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压题照片:夜幕下的盬街人流如织。 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陈方斌 摄
上图:灯火通明的解放南路盐湖段与池神庙。 下图:红火热闹的中禁门广场。
本报记者 朱 姝
晚上六点半,黄河夜市上已经人头攒动,一百多家商户都忙得不亦乐乎。羊肉串、臭豆腐、麻辣烫、白吉馍夹肉……满满“烟火气”,点亮“夜经济”。
夜市一头连着居民生活、消费延伸,一头连着商业复苏、经济发展。尤其在当下“下沉市场”消费崛起,我市文旅市场一路“升温”的背景下,我市依托文旅资源和“夜经济”,正在打出“白+黑”组合拳,持续创新文旅消费新场景。我市在“爆红”之余,正有序构建“长红”的市场基础和产业基础,市场、自然与人文的相得益彰正在成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底层架构。
夜市火爆正出圈
下午五点,记者在黄河夜市现场发现,100余辆“承载”着全国各地美食的流动餐车井然有序地排起长龙,等候进场。摆桌、支摊儿、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食材,不一会儿,这条街上就开始变得热闹非凡。
到了晚上七点,黄河夜市的人流开始陡增。一排排小吃摊位、一列列摆起的餐桌、一个个美味的夜市“特供”……都为这条街画上了具有特别魅力的妆容。在夜市的摊位上,坐满了三五成群的消费者,大家喝着啤酒、吃着美食,一起度过这惬意的时光。摊主们也忙得不亦乐乎,热情地招待着每一位顾客,到处都是热闹的场景。
“我们在夜市上摆摊已经五六年了吧,刚开始就是一个卖凉皮的三轮车,到现在带着卖麻辣烫和饼子夹肉、夹麻辣串,而且后面还加了四张桌子。这几年我们就是下午4点多,早的时候3点多就出摊了。晚上的话,平时12点多收摊,这两天有时候可能会到凌晨1点多。特别是‘五一’假期以来,人挺多的,生意也挺好。”在黄河夜市上卖凉皮小吃的陈女士表示,“以前基本上是咱本地人,最近明显感觉外地人多了,他们都说第一次吃咱这儿的饼子夹麻辣串,觉得很好吃。”
记者在黄河夜市遇到一位本地抖音博主,他正在直播自己在黄河夜市上50元钱可以吃到哪些好吃的小吃。
“我是一个咱运城本地的探店自媒体博主,通过我的账号向全国推介咱们运城的美食。有关咱运城夜市的短视频点赞量也很高,你看我最多一条的点赞量达到了两千多个。”该抖音博主向记者展示他的抖音账号,短视频下面有IP地址显示天津、山东、河南、河北、北京等多地用户的评论。
黄河夜市,成为我市夜经济火爆的一个缩影。
夜幕降临后,位于芮城县寿圣寺西侧的美食街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从外地风味到本土餐饮应有尽有,成了芮城县特色餐饮消费“新地标”。
美食街长度约200米,道路两边摊位一字排开,井然有序。各类美食的香味儿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吸引着来往群众驻足品尝。从煎馍、豆腐脑、炸油条等本地特色小吃,到冰粉、铁板鱿鱼、拉丝玉米等全国各地特色美食应有尽有,各摊位前站满了“逛吃”的市民,到处飘散着食物的香味和食客们的热情,夜经济的“烟火气”不断升腾。
据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购物中心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二分之一。同样,我市越来越多的地区也正加快布局发展“夜经济”,创新供给形式。
多场景挖掘新潜能
在我市夜市逐渐火爆“出圈”的背后,夜经济作为文旅消费的新载体,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
“你爱在咱运城溜达,那你就从恰这南风广场溜达到荣河1+1……”初夏时节,在盬街北入口处的戏台上,正上演着一场精彩相声,贴合运城老百姓生活的相声表演内容,逗趣幽默的表演风格,引得一大群游客驻足围观。
如果说“深夜食堂”照顾了“好吃嘴们”的胃,构成了一幅声色十足、活力满满的城市“夜宴”图景,那盬街上的“鸣嘴相声”,则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每晚7时30分至9时30分,盬街就变成欢乐的海洋。鸣嘴相声团队为观众们准备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让观众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欢乐的源泉。
盬街鸣嘴相声演出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经典段子,也有与时俱进的新作品。演员们凭借精湛的表演技艺和默契的配合,将一个又一个笑料抛向观众,让人捧腹大笑,乐而忘返。
“现在天气开始热了,晚上和对象在外面逛逛吹吹风。没想到,咱盬街还有这个相声演出,看了一会儿,觉得很有意思。我俩刚才在旁边买了杯饮料,坐这儿想多看一会儿。”市民刘鹏说。
除了相声表演,永济普救寺景区的《梦境·西厢记》在“五一”期间又重新开始了演出。
5月18日晚6点半左右,在普救寺景区门口,前来观看实景剧的观众就排起了长龙。据悉,该实景剧在每周五至周日演出,每晚两场。演出中,游客移步换景,在观看演出过程中解锁不一样的“文化+旅游”夜游新体验。同时,实景剧后还有汉服表演等多种表演形式,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伴随旅游市场逐渐恢复,旅游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市场增长更多转向靠内生驱动。“夜经济”作为服务消费的重要形式,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愈发重要。
18时至22时被称为夜间经济的“黄金四小时”,在“夜经济”带动下,旅游活动时间得到有效延展,夜间消费场景也持续拓展,除KTV、餐饮、购物外,沉浸式演艺、剧本秀、光影秀、音乐节等新项目的人气也越来越旺。夜间旅游供给持续扩容,相信相关消费需求将全面升温。
由此不难看出,“夜经济”要有“烟火气”,但不能止于“烟火气”,在越夜越精彩中,不妨多运用科技手段为夜间旅游和“夜经济”提供更加坚实的产品基础,比如无人机表演、灯光秀等,再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带来更多的沉浸式演出或者情景式演绎,给游客的夜间精神生活、文化休闲带来更多选择,满足游客的多种消费需求。
承接流量促“长红”
《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随着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低线城市、小机场城市、县城和中心城镇已成为国内旅游新的增长点。
运城在“五一”假期期间以小众旅游地火爆“出圈”就是一个鲜明例子。“不贵不挤”的运城,依托性价比和舒适度收获了消费者的青睐,频频“出圈”。然而,如何让“爆红”成“长红”,正引发着全市上下思考。
“白+黑”或许正在成为促“长红”的全新流量密码。
从资源禀赋来看,运城的文旅资源基础优势明显,且与西安、郑州等周边核心城市的通达性较好,可以很好地承接“五一”假期爆火之后的“泼天流量”,在接待空间上保证了“国宝第一市”“夜市流量”的顺畅转化。这些优势,都为运城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同时,为保障这一夜间经济形态的健康有序发展,市场监管部门也把保障工作做到了实处。
近期,我市市场监管部门以“安全、质量、价格、服务、维权”五个放心消费、五维保障确保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夜间经济保驾护航。
发展夜经济,安全保障是首要任务。近期,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对全市夜间消费场所的特种设备液化石油气钢瓶使用人员进行了安全专题培训,切实提高了经营主体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市场监管部门还严格把控市场准入门槛,严厉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夜摊消费开办者、食品经营者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把进货采购关、食品贮存关和加工制作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发展夜经济,消费者权益保护尤为重要。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维权渠道。市场监管部门在人员密集消费场所建立205家“12315维权服务站”,及时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将消费纠纷和解在一线、化解在源头,让消费体验更优质,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提升消费者对夜经济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如今,一个市场下沉、需求升级的大众旅游新时代已经到来,火爆“出圏”的“宝藏”运城正在有序构建“长红”的公共服务能力、市场基础和产业基础,相信夜经济将在这一进程中成为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