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诗意而生的视角

——读王纪峰诗集《泛青》

2024年08月13日

■无 哲

诗集《泛青》是诗人王纪峰继《河之漫歌》之后的又一本诗集,2024年7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王纪峰是一位颇具实力的诗人,该诗集的出版,为诗坛吹来一缕夏日清风。运城诗人平日过于内敛相对平静,并无张扬之气,这一点从近年诗集出版较少就可以看出。王纪峰的诗却以独特的视觉、清新的诗风,呈现出自身特有的高度。

读罢王纪峰的诗集《泛青》,第一感觉是深深的乡土情。他在第一辑集中展示了乡土的生动,开篇《挡不住泛青的脚步》呈现了这样的句子:失去了果实的伴侣/所有的叶子仍在树上待命/土地照样在行动/玉米被抱回家之后/细茸茸像整容过后的田地/立刻兑现麦种泛青的梦/将一苗苗绿色的细镖/从从容容插满大片的回茬地。熟悉农事的人都知道,秋收之后,特别是抢收完秋玉米,要依时令尽快抢种下麦子,如果麦子没有出苗,来年的麦子就会在春天里“忧虑”。诗句里我们要注意一个具象的词“回茬地”,诗中没有直接表现抢收与抢种,却以这个“回茬地”暗示了抢时间播种下一茬庄稼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坚实土地的赐予,更从侧面体现了传承古老农耕智慧的农民勤劳与辛苦之付出。农业、农村、农民是乡土诗生息的厚壤,借一只鸡的感慨可以找到气息,他在《谁说我不下蛋》中写道:一只老母鸡摇摇晃晃/被老乡的烧酒俘虏了心/咯哒咯哒,道不完/玉米,高粱,大豆,柿子/刚发酵新提纯的味道。农民不仅会种地,还会自酿酒,全诗仅仅五行,就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将农家生活的多彩性写了出来,还是一只摇摇晃晃“出镜”的老母鸡。如果,如果没有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与体验,何来这些诗歌的灵感。

第二感觉是生活化视角的诗意捕捉。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对日常细节的捕捉能力一般都很强。他在《小巷的路灯》中写道:小巷穿越闹市区/蜿蜿蜒蜒了好几道弯/流淌不尽喧嚣的欲望/直到暮色点燃你的目光/照亮巷子的上上下下/才发现,这小巷/扬头,耸胸,丰臀,长腿/前凸后翘,清水出芙蓉/一夜风流的诱惑/让练夜摊的垂涎不已。一条经常过往的小巷,不同于戴望舒笔下浪漫的小巷,而是一条有着当下生活特征的小巷,当然,如果没有路灯,就很难发现当下这条小巷子的风姿。在《述职》中,也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职场述职,而是借用“述职”的名头,让一年里刮过的风述职,让一年里晒过的阳光述职,让天地融于自己共同倾听,并了结于送终的吊孝,包括愤怒。

第三感觉是平静中对诗的执着。在多数诗中,作者是平静的观察者、落笔时的记录者、清醒时的反思者、会意时的讽刺者。比如,作者在《犯难的衣服》一诗中,通过安静观察与思考,以“衣服”的矛盾视角这样写道:多么漂亮的一件衣服/放在市场最显眼的地方/一些人常常看着发呆/沉浸在臆想的幻觉快感中/甚至偷偷向它鞠躬/垂涎,依偎,自拍合照/它在人群中看到许多/心仪已久的人/像山像海像大树像飞鸟/它微笑着等待他们/为它系上第一粒扣子/它微笑着等待。人们的想法与衣服的想法是矛盾的,在矛盾的社会里,其向人们发出了灵动的拷问,是需要衣服的华美重要,还是尊重衣服的想法找一个心仪的人重要,不得而知。这是一个物欲与纯粹生活共存的时代,我们很难摆脱个性需要与庞杂的纠缠。平静为诗可以无争,可以有求于时间的钟表,这种状况下将诗视为一种爱好可取,仅此而已,也许可以行得更远,反之,欲望必熔断灵感之路。

在《周转房》中,我看到了对底层民生的关注。每一位新来的人进门/它都要关注他是否关注窗外的街道/及其四处延伸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山野/和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因为:它与它居住对象很相似/——有资源但不得寻租/主人走马灯,而它属于这里/总期待遇见能够把这个地方放在心上的人。“周转房”认真地审视过在周转房住过的每个住户,也珍惜他们,理解他们,祝福他们有好的去处。这是一个诗人的情怀,也是我认为诗集中最好的一首诗,有关注、同情、怜悯、无奈,更接地气。其实,关注就是美好祝福的开始,像“总期待遇见能够把这个地方放在心上的人”,我们有太多的诗者在写作中注重个性表现和内心独白,写作中的小我占据了大多数诗行,而对小众的关注基本丢失,这并不符合责任与良知的诗性,不接地气的诗何来生命力。要让更多的诗对准民众,对准社会生存状态,对准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工业、商业,对准更多的劳作者,将他们滴出的汗水折射并浸润到更多的诗行中去。

(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运城分会会长)