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科技赋能冬枣产业

本报记者 王新欣 通讯员 闫豪杰

2024年05月13日

初夏,在大部分冬枣树刚刚开花的时候,临猗县河东圣鲜枣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户闫耀普的大棚冬枣树,早已通过现代化智能管理落花坐果。

“我们的大棚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监测指标,全部由智能系统监控,通风、温度控制、卷帘等操作也已全部实现自动化智能控制。如今,我们的大部分枣树已经坐果了,按目前的长势来看,预计在6月底就能上市,比传统大棚的冬枣能早两个多月。”闫耀普说道。

临猗县冬枣种植面积有20万亩,其中有50%是露天种植,而其他10万亩的设施大棚里,超过70%是普通单膜棚,虽然这些大棚实现了设施化生产,但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仍有待提升。

临猗县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正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建设,依托冬枣生产4.0先行先试示范区,建立了冬枣试验站和1400平方米的智慧设施大棚。智慧设施大棚的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冬枣的产量和品质,更让枣农们实现了高投入和高产出,亩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我们正逐渐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大棚种植模式,包括暖棚、普通棚以及防雨棚等,可以有效拉长冬枣的生长周期。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避免了冬枣因集中上市导致的价格波动问题,还确保了农民的收益。”临猗县冬枣生产技术顾问、高级农艺师隋建国表示。

为了帮助枣农更好地适应智慧农业的发展,临猗县农业农村局还组织农技人员为枣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第一个就是补充一些壮蕾的元素,主要是磷元素,磷元素在目前这个时期主要起到一个很好的壮蕾作用,施肥时最好是用施肥枪注入,一亩地不要施太多了,10公斤左右就完全够用了。”在庙上乡薛家庄村荆立业的冬枣大棚内,隋建国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传授给枣农,还从通风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让荆立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提振了发展冬枣产业的信心。

在科技赋能下,临猗冬枣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临猗县将继续升级改造冬枣大棚,发展100亩集中连片智慧设施大棚,实现临猗冬枣从6月至10月均可采摘,使冬枣产业不断提质增效,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