽的生活篇章。

临猗县角杯镇的吴王渡,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渡口。渡口据传为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所建,兴于两汉、盛于大唐,距今2600多年。古渡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吴王就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濞,其父刘仲在此做了六年的合阳侯;另一说是因村里吴王两姓居多,故名吴王村。

吴王渡,背靠耸立在高崖之上的吴王寨,地形险要。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吴王古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大军“木罂渡河”击破魏王豹,成为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清末民初,古渡漕运鼎盛,晋煤、潞盐由此通往秦豫,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抗战时期,日寇三次炮击寨门争夺吴王古渡,企图以此为突破口打通直入陕北的通道,但终未得逞。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吴王古渡,也有浪漫温情的一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首篇《关雎》中的“在河之洲”,有人认为说的就是吴王古渡。相传,周文王与妃子太姒也于此一见钟情。

虽有黄河为阻,但秦晋两岸互相走动,做生意,结亲家,这也是秦晋之好由来已久之证据。2008年,吴王浮桥正式通行,两岸人民结束了几千年摆渡过河的历史。这是黄河上架起的最长、科技含量最高的浮舟桥。如今,在抗日名将傅作义故居的孙吉镇安昌村一带,更是架起了一座现代化的黄河大桥,为两岸人民互惠互通、共同发展带来更多福祉,让秦晋之好有了新时代的续篇。

江山代有才人出,四通八达、平川坦荡的临猗,在历史的跌宕中,被赋予猗顿坦荡的胸襟、开阔的眼光和穷则思变、开拓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这份独特的精神气质,依然烙刻在临猗人的血脉深处,在新的时代里焕发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临猗无山但有坡,在县城通北的五一北路,临猗人依旧习惯称呼为“五里坡”。北高南低特殊的地貌构造,将临猗分为峨嵋黄土台塬和涑水平原两大板块,俗称“坡上”和“坡下”。多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全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形成“坡上苹果坡下枣,半坡地带石榴好,临晋渔药九州销,河边柿红虾蟹肥”的产业格局。

行走在临猗乡间,到处是连绵不绝的果园,绿树随风摇曳,硕果盈千累万,“三新”果园智慧引领,以果树种植生产为特点的特色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临猗大地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乘坐高铁路过临猗,高科技设施大棚留下了惊鸿一瞥。临猗冬枣、临猗苹果、临猗酥梨、临猗鲜桃、临晋江石榴、角杯柿子、孙吉莲藕、河滩大闸蟹等一批批“猗顿农品”特优农产品,也乘上发展的快车道,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果品线上销售、农村电商快步发展、乡村e镇高位布局的新型大农业格局不断完善,为临猗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滔滔黄河奔流而去,在临猗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留下了辉煌的过往。大堂庄严、双塔辉映,见证了千年古郇的曲折沧桑;锣鼓铿锵,眉户吟唱,咏叹出历史兴衰的起伏变迁;一马平川,万紫千红,收获着产业发展的累累硕果……这就是临猗,虽没有山川的层峦叠嶂,但临猗人的心中,却自有一份饱含千山万壑、气势磅礴的情怀与理想。

今天的临猗人,正以坦荡的胸襟和开放的眼光,拥抱着辉煌灿烂的明天,迎接着不尽的繁荣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