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城,聆听历史的回响

本报记者 牛嘉荣

2024年06月18日

芮城永乐宫游人如织。(资料图片)

6月12日,“与辉同行”直播间走进我市芮城永乐宫与永济鹳雀楼,一时间,超10万人通过镜头“云”游永乐宫、鹳雀楼,领略河东大地上璀璨的艺术瑰宝。

借助这场直播,不仅永乐宫与鹳雀楼再度“出圈”,运城也成为无数人古建游的打卡目的地,“国宝第一市 天下好运城”的魅力绽放在大众视野。

如果要介绍运城,人们会常提起“这里最早叫中国”,这是因为中华文脉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息。这里有4500万年前世纪曙猿的啼叫,还有243万年前文明的火光,数不尽的地下文物是厚重历史的层层积淀,瑰丽的地上文物是历史在新时代的又一次讲述。

6205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元代以前木构建筑……运城的魅力,来自这些数字,也来自代代文博人的珍视与保护。

“被看到”是文旅宣传的重要一环,永乐宫的爆火“出圈”,也并非一蹴而就,是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坚守,是每一位游客发现永乐宫美好的瞬间,是地方文旅部门紧追热点、别出心裁的短视频……

“解锁”永乐宫

永乐宫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芮城县,创建于公元1247年至1368年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与北京白云观、陕西重阳宫并称为全真教三大祖庭。

这座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煌煌元代官式建筑、举世瞩目的搬迁工程享誉海内外。

永乐宫,不仅汇聚了中国古代木建筑的精巧大气,也凝聚了古代绘画艺术,蕴藏着数不尽的文物宝藏。不仅如此,永乐宫内郁郁葱葱的柏树林也记录着历史的年轮。

永乐宫壁画属道教壁画,现存壁画面积1005.68平方米,主要分布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4座元代建筑内。

永乐宫壁画的精华,就在三清殿。

“进殿先穿鞋套。”三清殿门口,工作人员嘱咐着参观游客。6月12日早,从西安来的游客王梓穿戴完毕,走进大殿,看到了凝聚着中国古代绘画技艺的《朝元图》。

“震撼。可能是因为殿内光线偏暗,每走近壁画一步,壁画上的人物与色彩就更加清晰。在辨认壁画的时候,更加惊叹古人技艺的高超。”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表情生动、衣冠服饰无一雷同的近300位神仙画像,在总面积超400平方米的壁画上坐立、俯仰、正侧、面背等,姿态各异、井然有序。每个人物均无一处相同,融合了唐、宋绘画遗风,还有元代自身绘画特点,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国古代工笔画中集大成者,享有“东方艺术画廊”的美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翻飞的衣袂与祥云,都展示出东方艺术画廊的精美与绝妙。

“永乐宫的美,必须得亲眼看到,才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文化的厚重。”王梓说,要把永乐宫推荐给朋友,这里值得让更多人知道。

在永乐宫壁画临摹室,市民李彤手持画笔,在纸上临摹。“我没有绘画基础,就是在纸上一笔一画拓着描。”李彤说。每年,永乐宫壁画临摹室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美术学子,学生们在约200平方米的画室伏案临摹,观察着壁画上的线条、色彩、技法。石青、石绿、三绿、大红……要想还原《朝元图》,只有壁画临摹室的复原图还不足够,需要在三清殿内常常驻足,品味真迹色彩与书本、网络上的细微不同。

永乐宫的艺术瑰宝,不仅在于三清殿壁画的恢宏巨制、纯阳殿壁画的神奇妙化、重阳殿壁画的引人入胜,还在于煌煌官式建筑之壮丽、道教文化之深邃,以及整体搬迁之传奇。

踏足永乐宫,驻足过的每一块砖石,都有着一段传奇往事。

是700多年来代代文博人的珍视与守护,让永乐宫内众多遗珍在今日仍能闪烁着璀璨的光彩;是上世纪搬迁史上的一次奇迹,永乐宫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唱响“永乐壮歌”。

“永乐壮歌”基本陈列位于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分馆)西区北侧,展览分永乐遗珍、永乐情怀、永乐匠心、永乐荣光、永乐记忆5个篇章,展出元代精品建筑构件、馆藏文物、迁建工具100余件(套),工程旧照300余张,迁建档案1000余份,影音视频60分钟,充分再现了艰苦而卓绝的永乐宫迁建壮举,让观众深入了解我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攻坚克难、踔厉奋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珍贵文化遗产保护的辉煌历史。

十年搬迁史,还在舞台上。舞台剧《永乐宫纪事》通过艺术形式,用跨越时空的光影、历史深处的尘封往事、绮丽多姿的珍贵壁画,再现我国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历时10年的“永乐宫搬迁”。该剧采用单元体情景式联袂结构,包括序、纪事一《搬迁风波》、纪事二《纯阳殿夜话》、纪事三《三清朝元图》、纪事四《神宫守卫》、纪事五《给神仙搬家》、纪事六《永乐情缘》、纪事七《风雨永乐宫》、尾声《为了传承》9个章节。

初登场时屏幕上纷飞的鹅毛大雪,配以寒风呼啸的音效,将搬迁的迫不得已与对珍贵文物的重视之情展现出来;随后登场的永乐宫古建、壁画、塑像,更为这段历史添上传奇色彩;文物工作者手持煤油灯在殿内观摩,与壁画一同“踏歌而舞”……

该剧创造性地将蒲剧、歌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将珍贵的永乐宫壁画与现代声光电等舞台技术有机结合,营造出绚丽多彩的舞台效果。

新时代的永乐宫,也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打开手机小程序扫描,“观妙入真——永乐宫壁画保护与传承特展”《朝元图》画像的角色能够一一识别,游客还可获取更多关于永乐宫壁画、建筑、雕塑艺术的内容。电子屏幕上,《朝元图》壁画中的青山绿水“动”了起来,在本体得到科学保护的基础上,《朝元图》数字化保护及其成果应用,更让永乐宫壁画“观得其妙而入得其真”。

“再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古名篇《登鹳雀楼》,蕴含着千百年来国人心中浓厚的文化基因。

厚实的黄土,承载着深邃悠远的黄河文明。黄河奔腾不息,孕育万物,泽被大地,形成气象万千的黄河胜景,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

在黄河最后一段向南的旅程上,鹳雀楼成为“蒲州古城”的一处缩影。

鹳雀楼所在的永济市,古称蒲州,在盛唐时,堪与长安、洛阳比肩。文人墨客偏爱蒲州,留下千古佳作供人吟诵,诗里道尽繁华,有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宏伟。盛世大唐,不止长安、洛阳,还有中都蒲州。

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登鹳雀楼》,给了人们回望蒲州的契机。历史中的鹳雀楼曾是一座军事碉楼,高台重檐,宏伟秀丽,因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而声名远扬,成为无数学子的内心寄托,位列中国四大名楼。

今天的鹳雀楼,是复建后的产物,人们期冀通过它宏伟的建筑来重温那段繁华的时光。幸好,这是一段可以遥想的过往。楼拆又建,黄河改道,不变的是在多年前的那个黄昏,有一位叫王之涣的诗人登高远望,提笔写下的千古佳句,赋予了今天的人们纷至沓来的文化认同。

拾级而上,刚到鹳雀楼正门,悠扬的乐声传来。随着笙、埙、古琴等乐器奏响,“鹳雀楼诗会”倾情演绎。

6月12日下午,在“与辉同行”直播间,超过10万人隔着屏幕观赏。11位舞蹈演员在音乐、灯光的映衬下翩然起舞,从大唐“穿越”而来的三位诗人坐在一旁,觥筹交错间聆听自己的诗歌。

“这是一出穿越式、沉浸式的节目,通过艺术化表达,让游客情景化代入历史故事中、融入历史场景,更深体会鹳雀楼乃至河东大地厚重的文化基因。”“鹳雀楼诗会”导演孙晓军介绍,“该节目由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三团演绎,11位舞蹈演员中有一位扮演杨贵妃,从服装上来表现霓裳羽衣的绮丽。节目灵感来源于鹳雀楼内的一面浮雕墙。”

该浮雕墙正是《旗亭画壁》,“鹳雀楼诗会”便是重现浮雕墙上的故事,演员仿佛从浮雕墙上走出,将观众带进来。《旗亭画壁》是唐代文人薛用弱《集异记》中的一则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诗风日盛,不分朝野,无论官民,都喜欢吟诗唱曲。唐诗最初是按曲谱填词,供人吟诵和歌唱的。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这个故事发生在三人小聚唱和的时候。

落日、青山、大河、名楼,登上鹳雀楼,风声猎猎,鸟鸣清脆,今天的人们借以理解当初王之涣的心境。

6月13日,刚参加过高考的李同学登上鹳雀楼,在呼啸的风声下喊出“更上一层楼”,这是属于学子的期盼,也是鹳雀楼千年不衰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