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4日
本报记者 魏 濛
6月10日17时,市气象局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我市多个县(市、区)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6月11日17时,市气象局升级发布了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新绛、稷山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大部分县(市、区)可达37℃以上高温天气,最高气温可达38℃;12日至14日,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37℃,黄河、汾河谷地及运城盆地日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局地最高气温将接近或突破同期历史极值的42.8℃。
6月9日以来,今夏最强高温到来,市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橙色、红色预警,全市多地气温节节攀升,可谓“炎值”爆表。高温天气持续不断,增加了人们中暑、热射病出现的风险,防暑降温不容小视。公众如何避免高温带来的损害?如何科学防暑降温?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梁随娟,就高温热浪下公众做好健康防护给出了详细指导。
中暑非小事
近日,运城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李婉晴正在忙着就业准备工作。当天最高气温接近39℃,阳光十分强烈,她一直在室外忙碌。下午3点多,她出现头晕、胸闷、喘不上气等症状。李婉晴迅速回到阴凉、通风的室内休息,并饮用了防暑降温饮品,一段时间过后,症状缓解。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能会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以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梁随娟说,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则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大多数中暑者有头晕、眼花、头痛、恶心、胸闷等前驱症状。中暑表现为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按严重程度依次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3种。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高达60%。
“温度越高、湿度越大也就越容易发生中暑。此外,中暑与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暴晒时间、体质强弱及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如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暴晒太久、室内温度过高、闷热都可能引起中暑。”梁随娟提醒,遇到高温天气,人一旦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果高温下出现有人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者抬放至通风阴凉处,用凉水降低昏迷者的体温,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高烧持续不下的要马上送至医院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千万不可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出现中暑情况要学会对症找解药。”梁随娟说,高温天气,出门在外,稍不留神就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人们可以通过症状,判断中暑的严重程度,从而采取救治措施。
先兆中暑。大量出汗、头晕、耳鸣、胸闷、恶心、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说明身体已经脱水。此时必须多喝水,到阴凉处休息,一般症状可自行消除。
轻度中暑。除了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出现体温>38.5℃,心跳增快,则是轻度中暑,建议去医院治疗。
重度中暑。重度中暑时,整个身体机能都会出现问题,一般表现为高热、说胡话、昏迷,甚至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引起猝死,此时应立刻拨打120。
警惕“高温病”
“连日的高温,实在让人有些吃不消。医院门诊量也节节攀升。”记者从中心城区多家医院获悉,这周以来门诊量比前段时间增加了三成左右,其中心猝、腹泻、高热、“空调病”等“高温病”尤其突出。
“80后”夫妻张先生和吴女士都是上班族,平时工作很忙。这段时间,因为天气炎热,二人回家后也不想做饭,或是在外面吃过了回家,或是买点熟食。前天晚上,工作一天回家时,吴女士在家附近购买了凉粉和熟食。到家后打开空调,夫妻二人吃光了美食。吴女士回忆说:“等到晚上11点多钟,先是丈夫肚子不舒服,然后是我不舒服。一个晚上我俩闹肚子跑了4、5趟卫生间。”第二天一大早,二人实在扛不住,去医院看急诊。经医生检查,二人同时患上了感染性腹泻。
梁随娟介绍,像吴女士夫妻这种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腹痛、腹泻,部分病人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脱水。病从口入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市民应注意夏季饮食、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高温病’是因气温偏高引发一系列疾病,如晒伤、热疹、热射病以及肠道、心脑血管疾病等。”梁随娟介绍,每逢盛夏,因高温引发健康问题来就诊的患者就会增加,除了常见的中暑,这些“高温病”也要警惕。
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高温下,人体体表血管不断扩张,血液集于体表,心脏、大脑血液供应量不足,心脑血管病人很容易突发病情。另外,从屋外进入空调开启的房间时,由于气温骤降,血管收缩,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从而使心脑血管疾病加重。
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夏季各种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人们又喜欢吃生冷食物,导致很多人发生消化道疾病。所以,高温夏季还需要提防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
皮肤病。夏季在烈日下暴露时间太久会造成肌肤急性损伤,出现脱皮和水泡。同时,夏季也是过敏的高发期,空气干燥、频繁吃海鲜烧烤、不忌口等都是夏季过敏的诱因。
颈椎病。夏季高温时节,颈椎病也非常容易发作,这主要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比如,空调温度过低或猛吹风扇,颈部受凉,诱发颈椎病。天气炎热,外出减少,在家上网、看电视时间增多,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对颈椎极为不利。
规避消暑误区
面对近期的高温天气,我们该如何应对防护,有哪些消暑误区需要规避?梁随娟进行了具体的列举。
误区一:消暑主要靠空调。天气一热,很多人都离不开空调。事实上,长期在空调带来的恒温下生活,身体的温度调节能力、免疫力都会降低,一旦置于高温环境中,反而更容易中暑。
正确做法:室内外温度差,以不高于10℃为宜。在进室内后10分钟再开启空调,出门前10分钟关闭空调,并开窗通风。
误区二:午睡贪凉睡地上。夏天,有人喜欢在地板上睡午觉。虽然感觉凉爽,但坚硬的地面不仅透气性差,而且聚湿性强,容易受寒、受潮。
正确做法:选择凉席加上舒适的卧姿,配合室内流动的空气,风扇不要对着人直接吹。
误区三:“稳稳”度夏。夏天,不少人怕热、怕出汗,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喜欢一整天在空调房待着。
正确做法: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可以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适当强度的体育锻炼。
误区四:解渴只靠冷饮。炎炎夏日里,冰棍、冰镇饮品对大家都有着加倍的吸引力。不过,这能解口渴,却不能解“体渴”。而过度依赖冷饮,不仅会使我们身体的降温机制受到干扰,也会导致机体自身散热能力下降,还会对肠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正确做法:多饮水,可以凉白开或喝含有钾、钠、氯等离子的电解质饮料,不建议饮用含酒精饮料和高糖饮料。
梁随娟表示,如果你不得不在高温环境下出门,那么出门前就要开始饮水,否则你可能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她建议,夏季在户外特别是在高温下工作或锻炼时,每15分钟至20分钟喝一杯水(约240毫升)。但不要在一小时内喝水超过1.4升,因为这会使你体内的钠水平过低,出现身体软弱乏力、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学会抵御高温
高温天气不仅让人感到不适,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因此,掌握有效的防暑降温方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抵御高温,守护健康呢?梁随娟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效应对措施。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高温时段,多数人会感到疲倦、乏力,甚至出现中暑症状。因此,尽量避免在正午至下午三点这段时间进行户外活动,这段时间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可以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户外锻炼,同时增加午休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恢复体力。
保持室内通风和适宜的温度。高温天气下,很多人选择开空调来降温。然而,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容易引发“空调病”。因此,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此外,空调温度不宜设置过低,26℃左右是比较合适的温度,这样既能达到降温效果,又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黄瓜、番茄等,这些食物不仅能补充水分,还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以免增加身体负担。同时,多喝水是防暑的关键,每天保证至少8杯水的摄入量,避免饮用含糖和含咖啡因的饮料,这类饮料不仅不能有效补充水分,反而可能会加重脱水。
选择透气、吸汗的衣物。棉、麻等天然材料的衣物是不错的选择,这类衣物不仅舒适,还能帮助身体散热。颜色选择上,浅色衣物比深色衣物更能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此外,外出时可以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伤害。
适当补充盐分和电解质。高温天气下,人体出汗增多,容易导致体内盐分和电解质的流失。可以适当饮用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或者在食物中适量增加盐分摄入,以维持体内盐分和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