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1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岁那年,我告别家乡来到了宁夏一个叫中宁的地方。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也是我第一次奔赴千里远离家乡。在一个名曰“石空”的小火车站,我被分在了炮兵某旅通信新兵连。那时的新兵连队训练强度非常大,生活也很艰苦。起床号一响,我们就得列队跑步出早操,回来整理完内务,就得急匆匆到食堂吃饭,饭毕立马到操场集合参加训练。连长是甘肃平凉人,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要想当好兵,就必须先过好新兵训练这一关”。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吃这些苦倒算不得什么,但最难熬的是思念家乡、想念父母的情感关。这种情绪会随着春节的一天天临近,越来越强烈,把人折磨得茶饭不思、坐卧不宁,心里像猫抓一样难受。
连长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为排遣大家心中的这份孤苦寂寞,他把排长们叫去开了一个半小时的长会,最终形成了全连以排为单位,开展春节歌咏比赛的决定。这下热闹了,每天紧张训练之余,我们又多了一项活动内容,那就是排练唱歌。我们排长是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连夜加班,把我在连队黑板报上发表的小诗《一封家书》编好曲谱,然后利用训练间隙教我们练习。最终,我们排凭借着这首歌技压群芳,拔得头筹。当我们班长从连长手里接过流动红旗并小心翼翼地把它悬挂在班集体宿舍墙上时,我和我的战友们激动得连续好几晚都没睡好觉。
年三十那一天,炊事班早早就为我们备好了肉饺子馅和面粉。大家兴高采烈地把食材领回宿舍后,一个个却傻了眼:宿舍里没有和面盆,没有案板,没有擀面杖,这饺子可怎么包?我们班长是过来人,自有办法对付。他招呼大家把脸盆洗干净用来和面,把战备锹木把拆下来当擀面杖,床板上铺上报纸做案板。大家和面的和面,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一时间,小小宿舍欢声笑语不断,锅碗瓢盆叮当,人人成了“巧妇”,个个当上师傅。很快,床铺的报纸上就摆满了一排排东倒西歪、形状各异的饺子。排长到我们班检查时看到这一幕,笑得半天直不起腰来,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看看你们包的饺子吧,一个个就像吃了败仗的怂式子战士一样。”排长一席话,说得我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那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包饺子,人常说“自个娃,自个亲”,虽说我们包的饺子外形不耐看,但煮熟后吃起来,那可是特别地香,特别有味道。
岁岁年年节相似,年年岁岁乐不同。当兵第二年,我从宁夏中宁调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的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但年味却是极其浓烈。尤其是在我们军营里面,每到春节,我们师部大院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连队挂起了红灯笼,礼堂搞起了彩灯展,训练场的夜晚被一堆堆燃烧的篝火映照得红红火火,灯火阑珊处传出的阵阵鞭炮声让人心里倍感温暖。除夕这一天,炊事班的战士们最辛苦,忙里忙外为全连聚餐活动做准备。好酒好菜摆上桌,年夜饭开始进行。在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中,机关首长、连队军官们起身给大家拜年,挨桌给战士们敬酒,把最美的祝福送上。菜过三味,酒至半酣,饺子端上桌,大家你争我抢,大快朵颐,吃得是不亦乐乎,喝得是好不快哉。当时,我是师政治部的一名新闻报道员。每到春节,从正月初一那天开始,我们部主任、副主任,机关各科室科长都会轮流坐庄,把我和留守的其他几名战士叫去他们家吃饭,那份军营首长对战士的关心关爱之情,浓得像河套地区的老窖酒,醇香而味美,绵长更多情,化都化不开。
1992年12月,我再一次接到调令,到山西侯马289医院任俱乐部主任。虽说是离家近了,但因为工作性质,我根本没时间回家陪亲人。我们医院除了医、政、院三大机关的干部战士外,大都是工作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大家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忙碌而又辛苦。俱乐部和电影组承担着军营医院文体活动的任务。为丰富医院的文化生活,我带着手下的两名战士征得院领导同意后,在俱乐部建起了图书室、卡拉OK室、棋牌室等文化场所,供机关干部战士和科室医护人员闲暇时间消遣娱乐,把医院文化搞得风生水起、趣味盎然。我刚来医院一个多月,就赶上了春节。怎样让留守的干部战士、医护人员和住院病人以及陪护家属过一个喜庆热闹、快乐祥和的节日,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经向我们处首长请示,我从街上买回来好多小礼品和趣味游戏道具,在俱乐部大院里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猜灯谜条幅,摆上了五颜六色的游戏道具,棋牌室放上了象棋、扑克牌,供大家参与娱乐。
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军营俱乐部大院里,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女人们带着自家孩子猜灯谜,做游戏,领奖品,男人们坐在棋牌室里下象棋,玩“升级”“拱猪”。参与活动的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你方唱罢我登场,欢声笑语阵阵,鼓掌叫好声不断。在部队医院那几年,我的春节都是在部队军营里过的,一直要忙到活动搞完,我才能抽出时间回老家陪母亲和家人们吃上一顿团圆饭。
军营里的流年往事,是团圆亦是思念,特别是在热闹的春节,这时候,谁不想围炉而坐,守在父母身旁,听听亲人说不完的家长里短;谁不想让欢声笑语带走疲惫,让亲情抚慰心灵。但在军人心里,家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军人除了思念自己的小家外,更知道肩上的责任事关身后的万家灯火,脚下的战位连着祖国的万里河山。所以哪怕坚守的背后有愧疚,付出的背后有遗憾,大家也会把对父母的思念和对家乡故土的爱恋默默埋藏在心底。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他们绝大多数铆在岗位上:在人迹罕至的高原边防,他们爬冰卧雪、昼夜巡逻;在波涛汹涌的蓝色国土,他们驾“鲸”蹈海、劈波斩浪;在九天国门的神圣领空,他们展翅翱翔、一飞冲天……共和国军人们用忠诚与坚守、爱国与奉献,温暖着万家灯火,守护着每一个日子的祥和安宁。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这是藏在中国军人心中的家国情怀,是先国后家的中国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战争年代,革命军人抵御外辱、舍生取义,为祖国和人民抵挡住了侵略和伤害,换来了如今的盛世繁华;在和平岁月,祖国的忠诚卫士背井离乡、手握钢枪,吹响时代的号角,用血水与汗水守护着岁月静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坚定的信仰,为他们找准了奋斗的方向,树牢了拼搏的信心。面对亲人的思念和爱人的召唤,他们毅然选择守护祖国和平、保护人民安康。他们也时刻想念自己的亲人,渴望着家庭的温暖,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们把爱的天平倾斜给了国家。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国军人心中最朴素、最真实的家国情怀,是先国后家、保家卫国的强劲中国魂。
军营里的流年往事,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以身许国、忠诚于党、服务人民、视死如归的精神力量;是面对外敌入侵时,用身躯捍卫的民族尊严;是面对地震、洪水、火灾等灾难时,用钢铁意志与生命热血捍卫的壮丽山河。这样的家国情怀,这样的忠诚担当,是现代军人特有的本色,也是退伍军人特有的潜质。它跨越山河,凝聚成一种磅礴的力量,汇进了祖国的美丽山川、日月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