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鸸鹋养殖 特色与潜力并存

本报记者 范 娜

2024年05月13日

提起养殖业,生活在北方的我们见到最多的便是养羊、猪、牛、鸡等家畜家禽。然而,在河津市柴家镇北张村的一个养殖基地,却饲养着一群与众不同的“巨鸟”——原产于澳大利亚的鸸鹋。

这些有着大眼睛、长睫毛、大长腿的鸸鹋,无疑成为我市养殖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日前,记者怀着好奇与期待前往河津,走进了这个鸸鹋养殖基地,近距离了解鸸鹋落户当地的原因,并深入探究了它们的养殖管理情况,以及鸸鹋养殖的潜力和即将带来的产业发展前景。

浑身是宝,引进河津

初夏时节,阳光灿烂,坐落于北张村西南方的鸸鹋养殖基地内,一只只体型几乎与成年人相仿的鸸鹋在“悠然自得”地踱步。当有人走近时,它们并不躲避,反而挥动着灰褐色的翅膀,伸长脖子,仿佛在等待着喂食。

为什么要养殖鸸鹋,养殖基地负责人、“90后”小伙王国良向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我一直都有在养殖行业干出一番成绩的想法,但北方的养殖市场已经较为成熟。为此,我跟合作伙伴、堂兄王红国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终选定了鸸鹋养殖这个项目。”王国良说。

鸸鹋是世界第二大鸟类,它的体型仅次于非洲鸵鸟,是一种价值较高的禽鸟,它的皮是优质的皮革材料,羽毛因不含有静电可作为精密仪器的防尘扫以及航天工程材料,肉、蛋营养丰富,蛋壳还可制成工艺品,鸸鹋油更是金贵地可制成化妆品。可以说,鸸鹋浑身上下都是宝。在全国,养鸵鸟的比较多,但鸸鹋养殖却很少,全省也仅有两三家。

鸸鹋的养殖“钱”景让人心动,但让王国良兄弟俩下决心养殖鸸鹋的,还与它们强大的生存能力有关——鸸鹋对常见的禽类传染病抵抗力强,且饲料主要以草为主,比较容易管理。

“鸸鹋是杂食动物,像槐树叶、玉米、麦麸、苜蓿等,它们都会吃。”说着王红国随手拿了一把苜蓿进行投喂,被一群鸸鹋争抢着叼走三两下便吃掉了。

2021年,王国良兄弟俩试养了十几只鸸鹋,仅养了一年,就被重庆一火锅店打包买走了。有了这一年的养殖经验,他们信心大增。2022年4月,他们又从广东买回了500只鸸鹋雏鸟,好不容易精心照料这些雏鸟“满月”,被山东一养殖场“强买”走了100多只。现在养殖基地有300只鸸鹋。

为了把这些鸸鹋照顾好,王国良兄弟俩用心良苦。他们把北张村一个十几米深的沟填平,并在其上种了很多洋槐树,围了栏杆,才有了现在这个占地4亩的养殖基地。

“这两年,我们跟陕西、广东等地的加工厂、化妆品生产公司都有合作,与太原、西安等地的月子中心、养生会所也建立了联系。鸸鹋羽毛、鸸鹋油、鸸鹋蛋都有专人上门收购。”王国良介绍道,鸸鹋长到第3年开始产蛋,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它们的产蛋期。一只鸸鹋一年只产30个蛋,一个蛋能卖到200元。基地养的这些鸸鹋今年刚好是第3年,冬天就要开始产蛋了。

垫资两年,咬牙坚持

养殖鸸鹋虽然“钱”景广阔,但在开始的前两年却是鲜有收益的。王国良坦言,其中最主要的开销,一方面是购买鸸鹋雏鸟的费用,另一方面则是每天的饲养费用。

在养殖基地一间厂房里,一台像小型面粉加工设备的饲料粉碎机正在作业。只见工人把一袋玉米粒倒进粉碎机下面的一个小桶,把其他添加物从粉碎机左侧入口倒进机仓。所有原料放进去后,工人用脚踩下开始键,玉米粒很快被上方连接的管道吸进机仓,饲料开始粉碎加工。十多分钟后,一桶桶被粉碎成小纸屑大小的鸸鹋饲料就制作成功了。

在粉碎机旁边,堆放着十几袋玉米,还有一袋袋制作饲料需要添加的豆粕、麸皮、维生素、矿物质,以及数袋已经粉碎好装袋的鸸鹋饲料。

“我每周都花费两三个小时加工饲料,每次加工两三吨,这么多饲料也只够300只鸸鹋吃一周。”养殖基地工人高堂伟介绍道,每天他都要投食两次,早上一次,下午一次。

王国良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一只鸸鹋每天的饲料费用是两元,一个月就是600元,300只鸸鹋一个月的饲料费用就得1.8万元。

“购买鸸鹋雏鸟花了20多万元,300只鸸鹋的饲料一年也得20多万元。我平时在陕西韩城一家电厂上班,养殖基地这边就雇佣了北张村一名村民招呼,每个月给工人开工资也得两三千元。”王国良说,为了减少开支,他把家里的五六亩地全部都种上了玉米,然而这些玉米也仅仅够这些鸸鹋吃两个月而已,其余的饲料仍然需要从外部收购。

值得庆幸的是,家里人非常支持他的养殖事业,他从事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父亲以及合作伙伴王红国都会持续不断地给养殖场提供资金支持。

两年的时间里,在王国良的悉心喂养下,这些鸸鹋逐渐长大。它们力气很大,比较凶猛。当面对记者的照相机时,它们会上前去啄相机镜头。当无人机在上方拍摄传出异响时,它们会停止进食,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好奇地抬头望向天空。

看着眼前一个个生龙活虎的鸸鹋,王国良的眼里充满了期待,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自己的养殖事业,同时也为了日后家人能有更好的生活,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延长链条,发展产业

如今,鸸鹋养殖基地除了做好鸸鹋的喂养工作,还提前谋划,把鸸鹋蛋的孵化以及鸸鹋雏鸟的哺育等工作都准备妥当。

在养殖基地的一角,王国良指着一台像小冰柜一样大小的设备介绍道:“这是一台孵化机,很早就准备好了。这台孵化机能一次性孵化三四十个鸸鹋蛋。蛋放进去后,只需把温、湿度调节好,53天后鸸鹋蛋就会孵化出鸸鹋雏鸟。”

目前基地有300只鸸鹋,其中40%是雌鸸鹋。它们产的蛋也不知有没有受精,因为鸸鹋蛋壳较厚,光照不进去,只能全放进孵化机内慢慢孵化。

虽然鸸鹋养殖3年才会产蛋,但去年冬天,基地的一只鸸鹋却产了一个蛋。

王国良随即打开手机,展示了当时拍摄的鸸鹋蛋照片。这个蛋看上去比鹅蛋稍大一些,形状宛如小甜瓜,呈椭圆形,整体呈现出翡翠绿的色泽。“这个鸸鹋蛋重达1斤多。由于只有这一个,所以我们就没有将它没放进孵化机,而是把它吃了,味道还很鲜美,比鸡蛋还要好吃呢。”王国良开心地说道。

离孵化机不远,有一排厂房,那是鸸鹋雏鸟的育雏室。

王国良说,鸸鹋雏鸟从广东引进回来后,就是先在这里养100多天,等稍稍大一些才转移到围栏那边去养。

育雏室一共有4间,每间面积大约为15平方米。育雏室内设有多个隔断,上方悬吊着七八个比普通灯泡大很多的保温灯。

“鸸鹋雏鸟回来的时候非常小,需要在这里进行两个月的保温。每间育雏室能够养育50只雏鸟。白天天气好的时候,还要把它们放出来活动。育雏时间是每年的3月到6月。”王国良说,专门的孵化基地还在建设中,基地将以孵化鸸鹋蛋、孕育鸸鹋雏鸟为主,发展产业链。

在王国良兄弟俩的规划里,发展鸸鹋相关产业链,不但要做好成年鸸鹋的喂养工作,还要做好前端的孵化和育雏,以及终端的鸸鹋处理工作。“我们有这样的打算,准备开一家特色饭店,把重庆、成都那边的火锅店或者涮锅店引进来,专门经营鸸鹋肉,让咱们本地人也尝尝鲜。”王国良说,与此同时,基地还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如此一来,从鸸鹋的养殖、管理,到特色饭店的经营,将会带动相当多的人就业,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

在开展鸸鹋养殖之前,北张村全村有3000多口人,他们主要依靠种地为生,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仅有2000多元。因为收入微薄,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贷款买车去跑运输。然而,如今在鸸鹋养殖基地的带动下,北张村的其他村民也逐渐涉足养殖行业。

对于发展鸸鹋产业,北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志存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说:“鸸鹋的饲养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养殖品类,当前这个市场相对小众,但却为北张村未来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图① 河津市鸸鹋养殖基地。

图② 王国良在粉碎饲料。

图③ 给鸸鹋喂食。

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