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商道上的关公信仰

■关新刚

2024年05月14日

在民间,关公成为财神的说法很多。有说关公在董督荆州时,老乡王三去见关公想谋个一官半职。关公不允,资助王三开了个酒馆,后酒馆被一帮痞子所抢,关公主持公道,将痞子绳之以法。王三为谢恩,在酒馆挂起了关公画像,没想到生意更加火爆。众商家跟着效仿,也纷纷挂起了关公画像。关公由此逐渐成为招财神。

有说关公离别曹营时,将曹操所赠予的“上马金、下马银”等财物按“原、收、出、存”列述清楚。曹操看完感叹再三,让军中所有掌管财粮官员以此账簿为摹本,将军需开支罗列明白。后来这种精通算数的“日清簿”记账模式也被众商家采用。关公成为理财神由此而得名。

有说宋真宗年间,关公大战蚩尤怪,河东盐池恢复了生产,宋王拜请关爷下凡,并送上大量的崇宁新币,并言明:“以此封汝……”话音未落,关公倏然消失。

还有说,关公祖籍山西,又为西蜀大将,民间则称关公为“五路财神”中掌管西路财源的西路财神。然而,古代商人尤其是著名的晋商们,他们在虞坂古盐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四大商贾道上,坚守关公信仰,秉承关公精神,走出了一条“平安是福,信义是财,义利相兼,义财相通”的富商兴业之路。

商道一 虞坂古盐道

虞坂古盐道位于关公故里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以南、平陆县张店镇以北的中条山麓。古盐道全长8公里,路面宽2米至4米,曾经是河东池盐运销中原、西北乃至全国的主要通道。通道位于古虞国地境,故称虞坂古盐道。

虞坂古盐道距运城盐池10余公里,距常平关帝家庙24公里。它不仅是古河东运盐之道,同时也是盐商、晋商传承关公精神的复兴光大之路。

盐池历史概要

运城盐池又称河东盐池,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3公里至5公里,总面积132平方公里,由鸭子池、盐池、硝池、镁池组成。

据河东池盐博物馆资料记载,河东盐池历史上的管理办法,先后有“民采、民运、民销”“民制、官收、官运、官销”“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官运官销和商运商销”以及“政府发行盐钞,商人付现领钞,盐场按钞发盐”和“池盐产销分家,坐商只管生产,运商负责运销”等。

据考证,历史上众盐商把运城的池盐运往外地,同时也把外地的商品“捎”回山西,这样就逐步形成一个围绕池盐运销,带动其他商品流通交易的营商环境,使得明清时期兴盛起来的晋商,大都是由经营河东池盐的盐商起家的。

盐道古迹原貌

河东池盐行销天下,虞坂古盐道是最为主要的交通主道。虞坂古盐道开凿于西周初期,明正德八年(1513年),都察院监察御史张士隆曾组织劳工对其进行扩凿。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盐池,绕开险峻难行的虞坂古盐道,重新修筑了一条公路,虞坂古盐道由此渐渐废弃。

虞坂古盐道主要遗构有青石槽、锁阳关、瓦罐庙、响铃弯、坪头铺、卸牛坪等。

青石槽,古盐道是从坚硬的山石中开凿出来的,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山,青石上的道道凿痕,迄今清晰可见。

锁阳关,依托悬崖绝壁和深沟大壑而建造的一个重要关口,历来为兵事活动咽喉所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瓦罐庙,原本是官府设立的关卡,盐车经过此处,都要从盐车上截留一些盐,以示纳税。运盐者把此地称之为“挖刮庙”。

响铃弯,盐车走到此处,牲畜脖子上的铃铛叮当作响,以让下一站坪头铺的商家闻声出门,招揽生意。

坪头铺,是走出古盐道、进入平地的首个驿站,盐运人员在这里把盐车上的盐重新分装,人和牲畜也可在此喘息“打尖”然后进入中原。

卸牛坪,意为此地之后地势平坦,牲畜可以拆卸驮运工具,改为车辆运销。

这条与河东池盐关系密切的运盐古道,历史厚重,影响深远,它对于传播关公精神,弘扬关公文化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盐引入市走俏

明初年间,为了防御蒙古族瓦剌和北方游牧民族鞑靼对中原地区的袭扰,明政府沿北部长城防线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简称“九边重镇”)。九边重镇地处遥远,土地不易开垦,交通不便,军需粮草供需困难。明太祖委托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边关重镇运送后勤粮草后发给盐引作为补偿,以获得合法运销官盐资格,商人们持“盐引”到河东盐池领取食盐后进行合法营销。这种“以粮食换取盐引”赚取差价的方式,古称“开中制”。

据记载,当时兑换标准为在大同仓缴纳一石米(约120斤),或在太原仓缴纳一石三斗米(约157.5斤),可领取一盐引(一盐引可领食盐200斤)。通俗讲,盐引就是古代官府垄断运销食盐的一种凭证,这一过程其实就是“盐价折抵米价,转运费代纳盐税”的一种交换形式。据了解,盐引最初始于宋代。

票号,始于明末清初,是山西商人所使用的一种以汇兑为主要业务的有效凭证。清末,票号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资本。

盐商是晋商的先驱,晋商又是盐商的发展。如果说我国最早的重要商品是食盐,那么最早的商人就是盐商。晋商鼻祖猗顿,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依靠贩运食盐和牲畜起家的。明清时期的晋商,也是依靠贩运食盐和茶叶,成为我国最成功的商帮。盐池作为天下商贸业的发源之地,促使盐商成为晋商驰骋商界的先驱,也使得盐商使用的盐引,为晋商兴起的“票号”提供了索引,奠定了基础。无论是盐引,还是“票号”,他们都是信义的符号,诚信的积淀,财富的凭证。

“开中制”的实行与推广,既减轻了明政府补给九边重镇的军需负担,又为盐商的发展壮大,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使得明清时期山西、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食盐,全部由河东盐商供应。

据查证,明代中期,在运城盐场注册登记的河东盐商就达500余家。

盐商筹资建庙

运城市关王庙,俗称信义财富庙。它始建于元前,元至正五年(1345年)修竣,明成化元年(1465年)重修,正德七年(1512年)再重修,嘉靖十四年(1535年)又重修。20年后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地震倒塌,直至42年后的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都察院巡盐御史吴楷偕盐商大贾重建。

巡盐御史吴楷(曹州人,曹州今属山东菏泽),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作为巡盐御史派遣运城,主要督查盐税收缴和盐务运营管理。

吴楷为何要组织盐商们修复运城关王庙呢?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生产需要。宋真宗演绎出的关公大战蚩尤怪神话故事,就已尊奉关公为池盐安全生产的保护神了。盐池修建关庙,祈求风调雨顺,安全生产。二是运营需要。盐商为了信仰真诚和祭拜,集资筹建“家”庙,祈求出入平安,财源广进。三是为政需要。崇关建庙既可赢得百姓支持,又能博得帝王赏识。明神宗万历皇帝就十分尊奉关公,他在位48年,曾罢朝30年,却3次为关公加官晋爵,使得关公从“侯爵”晋升为“帝爵”;“真君”晋升为“帝君”;“汉寿亭侯”晋升为“关圣帝君”。关王庙正殿修缮期间,正是敕封关公为“帝”思想形成的准备时期。

河东盐商为寻求精神上的支撑和依靠,出行前一定要膜拜关公,装运食盐的马车上也要请一尊关公圣像。他们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坚守“朋合为帮,和衷共济”“信义为本,义利相兼”的经营准则和商贾之道,挣到了票子,得到了实惠,进而盖庙建馆,以偿心愿,也为遍布全国各地的盐商和晋商们兴建关帝庙宇和会馆,提供了基础,闯出了新路。

河东盐商在关公故里虞坂古盐道这个历史大通道上,带出去的不仅仅是关公圣像、关公故事和关公崇拜,而且还带出去了关公信俗、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

商道二 丝绸之路

张骞,作为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身边侍从和护卫的中郎官,在出使西域13年中,虽然没有达到寻求共同抗击匈奴盟友之目的,但对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等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也为汉朝时期开辟通往中亚地区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财富。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国都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全长7000多公里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也是我国古代商人用驼马、小舟和脚步将蚕丝和丝织品等物产运往西域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之路。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上长安至天山走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崤函古道上的关帝庙

东汉时期国都迁至河南洛阳,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随之延伸。洛阳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关公遗迹以及信众膜拜的集聚地之一,建有关林、关帝庙、妥灵宫、五圣堂、关公会馆等建筑。

洛阳城最早的关帝庙在关林,建于汉末。关林内现保存的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重建关王冢庙记》碑刻记载:“洛阳县南门外,离城十里,有关王大冢,内葬灵首,汉时有庙。”史料还披露,自明代关林修建以来,每逢关公生辰、忌日,洛阳城会举行盛大的关林庙会,各工商业组织也会赶来祭拜关帝,祈求出入平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从洛阳城向西出发,就是古丝绸之路上洛阳至长安的崤函古道。在这条长达200余公里的两京官道上,建有宜阳武庙、洛宁关帝庙、河底关帝庙、陕县张村塬关帝庙、新安关帝庙、陕州关帝庙、灵宝朱阳镇关帝庙、周至关帝庙和户县关帝庙等建筑10余处。

河西走廊上的关帝庙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都长安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战略重地。因其地处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称河西走廊。其路程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主要涉及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等城市。在这条东西长达千余公里的廊道上,保存有始建于唐代年间的甘肃武威市莲花山关帝庙、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武威市黄羊镇关帝庙、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的张掖市小南街关帝庙和始建于明代年间的嘉峪关关帝庙等建筑。其中最早的是莲花山关帝庙,最著名的是嘉峪关关帝庙。

甘肃张掖,自古以来就是开疆定边、保卫中原的前哨阵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通往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流通重镇。据记载,清朝中叶,在张掖的山西大商号就有70余家,从业的山西商人约有2000余人。张掖山西会馆应运而生,就不足为奇了。

张掖山西会馆,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小南街,占地1750平方米,是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客民赵世贵、赵继禹、张朝枢等,携山陕客商将始建于雍正二年(1724年)的关帝寺改建为山西会馆。该馆现为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晋商会馆之一,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会馆,既是山西游子们寄托乡情的地方,也是晋籍商帮们议事商谈的场所。他们筹资修建会馆,目的至少有三:

一是晋籍商帮们与关公是同籍老乡,在此修庙设殿供奉关公祈求福佑,应当是灵应如响,永荷神庥。

二是晋籍商帮们为了共同抵御外侮,抱团取暖,以义制利,经营规范,扶贫济困,救助施善,在此结帮友、设会馆、修建议事场所,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基础地位和经营范围。

三是当地人同样尊拜关公,在此修建关帝大殿和戏楼,方便人们进香朝拜,免费观看戏演出,以此赢得当地百姓的尊重与支持,创造更加宽松优异的营商环境。

嘉峪关是河西走廊的西端尽头,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城。嘉峪关关帝庙,原称武安王庙,明代中期所建,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瓮城西墙外东城楼下,总面积720平方米。庙前有一戏楼,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是当时嘉峪关居民和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

天山走廊上的关帝庙

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再向西行就是新疆天山。天山走廊分布着众多的丝路重镇,几乎每个历史名镇都曾建有关帝庙。

天山关帝庙坐落于新疆哈密市东天山之巅、哈密市区与巴里坤县之间,海拔2800余米,庙宇类似北京四合院。现存建筑主要有石狮、山门、钟鼓楼、厢房和大殿。大殿供有关公、周仓和关平,两侧为配殿。据记载,原庙始建于唐代贞观十四年(640年),是在丝绸之路新北道繁华时期,由古驿道商人筹资修建。在连绵五千里的天山,建于山之巅的庙宇,仅此一座,故有“天山第一庙”之美称。除此之外,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境内还建有关帝庙等建筑10余处,现保存完整的有纳达齐关帝庙等。

丝绸之路上密布全程的关帝庙,犹如一座座古代商人们寄托心灵、养精蓄锐的舒心园、加油站,他们在这里祭拜关帝,祈求福佑,会聚商帮,在商言商,从长议商,以求信义为本、义利相兼、义财通天。

商道三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道之一。它是七世纪时期我国四川、云南、青海、西藏一带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载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承载的是汉藏人民和睦相处、平等交易、以茶易马、以马换茶、茶马互市、因市而道的历史记忆。

据记载,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商贸之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为推动汉藏人民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013年3月,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古道历史古迹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主要以川藏线、滇藏线和青藏线(也称甘青线)三条道路为主。三条古道中,川藏线开通最早,运输量也最大,道路长3100公里。滇藏线道路最长,约3800公里。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在这极其寒冷的环境中,藏民们的饮食便以高热量食物为主。喝茶不但可以促进高热量食物消化,而且还有消毒杀菌、提神解困、消食除痰、降脂降压等功能,久而久之,喜欢喝茶的藏民们便与汉族的茶商们进行茶马交易,合作往来。

茶马古道的历史形成,使得初期的茶马互市,开始有了毛皮、布匹、药材、食盐、日用器皿和土特产品等交易。交易的足迹涉及我国川、滇、青、藏四省,后抵达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外延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域,远达欧洲地区。

四川巴塘关帝庙

茶马古道在四个朝代近千年时光的传续中,三条线上都曾建有供奉关帝的各种宫、庙、殿、辕、阁、寨、院、斋、亭、楼等,其中在川藏、滇藏两条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会处——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这座边陲重镇上,至今还保存有一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关帝庙。

该庙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正殿供奉有关公、关平、周仓及财神爷赵公明,两侧配殿供奉有轩辕黄帝、鲁班、嫘祖及孙膑,庙后建有观音殿。关帝庙从主柱到横梁,绘有《桃园三结义》《夜读春秋》《单刀赴会》《过关斩将》等唐卡壁画。

庙里还建有魁星阁、戏台和钟鼓楼,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的中午和午夜十二点,庙中都要击鼓鸣钟,提醒人们这两天为朝拜关帝的日子。每年农历九月十三,这里还会举办关公单刀赴会节庆活动。活动期间,藏族居民和寺院僧人也会前来参与。

巴塘的藏民们很崇拜关公,他们称关帝庙为格萨尔拉康或格萨拉康,意思是格萨尔王之神庙。关公、关平和周仓,也被他们看作格萨尔王三兄弟的化身。格萨尔王是藏民传说中一生戎马、扬善抑恶、传播文化的旷世英雄。

《巴塘县志》曾记载: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来巴塘做茶马贸易的汉族茶商,组织成立了汉商公会,又叫财神会。汉商公会成立后所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倡议、聚乡谊、筹资金、置地块、建关庙。关帝庙建成后,汉族茶商在庙里兴办汉文私塾,免费邀请藏族学生前来就读,教学经费由汉商公会承担。

鉴于巴塘关帝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2007年6月,巴塘关帝庙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易武关帝庙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镇,曾是滇藏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源头和驿站。据记载,清乾隆初年,随着茶叶垄断经营的逐步放开,上万名汉族茶商涌入此地,改造老茶地,开建新茶园。汉族茶商的进入,为该地带去了关公信仰与文化,因而在易武镇所辖的麻黑、曼秀、易比、漫撒、弯弓、曼腊、曼乃等村庄,都相继建起了关帝庙。

这里的汉族茶商信奉关公,力学笃行,靠着“上不愧天,下不怍民”的信义性格,凭着“忠厚仁义、勇于吃苦”的大爱精神,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深度信任和拥护,为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商贾们的“义利观”

茶马古道上的商贾们,常常面对山体滑坡、野兽毒虫、瘟疫疾病、土匪强盗等危险,在长达几个月、行程千余里的跋涉中,往往需要凭运气、靠赌命、玩胆量,才能走完一程。所以他们特别讲究神灵庇护,膜拜祈福,对于建关庙、拜关帝、行鸿运、保平安、发大财的愿望,更显真切。

不用说,茶马古道上的关帝庙,就是商贾们温馨而又神圣的“家”。他们在这里不仅能够遮风挡雨,休整小憩,还能够进香朝圣,得偿夙愿,祈求平安发财,秉承关公精神,坚守“信义成就信誉,信誉创造财富”的商业信条,形成了中国商贾独有的“义利观”。

商道四 万里茶道

著名学者蒙曼在纪录片《寻踪晋商》片头中这样讲:山西晋中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里的晋商,既创造出了汇通天下的票号,也走出了贯通万里的茶道。万里茶道,成长为一条贯通中蒙、中俄、中欧的国际大通道。其带来了中国南方的一瓯清茶,又焕发出草原奶茶和俄罗斯炊茶的浓香,这是国际贸易的巨大成功,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精彩案例。

万里茶道历史渊源

16世纪中叶,山西茶商每年都要到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等产茶地收购茶叶,并在当地投资办厂,雇佣工人,田间采茶、加工砖茶。

17世纪中后期,山西茶商们又以挑夫、船筏、马帮、驼队等运载工具,相继将福建武夷山的茶叶,从福建崇安下梅古镇,跨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八省区,途经中蒙俄三国38个城市,辗转运至蒙古国再到恰克图,最后由俄罗斯商人运往莫斯科、圣彼得堡,进入欧洲。

这条国际商道大动脉,总长约1.4万公里、中国境内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古代茶商们以茶为商,用脚步和胆量创造出横跨欧亚大陆经济文化大通道的伟大创举,成为有着巨大的历史人文价值的“万里茶路”。

我们不能忘记,古代万里茶道上功不可没的开拓者和带路人。据记载,著名晋商常万达,山西太谷榆次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曾占据全国茶路前沿。他以河北张家口为中枢,在江南买茶山、办茶厂、设商号,在南起苏杭,北到恰克图,西至重庆,东到沿海、奉天(今辽宁沈阳),设立了50余个商号或工厂,使得常家茶叶商业行销网络,占据大半个中国。

由此说,晋商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践行者,也是万里茶道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万里茶道的发展史上,晋商功不可没,晋商背后的强大支撑关公精神更是功高盖世。因此,不论晋商走到哪里,他们都要把关帝庙建到哪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万里茶道沿途,现遗存的关帝庙和会馆,有河南洛阳关林庙,山西太原大关帝庙、大同关帝庙,河北张家口关帝庙等16处;江西上饶石塘镇、九江吴城镇,河南社旗赊店镇、洛阳老城瀍河区、南阳郭滩镇、南阳源潭镇,内蒙古多伦县城等地建有山西会馆、山陕会馆等10余处。

社旗山陕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地处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此地明代年间曾为我国南北九省的水陆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中心和万里茶道上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中原地区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和各地商帮汇集创业的商贸中心。

社旗山陕会馆为宫殿式古建筑群,总占地1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轴线分别有琉璃照壁、悬镒楼、大拜殿和春秋楼。大拜殿和春秋楼里面都供有关公坐像。会馆两侧建有辕门、马厩、钟鼓二楼、东西廊房以及大拜殿两侧的药王殿、马王殿等。

据记载,明代年间,全国约有16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作为旅居此地实力雄厚、影响较大的晋商与秦商,出于叙乡谊、通商情、接官迎仕、祭神求财、多边贸易、引领市场的需要,于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联手始建“山陕同乡会馆”,又称关公祠,直至光绪一十八年(1892年)建成。该馆连建136年,实属罕见,堪称“中国第一会馆”。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旗山陕会馆作为民间商会的首席代表,不仅在基本职能、组织形式、活动办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外,还在寻求公平合理交易,消除欺行霸市、囤积居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漫天要价、恶意竞争、欺骗顾客上作出了表率。

为了统一度量器具,杜绝缺斤少两,他们制定有《同行商贾公议戥秤规矩》;为了统一规范经营,取缔不正当竞争,他们制定有《公议杂货行规十八项》。信义为本,以义制利,有义才有德,有德才有利,成了这里商业界的商业伦理。秤平、斗满、尺足、客满意、我高兴,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会馆内除以正面熏陶信义道德之外,还从反面警示人们不讲信义就会付出沉重代价。如雕刻于石牌坊上的“福禄寿”三星图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教育题材。古人把16两定为1斤,16两即为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共16颗星组成。商人如果不诚实守信,缺斤短两,坑害顾客,克扣一两就会减福;克扣二两就会损禄;克扣三两就会折寿。人在做,天在看,天地良心谁敢变!

会馆随处可见的各种神兽造像,也都在教化人们不可贪得无厌,否则将会受到惩罚。虽然这种道德教化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在那个时代,却能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雕刻于社旗山陕会馆石碑上的信义规则,隐寓于图案中的信义教化,寄托于关公身上的信义故事,流传于民众间的信义传说,成为我国明清时期晋商引领市场“信义为先,以义制利”的取财之道、经营之魂。食蔬食鱼不食言,赊酒赊旗不赊义。信义,既是社旗山陕商人雄踞中原、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盐商创业、晋商兴邦的不尽源泉。

洛阳关林庙

大运河是我国东部平原上,古代劳动人民修筑的一条承载南北交通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水运大动脉。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地域,被冠以豫西地区经济重镇、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名头。

关公首级墓葬之地洛阳关林,既是我国唯一的集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也是茶道古道上茶商们祈求关公庇佑的代表性经典庙宇。

关林,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余亩,明清时期宫殿式建筑庙宇,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墓冢等。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潞泽会馆,位于洛阳老城东关新街南头,俗称东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当时山西潞安府、泽州府两地商人为聚会方便,在洛阳城捐资修建的会馆,也是关帝庙的布局。该会馆作为茶道商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位于洛阳老城区九都东路171号,依托洛阳山陕会馆古建筑群而建成。该馆的“洛阳与万里茶道”基本陈列,通过“以茶为媒,中俄互通”“天下之中,茶道重镇”“举国之饮,品味茶香”三部分,将万里茶道还原给百姓大众。

太原大关帝庙

山西商人们靠着聪明智慧和吃苦精神把一块块茶叶卖到了全世界,山西是万里茶道绕不开的重要省份。在2015年中蒙俄三方组织共同发布的《万里茶道全图》上,山西晋城、长治、祁县、榆次、太原、忻州、朔州、大同、杀虎口等地名,连成一线,榜上有名。

万里茶道南茶北运由河南洛阳进入山西晋城后,太原市是必经之地。据资料记载,途经太原的商帮有两条路可作选择:一条不进城,从东面走官道(今建设路)北去;另一条进城到庙前街大关帝庙祭拜关公、祈求护佑、装卸货物、打尖休整、会商交友。

太原市大关帝庙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36号,为金元时期基址上的明清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是太原市规模最大、形制较为完整的关帝庙建筑群。

该庙坐北朝南,为前后二重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坐落有山门、正殿、春秋楼,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碑廊、厢房、围楼等及东西别院。正殿为明代建筑,殿内供奉有关公双手抱笏帝装像,帝装像上方匾额为“神功仁佑”。后院春秋楼(又名麟经阁)为二层楼阁,清代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关帝庙崇宁殿两侧碑刻,详细记载了该庙捐资修缮详情。在众多的捐资商户名单中,除了我们熟知的老字号,如稻香村、双合成、一品香、晋宝斋等外,还有茶室,如一品香、钦记茶庄、宝玉茶室、前进茶庄、风铃茶室、素兰茶室等。这些不仅反映出当时太原商业的繁荣景象,更证实了茶商们在太原的辉煌过往。

大同关帝庙

茶商们在太原休整后出发,穿过镇远门(今太原市北大街解放路口处)北去,行至山西代县雁门关到大同后,又分两路:一路去河北张家口(东口)沿张库商道到蒙古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再至俄国恰克图;一路去杀虎口(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再到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继续往北到蒙古库伦再至俄国恰克图。

大同关帝庙,位于大同市鼓楼东街,坐北朝南,始建于元代。沿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山门、过殿、主殿、春秋楼,两侧配有钟楼、名将祠、财神殿、奶奶殿。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主供关公。春秋楼为两层歇山顶建筑。西配院有结义园、结义堂、武侯祠。2013年3月,该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张家口南连中原大同,北接大草原内蒙古,是万里茶道上中俄贸易重要的交通枢纽、贸易驿站和“北方茶都”。据记载,十八世纪末,万里茶道恰克图茶叶成为中俄贸易的主要商品,市场货值占到了30%以上,十九世纪中期占到了90%以上。

哪里有晋商,哪里就建有关帝庙。

在河北张家口祠庙建筑中,数量较多、规格较高、保存较为完善的当属关帝庙。仅桥西区就曾建有堡子里、下堡东关街、上堡大境门街、南营坊、来远堡、大境门外、小南关等关帝庙建筑8处。

内蒙古多伦山西会馆

内蒙古多伦山西会馆,位于多伦城区西南部,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由山西商人集资兴建。原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会馆分为住宿休闲区、娱乐区、商会议事区和关帝庙四部分。配殿中墙壁故事有桃园结义、夜观春秋等,每一幅画边角处都标有商家赞助的银两数目。每月初一、初五、十五是山西商人进香的日子,这几天关帝庙里香烟缭绕,热闹非凡。

会馆记载,这里供奉关公,是因山西商人与关公同为老乡,在这里建庙供奉,以示虔诚。山西商人还把关公视为“信义”的化身,一则是对同行自律的鞭策和要求;二则是以赢得当地百姓的信任与支持。

重情义、讲信义,是万里茶道上晋商们的精神支柱和商业准则。

晋商是明清两代500年间主要经营盐、铁、布、茶等商品的山西商人,也是我国近代十大商帮之首。如果说晋商是关公文化传播大使,那么,虞坂古盐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则是让关公文化走出去的传播平台及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