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儿童“手足口”

2024年06月07日

本报记者 魏 濛

进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雨水渐多,高温和潮湿环境易于各类病原体的繁殖传播和蚊虫滋生,易引发各类传染病。加之端午假期临近,群众外出旅游、探访亲友、聚餐活动增多,加大了疾病传播的风险。近日,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提醒广大居民要重点关注手足口病、食物中毒、猩红热、登革热等传染病。尤其是目前已进入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手足口病发病率也呈现升高趋势,人们要引起重视并做好防护。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常常“攻击”5岁以下儿童,轻则导致发热出皮疹,重则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儿童健康。那么,怎样辨识、怎么护理、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部部长赵俊霞,就大家关心和急需了解的问题,给予了详细、全面、专业的解答。

手足口病不容小觑

6月3日,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一对年轻夫妻抱着两岁多的孩子来就诊,家长向医生口述小孩出现口腔溃疡,手掌、足底出皮疹两天,因怕小孩患上手足口病,就赶紧来该院儿科就诊。医生对患儿开展一系列检查,发现患儿口腔的硬腭、颊部、齿龈及舌部出现疼痛性不规则小水疱、溃疡,在手足发生淡红色丘疹、米粒大小水疱,在臀部也发生丘疹、水疱。根据这些症状医生确诊孩子就是患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这些病毒非常适宜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所以每年的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赵俊霞介绍,手足口病的发病有一个年龄段,它常常“攻击”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如果接触了手足口病的患者,或者是一些隐性感染者,最短的潜伏期是2天,最长可达10天,平均3天—5天内就可发病。

“虽然是儿童常见病,但手足口病的威力不容小觑。”赵俊霞说,它不仅传播途径广,传染性也很强,可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流行,儿童聚集的幼儿园就是手足口病的“重灾区”。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比如患儿的唾液、咽喉分泌物、粪便以及其接触过的玩具、日用品都能传播病毒。需要注意的是,患儿的疱疹液当中也含有大量的病毒。

关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赵俊霞介绍说,主要表现为发烧,口腔的黏膜、手、足心、臀部出现红色的斑丘疹、疱疹。儿童手足口病的普通型,一般一周左右就会痊愈,只有极少数的儿童会发展成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膜炎、脑炎、急性肺水肿、循环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据统计,重症病例中的危重型患儿,死亡率可能高达80%—85%。因此,家长不能掉以轻心。

“由于手足口病发病时,不一定都是先出现疱疹,有的只是发烧,常常被家长当成普通感冒来治疗。”赵俊霞提醒,一定要到医院就诊,让专业的医生来帮你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细辨别避免延误治疗

许多家长对手足口病、水痘、麻疹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辨识,往往把手足口病与水痘、麻疹相混淆,导致孩子延误治疗。对于这种情况,赵俊霞为大家总结了手足口病、水痘、麻疹症状的主要区别,以便家长能初步鉴别,合理应对。

手足口病的皮疹呈离心性分布,主要出现在口腔、手、足、膝关节、臀部,皮疹形态为斑丘疹、疱疹,疱疹的疱壁很薄、疱液少,周围有一圈红晕,皮疹如米粒或绿豆大小,一般不痛不痒,难以发觉。

水痘的皮疹分布属于向心性,从头面部,尤其是从发际处开始,扩展到躯干四肢,以头面、躯干居多。形态表现为“四室同堂”,即在一个部位看到四种不同形态的皮疹,有红色斑疹、丘疹、疱疹、痂疹,疱壁厚,疱液浑浊,有些痒感、痛感。水痘好发于学龄期儿童。

麻疹的症状一般为发烧3天后出皮疹,出疹时发烧进一步加重。麻疹的出疹顺序是从上往下,首先是从耳后、发际开始,再到颈部、躯干、四肢,最后是手、足心,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在麻疹之间可以看到正常的皮肤颜色。麻疹好发于5岁以下未接种疫苗的小孩。

赵俊霞介绍道,由于手足口病发病急,如果耽误治疗,容易引起并发症,影响疾病治疗效果。所以,家长平时应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孩子出现发烧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到医院,让医生鉴别病情。一般来说,家长也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识别手足口病。

第一步:叫宝宝张开嘴。如果口中有较多米粒大小的泡泡,周围有红红的一小圈,那就说明嘴里面长了皮疹。

第二步:检查双手和双脚,有没有同样的米粒大小泡泡,或者是一个个小红点点。作为家长,检查到这步,你确定宝宝口里、手上、足上都有皮疹,而胸部、腹部、背部却没有这些皮疹,那你就得高度怀疑小孩得了手足口病,尤其是5岁以下的小孩,需要特别注意。

第三步:还有些得了手足口病的小孩在臀部或膝盖也有米粒大小的泡泡,或者是一个个小红点点。这种情况出现时也要怀疑小孩可能得了手足口病,需要去医院进行确诊。手足口病的皮疹一般不痒,有些家长会把手足口病误认为是过敏,过敏一般是全身性的皮疹,头部、胸部、腹部、背部、手、脚都有皮疹,而且很痒。

第四步:给宝宝量下体温,看看有没有发烧。观察一段时间,看宝宝有没有打喷嚏、咳嗽、流鼻涕的症状出现。手足口病一般表现类似感冒,有些粗心大意的家长就当成感冒治疗了。

第五步:按照以上步骤,观察到患儿手、足、口、臀部有皮疹,又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基本上可以初步判断小孩得了手足口病,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怎样识别自己孩子症状的轻重呢?赵俊霞介绍,3岁以下的小孩要特别注意,如果出现持续的高烧、精神差、呕吐,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加快等症状,就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病例,因此要仔细观察、及时就医。

对症护理可帮大忙

孩子被确诊后,除了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外,家长如果能掌握有效的对症护理知识,也能让孩子少受罪。

为了帮助家长提高护理技能,赵俊霞给予了具体指导。

发热护理。在孩子发热过程中,要注意开窗通风、多饮水,不要穿、盖过多衣物,这样有利于散热,定时量体温,了解其体温变化。当孩子感到不适或体温超过38.2℃时,可使用退热药,但要注意选择含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成分的儿童专用退热药;由于长了口腔疱疹,孩子容易出现哭闹、拒食、不愿服药的情况,建议使用外用栓剂退热,如小儿布洛芬栓,这样孩子的用药依从性更好。

口腔、皮肤护理。出现口腔疱疹的患儿会哭闹不止,家长要引导孩子饭前、饭后,使用温水漱口。

此外,家长还要修剪孩子的指甲,让其不要抓挠皮肤;可以为小宝宝戴上指套,确保孩子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

饮食护理和营养补充。结合孩子的饮食喜好,多准备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并要持续补充维生素AD,帮助提升儿童自身免疫力。

生活环境护理。孩子生病期间要居家隔离,要多通风换气,孩子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及接触的物品,家长都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毒传播或交叉感染。

做好防护拒绝病毒

手足口病是急性传染性疾病,一定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从源头抓起,阻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面对手足口病的侵袭,家长们别慌,做好防护,帮孩子‘打赢’这一仗。”赵俊霞给出了预防的具体建议:

尽早接种疫苗。注射EV71病毒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选择,由于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类型较多,有20多种(型),因此注射EV71病毒疫苗,也不一定不发生手足口病,但注射疫苗利大于弊,能安全、有效降低发病率,减少重症和死亡率。由于EV71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死亡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因此建议6月龄以上易感儿童尽早接种EV71病毒疫苗,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以便尽早发挥疫苗保护作用,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减少外出聚集。手足口病高发期,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大人、小孩要养成洗手习惯,在饭前、便后或者外出回家后都需要洗手。家庭成员在接触宝宝前,尤其是给宝宝喂食前,替宝宝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都需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因为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对酒精不敏感,不应使用单纯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而应选择含其他有效成分的手消毒剂,如含过氧化氢的复合醇手消毒剂。

提高机体免疫力。让儿童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做到营养均衡,并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请家长积极引导幼儿勤锻炼,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力。夏季天气炎热会影响小儿的消化功能及食欲,除注意饮食清洁、清淡外,还应补充营养,如新鲜瓜果、豆制品等,忌食生冷之物。

保持室内通风。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必须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交谈时宜保持一米以上的安全距离,注意居室整洁卫生,幼儿园及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多开窗通风可减少空气中悬浮的病毒粒子,使室内病毒达不到可令孩子得病的程度。每天开窗通风2次—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