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第二批市级特色轻工重点专业镇,见证我市特色轻工产业不断迸发——

新律动 新能量

本报记者 朱 姝

2024年05月13日

◀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内,工作人员在为澄泥砚拍摄推广视频素材。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河津市新窑头村的吕氏祖传琉璃工艺厂大师工作室,雕塑师傅师武志在制作灰陶龙头制品。

◀技术工人在砚台上雕刻花样。

◀河津市鑫泰琉璃灰陶有限公司的灰陶琉璃制品自动生产线。

“一捧汾河土,千年澄泥砚”“中国琉璃数山西,山西琉璃看河津”……澄泥砚和灰陶琉璃均是运城重要的传统特色轻工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消费品产业。

今年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重点专业镇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特优农业和特色轻工(工艺美术)3类,其中特色轻工类专业镇分别是绛州(新绛)澄泥砚专业镇和河津灰陶琉璃文化产业专业镇。

近年来,我市立足特色轻工产业基础和优势,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持续擦亮绛州澄泥砚和灰陶琉璃这两个传统名片,以产业园区为发展平台,以重大项目为载体,持续推动特色轻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非遗”擦亮品牌

“这是《荷塘月色砚》系列作品,一共100方砚台。每一方砚台虽形态各异,但都是统一的微缩荷塘夜色景观主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传统画卷。这是我们团队耗时3年精心制作而成。”走进绛州澄泥砚文化园展销厅,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全新的《荷塘月色砚》系列作品。

除了这一系列,厅内还展示着十二生肖、四大名著等多种系列砚台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绛州澄泥砚作为四大名砚之一,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渊源不言而喻。与其他三砚不同,绛州澄泥砚是唯一陶制的,需要经过过滤陈泥、揉泥、制坯、雕刻、烧制、水磨、抛光、设计包装等十多道环节,生产周期长达一年,仅澄滤就需十多遍,陈腐需6个月,阴干需3个月以上,成品率仅在30%左右,精品率低于8%,珍稀品更是凤毛麟角。这足以证明,其工艺之艰难、烧制之费时。

绛州澄泥砚工艺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则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跻身中国四大名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到清代时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1986年,绛州澄泥砚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蔺涛与父亲蔺永茂挖掘、研制绛州澄泥砚,使失传三百余年的“国之瑰宝”绛州澄泥砚重放异彩。他在恢复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与发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对澄泥砚传统的成色机理进行科学研究,着力打造强势文化品牌,成为科技部重点扶持项目。

绛州“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砚台制作技艺保护名录”,使“绛州澄泥砚”成为中国同行业第一品牌,填补了我国澄泥砚非遗技艺中的一项空白,并多次参加“中国砚文化高峰论坛”及国内外文化交流会,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了世界。

走进位于河津市新窑头村的吕氏祖传琉璃工艺厂的大师工作室,雕塑师傅师武志正在聚精会神地为他制作的灰陶龙头制作“龙舌头”。

只见他将一块长方形的泥块凹成舌头的流线型,在这条“舌头”上加入舌头缝、舌苔等细节,这条“舌头”制作完成后,师武志再小心翼翼地将它黏合至张开的龙口之中,让整个龙头瞬间灵动起来。整个制作过程有趣但考验制作技艺,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这个龙头是为郑州某项目制作的,成品龙头将被放置在建筑大殿的两个飞檐翘角上。现在它看起来是泥土色的,经过阴干、烘干等环节,置入窑里烧制后,就成为灰陶制品了。”师武志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在这个工作室内,看到除了有正在制作的龙头,还有正在制作的花脊等。这些泥土经过雕塑师傅的巧手雕琢后,成为造型各异的泥坯。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二十四孝、九龙壁、精卫填海等系列的灰陶成品,让人不断感叹雕刻之精细,成品之精美。

“灰陶是烧制一次成型,给灰陶上釉之后二次烧制,就成为琉璃制品。”河津市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吕氏祖传琉璃厂的展示厅内,记者见到了关公夜读春秋、孔雀蓝釉色琉璃瓶等琉璃制品。琉璃工艺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元素。

河津的灰陶琉璃产业还为永济普救寺、鹳雀楼修复工程全部古建筑提供灰陶琉璃制品,并且先后为榆次常家庄园、大同云冈石窟和华严寺等制作影壁及灰陶构件……河津灰陶琉璃,在整个灰陶琉璃业内都颇有影响力。

河津琉璃除了古建构件和诸如大禹治水、中华武圣等传统题材以外,还有生活中的花、鸟、鱼、虫、龙、狮子、麒麟、孔雀等形象,经过琉璃塑造创意创作,生产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工艺精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2008年,河津吕氏琉璃烧制技艺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国家级“非遗”为澄泥砚和灰陶琉璃产业品牌化发展注入巨大能量,让这些特色轻工产品“出圈”更出彩。

产业提档升级

“这座琉璃烧制窑的炉膛目前在北方地区算是最高的。这座窑的投入,让我们的琉璃制品产能大幅度提升至现在每天30吨至70吨。”河津市鑫泰琉璃灰陶有限公司琉璃烧制车间内,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看到,这座窑的熊熊烈火中“淬炼”出一个个深棕色琉璃制品,缓缓从窑洞中“走下”生产线,装运至叉车上,准备运往晾晒“大棚”。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这些琉璃制品就可成型,将被运往全国各地。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个企业还停留在窑形落后、厂房简陋、工艺滞后的发展阶段。2016年5月,河津市按照“文化+产业”的理念,制定出台了《河津市灰陶琉璃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并启动了灰陶琉璃产业园规划建设,全力推动灰陶琉璃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该企业也乘着这股东风,几年内完成了生产线建设,实现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就在鑫泰琉璃周边这一片,聚集着大大小小十家灰陶琉璃生产企业,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并引入全新生产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后,如何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发挥出企业的集聚效应,成为关乎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由此,我们加快了灰陶琉璃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河津市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边走边介绍道,“目前产业园区正在推进一些节点建设,在进入产业园区的路口进行龙门影壁、聚宝龙门等节点改造。同时,打通了园区运输通道和龙门大道交叉路口的运输堵点,打通园区内循环道路,方便了运输车辆通行。还将新窑头村纳入专业镇建设整体规划,高标准建设美丽新窑头,充分展示灰陶琉璃文化村的特色,全村上下水改造、美化工程正在进行。”

河津市新建灰陶琉璃特色文化产业园,并配套完善了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灰陶琉璃产业步入了园区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目前,河津全市灰陶琉璃企业13家,已入园发展10家、入驻开发区1家,正在搬迁入园企业2家。园区内建成琉璃辊道窑生产线1条、推板窑生产线3条,年生产能力1300万件;建成灰陶辊道窑生产线3条、梭式窑73座,年生产能力1.2亿件。灰陶琉璃产业已形成年产2亿件的生产规模,2023年完成产值1.2亿元。2020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津市“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乡”称号。2023年,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认定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4年,运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认定灰陶琉璃专业镇为市级特色专业镇。

下一步,河津市将成立研发中心,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河津窑文化研究院,作为灰陶琉璃产业专门研发机构,承担工艺改进、新产品研发等任务;研发设计文创产品,融入河津传统文化元素,已设计“鱼跃龙门壶”“古耿佛莲壶”“古耿茶盏”“古耿跳刀纹水盂”“古耿茶叶罐”“古耿油滴釉罐”“古耿花器”“鱼跃龙门杯”等8个系列19个产品。

文旅融合焕彩

“今天来这里研学的收获很丰富,我们见识到了绛州澄泥砚是如何从一捧泥土,经过大师们的制作成为一方砚台的过程,确实大开眼界。”一名新绛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在绛州澄泥砚文化园戏台上与同学们分享当天研学的所看、所学、所感。

据悉,初中生们一大早就来到了绛州澄泥砚文化园,领略到了文化园内的小桥流水、亭转廊回风采,参观了绛州澄泥砚、云雕、木版年画、仿古青铜、石雕、玉雕、宫灯、面塑等各种非遗技艺项目展览。

“主楼这边是中国名砚珍品展厅,将来中国各个不同砚种中的精品都会在这里展出,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名砚博物馆。”

“这里是文化体验区,绛州木版年画、新绛石雕等新绛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在这里展销。”

“这栋楼是研学教室,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澄泥砚、木版年画、面塑等非遗制作技艺。”

“这边是餐饮区,中午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就餐。旁边还有住宿区,可以给研学学生们提供住宿条件。”

……

园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绛州澄泥砚文化园项目占地面积约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园林面积15000平方米。建成后具备多项功能,既是绛州澄泥砚等各种非遗项目和特色文化的展销窗口,也是以国家级非遗为龙头、带动其他非遗项目面向游客的产业园区,还可以作为免费举办书画文化展览交流的沙龙,以及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学习基地和文化创意基地。

“我们园区的定位就是‘新绛会客厅’,在这里汇集新绛文脉,传承新绛文化。绛州澄泥砚文化园目前已经入驻32家传统非遗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户等,全方位展出新绛县的传统非遗产品,让游客可以一站式了解新绛县的传统非遗文化。同时,我们也希望将绛州澄泥砚文化园这一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砚台非遗文化主题园区,打造成一个集交流、展示、技艺体验、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主题园区。这是一个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模式探索,如果成功,将彻底实现绛州澄泥砚从单一文化产业到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该负责人说。

为让众多的非遗文化企业进驻园区,新绛县也因势利导,指导规范绛州鼓乐、木版年画、云雕、青铜器、宫灯等十余家非遗文化企业入驻,使之成为“新绛传统非遗文化中小微企业文化双创基地”和“新绛县传统非遗文化研学基地”。政府还拿出专项资金,对入驻的中小企业给予专门奖励,在园区组织开展了“非遗+文旅、非遗+会展”等活动,通过文旅融合、抱团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形成集聚优势。

据悉,目前餐饮环节正在完善中。该环节完善之后,绛州澄泥砚文化园的产品体系逐渐成熟,打造为“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目的地。

立足“新绛会客厅”定位,绛州澄泥砚文化园主动参与我市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以不断升级创新的“产品力”助力我市文旅产业丰富产品、增加体验、完善业态,延长并拓宽文旅消费链条。

绛州澄泥砚产业链涵盖面塑、云雕、木版年画、青铜器等非遗文化产业,相关产业市场主体达40余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0名、工艺美术大师15名,拥有绛州澄泥砚、積文斋毛笔、何气坊剔犀、大唐云雕等著名商标,其中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在交流、展示、技艺体验、旅游观光等领域实现全方位发展,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年产量3万余块,2022年产值1.2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