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南关公崇拜源自中原根在河东

■关新刚

2024年04月18日

湖南广电芒果TV与福建东山文旅集团近期联合拍摄的以福建东山关帝庙为题材的纪录片《跨越海峡的香缘——东山关帝庙和东山关帝文化》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大陆主持人李莎旻子问,“关羽是山西人,他也没有来过东山,那么为什么会在东山有一个充满着故事和传说的关帝庙呢?”随行的东山县政协原副主席、文化学者刘小龙带着她们走进东山关帝庙内立石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的《鼎建铜城关王庙记》碑刻前,以碑说“事”:“陈元光跟他父亲陈政,在唐总章二年(669年)平息‘蛮獠啸乱’之后建立了漳州,这样他们就把中原地区关帝香火带入了我们闽南地区。”

看到这一文史线索,笔者饶有兴趣地查找史料,着手文化探访与追踪。

福建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旧称铜山,也称铜陵,全岛20余万居民。数百年前,因为垦荒、军事、班兵、商贸等原因,东山与台湾往来密切,东山关帝庙香火也不断分灵过海,遍布澎湖以及台湾本岛。现全台湾登记在册的700余座关帝庙,其香火大都是从东山关帝庙传递过去的。

在东山,所有镇、村的百姓,自古以来家家户户大厅中堂皆设关公神龛,每日晨昏香火供祀,至今犹存着“共认关氏为宗,共奉关帝为祖;户户皆悬帝祖像,家家都是关帝庙现象”。

然而,福建闽南地区关公信仰与崇拜,起自何时?源自何处?据《东山关帝庙志》记载:“唐垂拱二年(686年),大唐将领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六十四姓将士开拓闽南,建置漳州,驻军东山岛。为安抚将士,从家乡引来关公香火,为开疆守土将士心灵所依。”

据查,唐代时期漳州一地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但在这些人长期生活地域之外,尚有不可计数的蛮獠(旧时对居住在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人生活于山区。

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的土著武力割据,对抗朝廷,发生啸乱(聚众作乱),唐高宗李治以陈政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亲率唐军府兵3600余人南下入闽平叛征战。

陈政率领唐军入闽后,在福建柳营(今漳州市九龙江北)江畔,打败了当地土著蛮僚武装,并乘胜进军至梁山盘陀岭下。但在土著蛮僚武装大规模反击时,唐军寡不敌众,加之来自中原地域的唐军府兵水土不服,难以忍受“蛮獠之区,瘴疠之地”的温湿气候,许多将士染病不起,被迫退回九龙山(今漳州龙海市九龙岭)且耕且守,并向唐王朝奏请增兵。

咸亨元年(670年),唐高宗李治命以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军入闽增援。陈敏、陈敷两兄弟奉其母魏箴连同年仅13岁的陈政之子陈元光一起,奉诏带领五千多唐军前去增援。当行至浙江须江县(今浙江省江山市)一地时,陈敏、陈敷二兄弟不幸相继病逝。陈政先迎其母,又葬二位兄长于汉兴(今福建浦城)后,带领众军入闽会合。

陈政军得到增援后,擒杀蓝、雷两位土著首领,平了36个山寨,并在福建漳州云霄镇火田村建宅驻扎,从事耕垦。唐仪凤二年(677年),陈政镇守闽南九年后病故,由其子陈元光世袭左郎将军职,代父统率兵众。时陈元光21岁。

陈元光在土著居民经济上给予优待,免其赋税徭役,帮助其解决种子、农具等困难,并兴修水利,沿山开渠,受益农田面积达1000余亩。唐垂拱二年(686年),为有效治理管辖此地,陈元光上表朝廷,奏请在泉州至潮州之间建州立县,设置漳州郡治。朝廷准其所请,设置漳州,任陈元光兼领漳州首任刺史。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生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卒于唐景云二年(711年)。他从小贯通文史,博览经书,精通儒术,自学兵法,聪明过人。唐仪凤二年(677年)承继父职,授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唐永隆二年(681年),授左玉钤卫中郎将、岭南道行军总管,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

陈元光自13岁入闽,到55岁去世,在福建漳州担任刺史26年,为漳州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作出了重大贡献,历代朝廷对其追封多达22次,仅两宋年间就有15次之多。清代乾隆年间,陈元光被追封为“开漳圣王”。一代功臣,深受后人尊奉。

福建漳州市1986年纪念陈元光创建漳州1300周年活动中,曾组织专家学者对陈元光故里进行了考证,认定河南固始县为陈元光故里,固始县还与漳州市云霄县结为友好县。

大唐将领陈元光祖籍之说

顾名思义,祖籍是指祖先、祖辈居住之地,而故里则指出生地或长期生活的地方,因此祖籍不完全等同于故里。祖籍与故里不相一致的现象,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卷三《上平声·十七真》陈氏条下曾记载:“诸郡陈氏,司农卿陈思问,左豹韬将军陈集原,右鹰扬将军陈元光,河中少尹兼御史中丞陈雄,河东人。”南宋朱翌《威惠庙记》也记载:“陈元光,河东人。家于漳之溪口。”

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之十四《纪传志》又记载:“陈元光,河东人,旧志谓其通儒术,所著兵法射诀与《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相表里……”明嘉靖福建《龙溪县志》地理卷之三《祠记·威惠庙》还记载:“威惠庙,城北门外祀唐将军陈公元光,河东人。父政以诸卫将军戍闽出为岭南行军总管,平广寇,创漳州,以左郎将领州事,后战殁于阵,漳人至今思之。”明万历癸酉(1573年)《漳州府志》再记载:“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其先河东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生于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

“古典名著网”“古诗词网”以及一些史料还披露,陈元光之父陈政,字一民,号素轩,生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卒于唐仪凤二年(677年),兄弟排行第三,唐朝前期河东人。青年时随其父陈犊跟随唐太宗打天下,攻克山西临汾等郡县后,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唐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病故于军中,享年62岁。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追封陈政祚昌开佑侯。

陈元光祖父陈犊,字克耕,生卒年月不详,山西河东人,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驻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

正因陈元光父辈迁徙而至,因而现存最早的河南光州固始县明嘉靖《固始县志》,以及后来的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中,未提及陈元光及其先人族系。

河东运城保存有隋代年间陈茂墓地

在运城市临猗县耽子镇卓里乡,现保存有一座隋代年间修建的陈茂墓地。

该墓地南北宽100余米,东西长200余米。墓冢坐北朝南,高约4米,周径约10米。墓碑立于墓冢正南方,通高1.95米,宽0.75米,正面为篆书“大隋上开府梁州刺史陈公碑”,隋开皇十四年(594年)立。该墓碑1979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全国书法艺术名碑。其墓地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又据《隋书》《金石萃编》以及《临猗县历史人物介绍》记载,陈茂,字延茂,河东猗氏(今临猗县)人,生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薨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历经北周、隋两朝,官至梁州(今陕西汉中等地)刺史,为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贡献,卒后赐葬故里。

陈茂家世寒微,质直恭谨,为州里所敬……在官十余年,转益州(今四川省一带)总管司马,迁太府卿,晋爵为伯。后数载,卒于官,其子陈政嗣位。

在这里,“古典名著网”中记载的陈元光祖父陈犊与此处墓主陈茂,虽然生存年间相近,儿子同为陈政,但其身世不尽相同。是巧合还是误载,仍需探究。但是不管怎么说,陈元光祖籍在河东运城,是有其详实史料依据的。

对于关公崇拜的准确起点,无法考证,但从目前看到的史料推测,其孕育和兴起阶段应当是在隋唐初期。

有史料记载,南北朝天嘉三年(562年),南朝陈国皇帝陈文帝为了借用关公“忠义”的威名来维护自己的政权,大肆渲染“关公显灵成神”,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兴建关庙显烈祠,俗称小关庙、天下第一关庙。

隋唐初期,关公“生为英贤,殁为神灵”之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显灵护佑百姓的佳话相传甚多。关公故里河东运城关注民俗,顺应民意,率先响应,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在其家乡解州修建关帝庙宇。

《佛祖统记》还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十二月,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入定的佛教天台宗开山之祖智者大师智顗,将关公奉为伽蓝神,请进佛教殿堂成为神祇。这样讲,隋唐时期以湖北荆楚和山西河东等地区为核心的关公崇拜正在形成。

同时,运城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原地区,隋唐时期的都城也在西安和洛阳一地,唐军府兵膜拜关帝祈求勇敢、平安,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使得陈政、陈元光奉旨亲率唐军奔赴闽南平叛时,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帝神像和祭祀香火,以作为将士们的心灵安慰和依托。其后闽南一地民众百姓受其影响,纷纷焚香建庙,膜拜关帝。

因此讲,福建闽南一地的关帝文化发端于中原地区,是有其历史缘故和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