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绛县教谕崔珩轶闻

■张志善

2024年07月04日

在古晋都绛县,流传着不少忠烈先贤的故事,其中,顺治三年任绛县教谕的崔珩不屈赴死的轶闻尤令人称道。

崔珩到底如何不屈赴死?据道光版《壶关县志》卷七·“忠烈”载:“崔珩,崇祯年贡,顺治间任绛州教谕。姜逆之变,城破被执,不屈,死之。”光绪版《山西通志》“忠烈”录:“崔珩,壶关人。顺治间,以贡任绛县教谕。姜逆之变,城破被执,不屈,死之。”光绪版《绛县志》更有明确记载,卷六“职官·教谕”记:“崔珩,壶关顺治三年任,有传。”卷七“宦绩”载明:“崔珩,壶关举人,顺治三年任教谕。六年五月,土贼破城。邑令逃去,珩不屈投井以殉,祀名宦祠。”卷十二“祥异”记述更为详尽:“顺治六年五月,府属大乱。贼入县城,知县逃去,教谕崔珩投井死,城中居民渐稀。十二月十六日,贼焚县治,学宫、四鸣楼、三门城楼、店肆、民屋几尽,烟火数日不绝。”

据调研,1648年(顺治五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二楚虎尔犯边。清摄政王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会议,决定派英亲王阿济格、端重亲王博洛、承泽郡王硕塞、斗罗郡王瓦克达等领兵戍守大同,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大同守将姜瓖对清朝统治者崇满歧汉政策早已心怀不满,这时又正是在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反清之后,清廷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将领猜忌甚深,他判断满洲大军云集大同将对自己不利。大同地区的清朝官员又奉命征集粮草,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姜瓖在十二月初三日趁宣大总督耿焞等人出城验草的机会,突然关闭城门,下令“易冠服”,自称大将军,公开揭起了反清的旗帜。姜瓖反清以后,山西各地的汉族官绅纷纷响应。在很短的时间里,山西全省除了省会太原和少数城池外,差不多都被义师占领。

1649年5月,义军进攻绛县。这绛县古城墙,墙高城固,壁垒森严。数不清的义军从四面八方向城池发动猛烈进攻。弓箭、炮石,如狂风暴雨砸向城头,士兵竖起数千云梯,争先攀援。城头悬帘的棉被上噗噗直响,爆起一个个凸起,随即前后摇摆,射高的箭支越过悬帘,雨点般往城中落去,砸在瓦片上一片叮叮当当的声音。

城头各处虽早有预备,但架不住义军人多势众,不多时,城墙被攻破,义军洪流一般冲向县衙,烧杀抄掠,烽烟滚滚,知县慌不择路地逃走。而在绛县任教谕的崔珩本可以与知县一样趁乱溜走,但是他宁可殒命,也不愿苟且活着,所以大义凛然地一头栽入深井。

崔珩不屈赴死源于封建士大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育。封建士大夫以忠君爱国、恪守礼法、严于律己、克制欲望为本,为了保留节操,不惜豁出性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其忠君爱国、大义赴死的精神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否则,断不会在《绛县志》《壶关县志》乃至《山西通志》中留下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