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为我市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指明了方向。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作中,我市以“五抓一优一促”为经济工作主抓手,深入实施“415”战略,确定了“五个行动”产业转型路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行动、战新产业培育壮大行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行动、数字赋能加速推进行动),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迈出强健步伐。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道路越走越高端
“在3月份成功轧制出30MnSi、45#优质品种钢的基础上,我们的优特钢生产线今天又顺利开机,这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在宏达集团的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4月18日,在宏达集团轧钢二厂优特钢升级改造项目开机仪式上,该集团总经理刘世峰如此介绍。
今年年初,宏达集团紧抓国家产业调整及结构优化的良好契机,投资2.5亿元对公司原轧钢二厂实施优特钢升级改造。提升改造后,新的优特钢生产线产品结构将进一步提档升级,可生产多规格的冷镦钢、碳素结构钢、弹簧钢、帘线钢、轴承钢等,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种、产品规格,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次优特钢升级改造项目采用了智能加热、双热机轧制、控制冷却等多项国内品种钢轧制先进工艺技术,工序能耗、氧化烧损、自动化投用率、烟气排放等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新的模块轧机和多级控轧工艺使得产品尺寸精度与产品性能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钢驻宏达集团优特钢升级改造项目经理李昌军说。
我市传统产业里,通过对核心产能进行全方位优化升级,智能化变革推动产业转型,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绝不仅仅只有宏达集团。
我市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煤炭、钢铁、焦化、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2022年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0%左右。其中,煤炭占24%、钢铁占16%、焦炭占16%、有色金属占8%、化工占6%、电力占6%、建材占4%。
数字说明,传统产业仍然是运城工业的优势和基础,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和“顶梁柱”。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是——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引导企业通过持续改造提升,推动钢铁行业由建筑用钢向工业用钢转型,焦化行业由焦化并举向以化为主转型,有色行业由原料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建材行业由传统建材向绿色建材转型,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于是,我市的其他传统钢铁、焦化行业,纷纷通过推动工艺装备改造升级,提高先进产能比重——
在钢铁行业,高义、宏达全部装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铭福、华鑫源等通过淘汰450立方米炼铁高炉置换1230立方米或1300立方米炼铁高炉,淘汰低产能炼钢转炉置换成高产能转炉,加快工艺装备的改造升级。在焦化行业,全市4户企业4.3米焦炉已经全面关停,所有焦化企业焦炉均在5.5米以上。
目前,全市炼铁先进产能比重为65%,炼钢先进产能比重为61%;全市焦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100%,特别是阳光集团旗下子公司安昆新能源年产369万吨焦炉炉型采用炭化室高6.78米单热式捣固焦炉,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先进、环保水平最高的超大容积捣固焦炉。
工艺装备改造升级,为企业调整品种结构,推动产品转型创造了条件。
针对房地产市场下行对建筑用钢需求降低的严峻形势,我市积极鼓励引导钢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降低建筑钢材的比重,提升工业用钢比重,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山西建龙产品结构从海鑫时期的100%建筑钢材发展为目前28%高强建材、15%优特带钢、33.6%热轧卷板、6.5%冷轧卷板、7.5%冷轧带钢和9.4%精品管材。其中,大梁钢、车轮钢、制动鼓、汽车箱体等热轧钢产品主要供应比亚迪、大运等汽车公司。全市工业用钢比重,已由2021年的不足20%提升到现在的60%以上。
如今,积极开发新产品,争取更高的市场附加值已成为我市传统产业从业者的一致选择:宏达计划开发无取向硅钢,华鑫源计划开发帘线钢,高义计划开发光伏支架,工业用钢新产品已成众多钢企布局重点;阳光焦化旗下的华康建材已开发出微纤维新材料、启停电池用AGM隔膜等新产品,是国内唯一微纤维棉与隔板一体化生产企业;中铝山西新材料通过氧化铝精细化、电解铝合金化,带动链上企业开发出系列石油裂解催化剂等产品……
战新产业成链成圈
规模越来越壮大
去年6月,山西东睦磁电年产6万吨磁敏感材料一期项目投产。生产线上,多台机械臂自动作业,一个个磁环走下生产线,打包发往全国各地。在一期项目加紧生产的同时,二期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着。
“整个项目总投资7亿元,占地240亩,建设周期为3年,2025年10月完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标志着临猗县从上游原料生产到下游软磁材料生产的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届时,将具备年产6万吨磁敏感功能元器件、年产值18亿元的能力,可上缴税金6000万余元,提供1400余个就业岗位。”东睦磁电综合部部长姚雷介绍说。
山西东睦磁电产品涵盖了从铁粉芯到高性能铁镍磁粉芯等全系列金属磁粉芯,主要用于家电节能电子元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组件、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组件、光伏发电、数据中心服务器、5G通信、电力电子、电机等领域。
磁性材料是我市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材料产业又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比最高、增加值贡献率最高的一类。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九大领域。在我市,除数字创意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尚为空白或规模较小外,其他七大产业均有涉及。
我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是,聚焦新兴领域、突出特色优势,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成圈,规模不断壮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过不断努力,目前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逐渐成型成势——
新材料产业是我市战新产业中的“一哥”,2023年新材料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2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1%。其中,以中磁科技、鑫晟新材料、东睦磁电为代表的磁性材料,以阳光集团、梅山湖等为代表的碳基新材料,以黄河新型化工、佳维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绿色建材,是我市新材料产业的主要门类。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市对应着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分布在盐湖区、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夏县。我市重点从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两方面发力,合理布局电子信息产业,支持软件信息企业发展,加快5G建设和推广应用。目前,临猗科创园、夏县庙前电子双创基地已建成,软件信息服务业纳入技改资金支持范围,全市5G基站建设总量排名全省第二。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我市一方面以中车永济电机为龙头,培育壮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另一方面结合我市全省铸造行业企业数量最多、产能名列前三的实际,通过项目拉动特色制造产业做大做强。
生物产业在我市对应着生物医药产业,我市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企业自主研发、加强品牌建设,重点打造道地中药材、特色原料药、经典中成药等特色医药产品,加快构建晋南新特药基地。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市以支持大运汽车做强做大为重点,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快产业集聚、优化配套设施等,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我市的节能环保产业工业上主要是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废钢铁加工产业为主,共有21家企业。其中,新绛金唐再生资源(废钢铁)、山西晟莱再生资源(废轮胎)、山西志浩再生资源回收(废塑料)等9家企业纳入工信部公告准入。
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市有规上工业战新企业263户,占规上工业企业的28.5%;规上工业战新产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0.2%,占比21.5%,较2020年提升12.1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效益越来越凸显
今年“五一”小长假,运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流量”。
5月1日,央视报道,运城市在全国最受游客欢迎的小众旅游目的地中位列第二。“五一”小长假期间,仅抖音平台上发布的与运城有关的视频就达30.8万条,播放量突破67.5亿次。
据文旅部门统计,全市所有开放的A级景区累计接待人数同比增长35%,累计门票收入同比增长51%,累计旅游经营收入同比增长45%。
更可贵的是,“五一”小长假乘坐高铁来运的游客量同比增长40%,总量已超过离运游客量。运城旅游年票的销售量,“五一”小长假期间同比增长5倍多,购买者中外地游客占比超过60%,同比增长12倍以上。
如果说去年以来社交媒体平台上爆火的“水上列车”只是个前奏的话,那今年“五一”小长假汹涌而来的人流,再一次坚定了运城文旅融合打造“山西省旅游热点门户”、建设知名旅游强市的信心。
去年以来,我市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工作原则,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景区建设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手段,深入实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行动,不断丰富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每至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重点节假日,我市假日旅游市场数据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全市文旅经济表现出强劲复苏和高质量发展的喜人态势。
我市农业上的转型融合发展,体现在“工业农业”和“数字农业”建设上。
聚焦精深加工、创新拳头产品、提升链条价值,全力推进优质果蔬、饮品酿品等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实施预制菜产业培优、晋南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贴息、示范联合体等项目,为的就是实现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发展,做强工业农业。通过与山西云时代等公司对接,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并加快运营;与浙江省甲骨文公司对接,筹备“运农码”建设;与行政审批部门、新型农业主体等对接,持续推进乡村资产数字化服务平台有序运行,都是为了实现数字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全力发展数字农业。
融合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融合不仅在产业之间,更涉及行业上下游之间。
4月初,在我省举办的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2023年度评价交流活动中,6家企业获评年度优秀等次“链主”,其中就包括我市的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铝山西新材料有限公司。
大运汽车作为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链主”企业,牵引带动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在我省累计引进和合作供应商40余家,包括建龙钢铁、同誉轮毂、运城创大等本土配套企业。同时,积极面向全球市场,建成“大运—博世”联合研发中心,与华为、阿里斑马、本特勒等世界一流企业加强战略合作。
另外,山西建龙面向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开发了龙祥云商电商平台、建龙快成物流货运服务平台、ERP客户定制平台等专业化平台,实现了以钢铁主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下游数据贯通,目前已覆盖6100余家企业。
事实已经证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既是产业链的延伸,又是增强产业韧性和提高产业效益的必由之路。而数字经济的赋能,正从本质上改变着各个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速率,推动着规模与技术效益的更好发挥,也更快地改变着产业格局。
如今,我市正以“五个行动”为载体,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在不断向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级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力充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迈进中,具有运城特色的产业新优势将越来越多地涌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特征将越来越凸显。
压题照片:4月29日,在大运新能源汽车总装车间内,工人在流水线上装配远航汽车首款车型——远航Y6。
本报记者 常 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