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大考 高分作答

——我市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如火如荼

2024年05月13日

本报记者 杨红义 杨 琳

“服役”多年的老旧堤坝加宽加高,保卫汾河安澜;护坡“神器”椰丝毯、坝坡格网石笼抚平水土流失的伤疤,守护“只此青绿”;被誉为“稷山之景”的汾河公园大桥、造型别致的寺后汾河大桥等横空出世,拉近两岸“心”距离……

百亿大考,高分作答。总投资123.96亿元的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是我市扎实推进“五条绿色走廊”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题中之义。2021年以来,145千米汾河岸线的4个县(市)持续推进“十大行动”,累计完成投资64.5亿元,今年的44.35亿元投资项目也正加快推进。

安全防线“硬”起来

5月6日,在汾河流域新绛县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起点的大坝上放眼远眺,连绵起伏的绿色麦浪里,数十千米的老堤坝焕然一新,犹如汾河边蜿蜒的“长城”,守护着沿线村庄的农田和居民。

“老堤坝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坝面宽度大都在三四米,汛期巡河时会车都比较困难,临河道主槽处更是容易发生险情。”新绛县汾河防洪能力提升项目部负责人赵康介绍说,“这次改造,我们对整个坝体进行加高加宽培厚,坝体进一步稳固,坝顶道路净宽达到7米,有利于巡河和抢险。同时,对危险工段进行了重点防护,整个堤坝的防洪能力得到全面加强。后续交通部门实施的坝顶沥青道路,更是给沿线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水利长廊和生态景观长廊。”

河道堤防是确保行洪安全的生命线。我市共谋划实施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11项,总投资20.64亿元。截至目前,已完工6项,完成主体工程4项,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其中,总投资2.14亿元的汾河流域新绛县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主要是对汾河上游堤防已达标段进行综合治理,包括实施堤防加高加固改造16.91千米,主槽岸坡、堤防临水侧防护10.14千米以及浍河入汾口和三泉河入汾口整治等。该项目于去年1月开工建设,现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正在进行局部施工作业面的清理和扫尾。

从堤坝向下望去,坡面上蜂窝形状的石笼网一片片铺开。“这是格网石笼网,由钢丝编织而成,在土坡上进行贴坡式防护。土坡清基后铺设土工布,土工布上铺设约40厘米厚的块石,且石块被填充在一个个一米见方的钢丝网格里,最后再加绑上一层钢丝网,将其牢牢‘锁’在河岸上。”赵康说,“这种网状结构能够分散并吸收水流冲刷带来的外部冲击力,有效提高堤坝的防护能力。另外,格网石笼护坡柔韧性好,能够很好地适应变形沉降,且施工不受季节温度变化,后期维护费用较低。”

与汾河和平共处,是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漫步于堤坝上,时时可见河道主槽拐弯处,一座座新建的磨盘坝如鱼鳞般耀眼。汾河新绛段的5处磨盘坝,宛如一条条减速带,有效缓冲洪水的冲刷力,筑成守护坝坡最坚实的防线。

主河道筑牢堤坝,分支流畅通泄洪。在稷山县中心城区西端,位于城南大街以北的黄华峪县城段行洪道修复提升改造工程施工现场,3座外观如叶子的半成品步桥格外吸睛。

“新架的这几座步桥不仅仅是风景,更重要的是承担行洪功能。”稷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公园办主任侯元龙说,“黄华峪河作为汾河支流之一,下游段穿稷山县城而过流入汾河,河道两岸人口密集,防洪意义重大。此次改造,主要是对河道进行开挖疏浚、生态建设,保障行洪所需的过水断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改善周边人居环境,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

投资2159万元的黄华峪县城段行洪道修复提升改造工程北起富强街,南至汾河,总长约1560米,于去年6月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约55%:河道基础、防水、钢筋混凝土浇筑已完成,主河道基本形成,景观造型主体也初具雏形。

百里长廊“通”起来

将沙石水泥进行搅拌,在堤坝两端拉线对齐,按照标准进行铺设,50厘米宽的路沿石初见规模……5月6日,在新绛县汾河右堤旅游路项目的施工现场,工人们在填充路面沟壑、平整路基、铺设路沿石,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今年3月,开始路面建设。截至目前,第一层水稳已铺设完毕,共完成路沿石铺筑11.5千米。”新绛县交通运输局公路水路管理股负责人段俊说,“汾河旅游路新绛段总长39.97千米,去年8月开始动工,现在上游段15千米正在加快建设中,预计今年10月底可竣工通车,实现新绛段汾河旅游公路全线贯通。”

循着沿汾旅游公路一路向西,在汾河流域稷山县干流段综合治理工程现场,坡面被盖上了椰丝毯,一棵棵娇嫩的小草从椰丝毯织成的小方格中探出头,目之所及,皆是绿意。

“护坡绿化施工采取多点位同时作业,撒入肥料和草籽,铺设椰丝毯后再次播撒草籽,最后覆盖三维固土网垫,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实现绿化景观效应。”汾河流域稷山县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负责人杨永江说。

汾河稷山段长达41.4千米,是我市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的重点县。2022年5月,汾河流域稷山县干流段综合治理项目和汾河干流稷山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6.21亿元。截至目前,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投资约3.45亿元,完成总工程量的87%;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已完成投资约1.82亿元,总工程进度达到82%。

河津市沿汾旅游公路建设亦如火如荼。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完成汾河干流堤防生态治理与保护工程,沿汾44.1千米堤防坝坡绿化1300亩,形成沿汾绿色生态景观廊道;道路交通方面,沿汾堤防旅游公路全线贯通,正在建设的苍底汾河大桥改造工程完工后,将为居民沿汾通行旅游观光提供更大便利。

据悉,沿汾旅游公路规划总长115.63千米,为汾河右堤堤顶路面。近年来,我市科学统筹、高位谋划,推动实施113.62千米堤防的加宽培厚、92.26千米堤顶道路硬化及357.16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预计今年国庆节前,沿汾旅游公路将全线贯通。届时,汾河流域四县(市)将有效“串联”,实现互通互惠,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路景交融、各具特色、宜行宜游的“快进慢游”体验式旅游公路网。

全域旅游“美”起来

因水有灵气,因绿有诗意。在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中轴线处,一座外观像只眼睛的大桥横亘在汾河两岸。

记者了解到,稷山县汾河公园桥梁工程全长1042米,宽度8.5米,投资7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景观工程、照明工程等,目前桥梁主体已架设完成。工程竣工后,将极大方便汾河两岸群众出行,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的便民桥、景观桥。登临此桥,汾河两岸大好风景尽收眼底,绿地环绕的水湾风光分外妖娆,白鹭与黑鹳齐飞的画面美不胜收……

“人说山西好风光”,千里汾河功不可没。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中,我市深入挖掘和保护汾河流域文化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完善文旅产业布点,努力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深度融合,为我市文旅经济加油赋能。

千里汾河,始出管涔,终入黄河。汾河进入万荣县境内后,与黄河并行20多千米,在荣河镇庙前村汇合,形成汾河入黄口。

立足汾、黄并肩这一独特优势,万荣县因地制宜,在汾河旅游公路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叠合路段精心布设多处精品旅游景点。其中,北辛舍利塔观景台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辛舍利塔为核心,累计投资2200万元,建成占地50亩的观景平台、30亩的游客服务广场、400米步行栈道、40亩花海,实施了200亩荒山荒沟生态修复。目前,除作为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地势最高的观景平台之外,北辛舍利塔观景台还成为当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生态平台、农文旅融合的休闲平台、巡河望麦观鸟看花的观景平台和防洪抗洪的指挥平台。

登上北辛舍利塔观景台,向下俯瞰,舒缓通畅、纵贯南北,绿荫满道、芳香遍地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及沿汾旅游路万荣段伴河延展;抬眼四望,北可直目河津龙门,西可远观黄汾滩涂的生态美景和“荣光幂河”的自然盛景,南与“中华祖祠”后土祠一脉相连,东可眺望万荣“两山一台”。

占地300余亩,位于寨子沟的农耕文明雕塑博览园,以农耕文明的肇始萌发为线索,一组雕塑一本书,一段故事一种情怀,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完美碰撞,恣意流淌在母亲河的臂弯里,连接古今、穿越时空、走向未来……

长河激浪起,潮涌日日新。加快建设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将汾河流域运城段打造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正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